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语中方位介词的隐喻模式[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随着认知语言学在今年来的日益发展,其理论体系不断拓展和完善;这一新兴学科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石,对隐喻认知系统的探讨向来是这一学科关注的重点。该探讨注重经验主义认知观(experimentalism),认为隐喻关于人类认知体系的建立和语言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因为人的思维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类理解不能直接认知的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本文试图从隐喻角度对德语中使用频率颇高的方位介词予以枚举阐释,进而丰富这一理论的普遍性特点和加深对德语文化的了解和掌握。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隐喻;德语;方位介词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7)04-0000-01
  
  ��一、绪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人类认知系统和认知能力的构建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种认知模式,隐喻已经远远超出了作为修辞手法的传统意义,而成为了新的词语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是基于两事物间的合成相似。同时,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隐喻亦是辅助习得者对语言认知能力的有效机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产物;根据其体验主义哲学观,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总是源于对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的认知。Lakoff将隐喻大致分为三类,即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这其中任何一种隐喻以及任何一门语言,都体现出了人类最初认知世界的思维过程。作为日耳曼语系主要语言之一的德语亦不例外。本文试从德语中常见介词的实例略论给予德语学习者一定的认知辅助并试图论证这一观点的普遍性。
  �二、隐喻在德语介词中的体现
  �1.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于是产生了一词多用现象。以durch为例,其最初的含义为“穿过”,比如 Sie ging durch die Tür.她穿门走过。后来一些抽象的事物和概念也背认知系统具体化,便增加了“(说明时间,自始至终)整个”的意思,例如 Unsere Freundschaft hat durch das ganze Leben gehalten.我们的友谊保持了整个一生。在这里,抽象概念“友谊”和“一生”都被人类的认知系统具体化,被喻为具体的事件。再如,Ich habe ihn durch Freunde kennen gelernt.我是通过朋友认识他的。在这里,druch意为“(表示行为、措施)通过,德语论文网站,用、以”。同样是将“通过别人”的概念具体化,使两种概念叠加,将最初谈论一种具体概念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
  �可见,人们所“通过”的大部分是有具体的物理概念所构成。“通过”既可以是现实性的穿越物体间的行为,亦可以是抽象的思维加工,对抽象的事物关系进行有机排序。但应当说,前者,即物理性质的“通过”是其他“通过”概念的基础,而抽象的“通过”则是前者基础含义在人们认知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指按照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与大自然的相互影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以”gegen”为例,其基本意为:向,朝着,如Er rannte gegen das Tor.他朝着大门跑去。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隐喻系统也不断完善,从而引申出了一些相关的意义。如Alle sind gegen mich.意为“所有的人都反对我。”在这里,”gegen”就由“向”、“面对”引申为“对立”、“反对”。再如,Er ist sehr freundlich gegen mich.意为“他对我很友好。”这里”gegen”进一步引申为“对待”。尽管”gegen”一词拥有诸多含义,但它们之间都具有内在的、固定的联系。并都有其最初的“向”、“朝着”的含义衍生而出。不管其衍生意有多么丰富,都或多或少地和基本意有着一定的关联。
  �隐喻概念及其相应的语言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其物质的和文化的经验为基础。地球引力的影响在人的经验中构成了上-下图式解结构,人类进一步的经验发展了经验的结构相关性。我们将物体方位抬高时,其平面上升,进而引申出其积极意义;物体方位降低,其平面下降,从而引申出其消极含义。于是产生了”auf”与“振奋”之间的联系以及”unter”与“低一级的”联系;这是无意识的,而这种无意识更说明了它的自然性和必然性。
  �3.实体隐喻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而派生出另一类隐喻-实体隐喻。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时间、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等。实体隐喻最典型的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如房子、丛林、地区,甚至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也看做一个容器。这一现象在方位介词的应用中得以尤为显著的体现。例如,介词”aus”原意为“从里出来”、“从里出去”,而其引申义可表示“(表示原因)由于”,像Aus welchem Grund hast du das gesagt?(你出于什么原因说这话的?)。在这里人们就是将原因等抽象的事物看做实体,“原因”从“容器”中得以突出,从而得以量化,以人们熟悉的物理和地理关系来简化认知过程。隐喻模式的普遍存在已使得人们在使用它们的时候很难有意识地联想到其基本意,更有许多隐喻的衍生物在语言中沉淀下来,成为固有的词组和意义。
  �三、结语
  �通过对德语中方位介词的隐喻用法略论,我们可以得知人类认知的普遍性规律。因为隐喻以人类的经验为基础,其来源取决于人们的经验和文化传统。常规隐喻是一个语言集团文化和经验的沉淀。一般来讲,德语论文题目,隐喻结构的源范畴总是我们熟悉的、具体的,这些范畴来源于人们与世界的相互影响,是最基本的经验。新事物的产生需要词语来表达,新词语多数是旧词语语义的隐喻引申。不同民族在很多方面的体验是相同或者相似的,但同时基于文化的个体性异同,亦须对语言准确地了解和表达。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善于利用语言在认知层面的共性,更要注意差别。总之,隐喻语言渗透到各个领域,说明这不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对新领域的概念和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强有力的认知工具。
  �
  �参考文献
  �[1] Lakoff,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ess 1980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外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李崇艺.德语语法手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4] 王潇.德汉双解学习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2003.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