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成功看如何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德国经济论文范文下载 [摘要]对于《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成功看如何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德国经济论文范文下载:德国巴伐利亚州经济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经验说明,区域政府超前发现市场机遇,精心规划主导产业,定向招商形成聚集,鼓励公司积极配套这样一套着眼于培育区域经济新兴主导产业群的发展思路,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可供致力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我国落后区域经济参考借鉴。 [关键词]区域经济;跨越发展;巴伐利亚;主导产业;招商引资 世纪之交,我国中西部不少省区都提出了要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但拿出的实现思路和政策方法却往往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主要表现在,定增长指标靠的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每年递增一定百分比之类的算法,定发展思路靠的是接过上级机关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之类的口号,定政策方法靠的是行政官员深入现场办公解决问题之类的老套。结果,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要么流于形式和口号,没有明显成效;要么各地一个套数混乱竞争,酿成零和游戏。那么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应该从何入手?本文以作者实地考察探讨的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成功案例说明,超前发现市场机遇,精心规划主导产业,定向招商形成聚集,鼓励公司积极配套可能是值得重视和借鉴的思路。 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导产业 巴伐利亚州位于德国东南角,面积70554平方公里,占统一德国的20%,是德国土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州,近期人口1180万,占统一德国的14•6%,州府慕尼黑人口125万,是德国第三大城市。该州地处阿尔卑斯北麓,境内南部以山地和高原牧场为主,著名的欧洲大动脉多瑙河从西面的巴—弗州黑森林发源,从西到东流经巴伐利亚中部,北部则是连接德国中部的平原地区。这是巴伐利亚通向全国中心市场和欧洲中心市场的唯一通道,因为南面为阿尔卑斯山道路崎岖,交通困难,而东面的奥地利山区,通向的是当时的经互会国家,西面则是巴—符州山区,人们和商品往来不畅。这种远离市场中心而偏居一隅、三面临山又不靠海岸的劣势区位,是重化工业当道的工业发展中期阶段大型公司转移投资的避讳之地,也是国内国际科学技术的扩散死角。正是因为这种原因,直到40年代末期,巴伐利亚仍被认为是德国经济中产业发展落后的农业州,即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农林业,粮食、乳品和林木生产支撑着区内30%以上的就业和收入。相应地,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传统工业也具有较大的规模,其增加值甚至超过农林业。但是,这些传统工业大多是手工业、食品业、纺织业和为之服务的机械业,缺乏科技含量,不能远距离输出产品,只能为当地消费服务。而且,这些传统工业大多已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处于难以恢复生产的境地。据估计,当时巴伐利亚州人均收入只及全国平均水平的70%。因此,同重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德国鲁尔工业区和商业高度发达的汉堡—布莱梅地区相比,巴伐利亚是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的穷州。然而从50年代初期开始,该州在原有农业经济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超越重化工业的机电设备和电子产业,并利用这些新兴主导产业的高速扩张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使从事农林业的劳动人口从1950年的30•6%下降到1985年的10•1%,农林业增加值在全州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更从15%降到了3•3%,与此同时而从事现代工业生产的人口则从几乎为零迅速增加到全州劳动大军的45•18%,而现代工业的增加值也占到全州生产总值的45%以上。推动这种产业结构发生巨变的动力是区内生产总值的持续高速增长:从1946年到1985年的40年间巴伐利亚经济增长了15•3倍,年均增长速度为5•5%。特别是50年代后半期到60年代末,该州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近10%,实现了中长期持续高速增长,因而被称为发达国家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楷模,并以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来庆祝这一经济奇迹。到1979年,巴伐利亚州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21826马克,是同年西德平均水平22679马克的96•2%,跨越式发展的结果终于使巴伐利亚经济接近了西德全国的平均水平。80年代以来,该州产业结构进一步向服务业提升,就业重点急剧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又导致了州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到1985年时,巴伐利亚经济的增长速度仍然稳居德国第一,总产值也达到2500多亿马克,经济规模仅次于鲁尔区所在的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为全国第二位,因此号称“德国的加利福尼亚”。研讨巴伐利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可以发现超速增长的动力不是来自原有的农林业和传统工业,而是蕴藏于德国人称之为的“增长型”产业。这一点可以从下面的产业结构演变统计数据看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