1•3从句间关系过渡到对整体篇章结构的探讨 尽管篇章功能的概念使篇章更加难以定义,但它大大扩展了篇章语言学的探讨领域。篇章整体、篇章段落、篇章主题以及主题扩展(Themaerwei-terung)的探讨成为篇章语言学的探讨主流,篇章的宏观结构(Makrostruktur)替代超句结构成为探讨重点。宏观结构是篇章语义学的概念,它促使人们开始认真思考篇章语义连贯问题。70年代的探讨措施与布拉格学派所倡导的主题递进( thematische Progression)模式有同源关系。布拉格学派代表人物Dane (1970)的主要理论是对主题(Thema)和述题(Rhema)进行划分,认为篇章的主题和句子的主题之间存在着关联。他把相邻句子中的句子主题顺序和句子次序中的主题关系都看做主题递进的类型,它们在篇章建构时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在Dane 的理论基础上, Agricola(1977)更进一步认为,不仅句与句之间有关联,而且具体篇章和这些篇章的变体之间也存在着主题呼应关系。只要篇章的核心主题一致,不同篇章之间就可以形成互为改写的关系。以篇章的标记为例,我们可以解释内容相关的篇章进程如何通过篇章棱角(Textkante)、篇章同位义素链( Isotopie)进行连接。该探讨具有明显的篇章类型学(Texttypologie)特征,其核心思想是,任何一个篇章都不是孤立的,篇章与篇章之间相互关联;探讨重点是如何对篇章进行分类,并由此研讨人类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传承问题。Brinker(1985)则认为,不同的探讨理论并非相互对立,而是互为补充。因此,连贯的概念分别可以从语法、主题和语用方面去理解,其中篇章语用起着主导性的影响。他认为,任何篇章都有明确的交际功能,而篇章的主题就反映了这一功能。主题和意图有密切关系,它浓缩了篇章的内容,所以略论篇章时应该从主题入手,通过寻找主题语言再现篇章的功能和结构。Brinker认识到了交际场景和人的认知在篇章构建和理解中的重要影响。由于对主题的强调,使得寻找主题成为篇章略论的一个必要过程。我们从篇章语言学的超主题句模式(Prasubposition)、图示模式( frame, script)、宏观语义模式(Makrostruktur)以及互联模式(Verne-tzungsmuster)里都可以看到主题探讨所产生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