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跨文化交际角度的翻译要求--—发现异同 科勒的这一等值要求涵盖了从语言形式到交际情景的对等关系,但却没有具体说明译者要如何考虑读者的反应以实现语用等值,也没有从文化的视角观察这一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译文读者既不懂出发语言,也不了解出发语文化,加上受母语文化所作用,他们的反应是不可能与原文读者完全一致的。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指出,“外语篇章的阐释和理解可以被称作为一种发现式的学习”①。读者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和经历一个陌生的文化,这就是他们发现式学习的过程。译文中体现出发语文化特殊的社会背景、阐释模式和价值导向的地方,都是需要读者进行视角转换的地方,即不再以自己母语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作为阅读的出发点,而是按照出发语文化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在原文本身的关联中来阅读和思考。但是读者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世界观投射到篇章当中,用自己的概念和价值体系去阐释一篇外语的篇章,以致出现理解的偏差,甚至误解篇章。因此,“读者阅读外语篇章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能发现篇章的陌异性(Fremdheit)”②,发现篇章中与母语文化不同的地方。 相应的,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发现和理解篇章的陌异性。但是,译者不能包揽读者的任务,也就是说不能剥夺读者阅读的乐趣,而是要给读者留出感知和反思这一陌异性的空间。关于异文化特有的词汇和表述方式,译者应该尤为谨慎,不应该不假思索地把它们都转换成本民族语言习以为常的、符合本民族思维习惯的表述方式。 因为害怕译文不能被理解,很多译者都在不知不觉地这么做。这样做的结果是:篇章容易被译得平淡无趣,原文当中很多修辞性的、意象性的信息会丧失殆尽。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Ist Ihnen wirklich einmal ein Patzer unterlaufen, sagen Sie dem Angreifer, warum.Eine Entschul-digung bricht Ihnen kein Zacken aus der Krone.(Business-Etikette für Frauen, S.124) 一旦你确实犯了个小错,就直接对指责者说明自己为什么犯了这个错误。道一声歉,不会让你的皇冠折断一个齿。 原文中使用了成语“Da bricht jm. kein Zacken aus der Krone”的变体形式,此处直译如译文所示,引申义为“道歉不会让您丢脸”。如果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放弃直译,而采用后一种引申的译法,那么很明显,这一成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被忽视,同时被忽视的还有原文那种幽默、诙谐的口语化风格。 因此,此处按字面意义翻译更为妥当,更会让读者产生阅读的乐趣。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到,翻译的要旨之一就是译者要考虑到读者通过阅读翻译著作扩大视野、丰富自我的需求,并切实满足这一需求。但是在翻译实践中,不是所有地方都能直译的,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采取直译,什么样的情况下用意译?又有那些翻译的策略可供使用呢?带着以上问题我们来研讨词汇层面的具体翻译策略。
4、五种不同关系类型词汇的翻译策略 如前所述,两种语言的词汇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弗雷德里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把词汇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两种语言中意义对等的词汇,它们涉及的是意义相对稳固的物体和,德语论文题目,德语论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