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及跨文化知识对德语科技翻译培养的重要性[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日益增多的经济交流对翻译实践和高校科技翻译培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专业化的科技翻译也是国际间交流、跨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因此,扎实的外语及母语语言知识,以及基于一定的语言学及跨文化学基础之上的翻译理论知识及翻译实践能力是科技翻译的核心要求。高校科技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针对这一近况作出相应调整,通过设置国情、文化课程的模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正确应对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间在专业交际上的异同。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科技翻译 国情 文化 跨文化交际 大纲设置
  歌德把翻译喻为“全球往来中最重要的事务之一”(Goethe,1962:429)。自人类产生思想以来,译者就充当着不同语种、不同文化之间信息交换的桥梁,以及出现争端时的调解人员,因此在探讨翻译过程中常常涉及所谓的“软性因素”(Weiche Faktoren),德语论文题目,即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作用人们跨文化行为的条件。所谓跨文化行为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合作时逐渐形成的一种互动(Lange,2002:180)。这些“软性因素”是跨文化交际探讨和文化对比探讨的重要范畴,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引起了众多领域专家的关注,并成为跨专业、跨文化探讨的热点。
  一、科技翻译培养的要求
  (一)科技翻译的能力要求
  市场的全球化以及日益增多的经济交流需要高质量的翻译,科技翻译的日益专业化对翻译实践和高校科技翻译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科技翻译培养的核心是扎实的外语及母语语言知识,以及基于一定语言学及跨文化学基础之上的翻译理论知识及翻译实践能力。然而,仅有语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传授还远远不够,学生应该了解其他专业的思维方式。这里指的是能用另一种思维方式探究科技翻译所涉及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能用系统的眼光梳理专业知识,这样一种能力对当下注重不同科技文体翻译的培养思路来说是一个有益的补充。科技翻译的高度专业化并不是指翻译仅仅局限于一个小的专业范畴之内。即便是高度专业化的科技翻译也是国际间交流、跨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它属于某种语言近况及文化近况(Arntz,2001:336)。
  高校科技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应针对这一近况作出相应调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正确应对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在专业交际上的异同,才能翻译专业度较高的专业文章及实用文章。Barbara L?we把这种全面的能力称之为“功能型文化能力”(funktionsgerechte Kulturkompetenz)(L?we,1999:89)。
  如果将这种能力延伸至教学培养上,指的是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及综合,可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层面的能力培养:
  (1)为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了在面对翻译委托方时能有充分的理据来说明译者不等同于专业人员,需要传授翻译理论知识。
  (2)学生应掌握扎实的科技基础知识以及碰到新专业领域时的判断能力。
  (3)学生应掌握专用语及术语的基本知识,掌握在科技及经济领域交际中形成术语的过程。
  (4)培养学生独立查阅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分不同的篇章文体。
  (5)学生应掌握社会、交际及专业交际的能力。
  (6)传授国情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跨文化能力。
  (7)要求学生掌握在相应的文化中专业交际的一些主导性的行为模式。
  (8)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科技翻译专业大纲的建议――以德国Anhalt运用技术大学科技翻译专业为例
  德国Anhalt运用技术大学科技翻译专业的大纲反映了科技翻译实践的要求。两门语言是必修课(英语/法语,英语/俄语,英语/葡萄牙语)。此外,学生还需要选择两门实用专业(见图一) 。基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标准学时各为4个学期。高级阶段里包含一个实践学期,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内或国外的某翻译企业实习,或者在国外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实习。实践学期的目标包括:深化学生的语言知识和国情知识,积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经验,同时强化学生选择的两门专业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学习之余还交叉一些短期实习以及短期调研。
  从图一可以看出,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融合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样的融合贯穿基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学习,而国情课程则有效地填补了除语言和专业知识之外的空白――跨文化知识。科技翻译是一门以实用为导向的学科,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层面(有些层面具有跨专业特色):(Arntz,2001:342)
  (1)以跨语种和跨文化为重点的口、笔译知识。
  (2)计算机支持的翻译。
  (3)专用语语言学/篇章语言学。
  (4)术语和专业知识的表达方式。
  (5)词汇和词典学。
  当然,在大纲设置时并一定能悉数考虑到上面的所有知识领域。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略论其强项和弱项,根据翻译市场的近况均衡考虑上述的知识层面。Anhalt运用技术大学科技翻译专业主要偏重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专用语探讨和术语探讨,另一方面是专用语教学法。
  二、跨文化能力在科技翻译培养过程中的角色
  (一)科技文章的文化特性
  很长时间以来,翻译学家们认为科技文章具有一定的普遍性(Universality of scientific discourse)(Widdowson,1979:51), 即指科技文章与其文化属性无关。
  Furthermore, it was suggested that scientific discource is a universal mode of communicating, or universal rhetoric, which is realised by scientific text in different languages by the process of textualisation.” (Widdowson,1979:51)   然而,这种理论遭到了“科技语篇的文化特性说”的反驳。澳大利亚语言学家Clyne曾经选取略论了52篇英、德社会学及语言学专业的文章,发现英语和德语系文章在文章组织、线性结构、对称性、等级性和连贯性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他认为,这些区别来源于两个语种不同的工作方式,以及受不同文化作用的对学习以及学习内容的不同态度。
  德语专用语探讨专家Stolze曾把文化异同引起的原文与译文的不一致性(Inkongruenz)分成三类 (Stolze,1992:207):
  (1)真正的不一致性:源语文章的文化特性关于译入语的文化而言是陌生的。
  (2)形式上的不一致性:源语文章的文化特性在译入语文化中以另一种语言形式有所体现。
  (3)语义上的不一致性:一些词语受文化特性作用的引申义在译入语中会引发一些产生歧义的联想。
  Wendt曾以广告类文章的翻译为例,生动说明科技类专业文章的文化特性对翻译的作用。美语广告受其文化作用,其文体风格比较直接,甚至有些“攻击性”,德语毕业论文,如果在将美语广告译成德语时也沿用这种“攻击性”风格,那么德国读者就可能会质疑产品的质量。反之,如果在将德语广告译成英语时保持其原有的风格,那么美国读者可能会怀疑,这个产品真的如此中庸吗?(Wendt,2002:206)
  (二)国情、文化及跨文化交际
  国情课在整个科技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对德国不同高校科技翻译专业教学大纲的考察,笔者认为,在基础阶段,普遍周课时为8节,在高级阶段周课时为4节。如 “德国国情探讨课”应基本包含图二所示的内容。
  国情课包含很多不同的主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异族文化的一些重要层面的知识,即便是一些不涉及专业知识的翻译习题也能帮助学生增强这方面的知识。G?ring把文化理解成译者应该了解并感知的所有与本国文化及译入语文化相关的东西,他将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归纳为:(G?ring,1998:112)
  (1)具备这种能力译者才能判断,不同角色的交际对象的行为是否符合人们的期待,抑或偏离人们的普遍期待。
  (2)具备这种能力译者才能根据年龄及性别的不同在其不同的社交角色中应对自如。
  (3)译者能够像母语者一样感知自然世界以及受人们作用的或人们创造的外部世界。(这里包括文章)
  然而要全面掌握这种能力并付诸实践,对优秀的翻译来说这也非易事。谁能根据不同文化习惯正确判断他们的言语行为(parasprachlich)及非言语(nonverbal)行为? 谁能全面考虑译入语文化中诸如科技、自然科学、经济和社会等诸多领域的方方面面?Lange提出了一个文化层模式(Kulturschichtenmodell),根据这个模式可以将不同文化进行分层。最外层反映了可观察到的客观现实,中间层是标准、价值以及生存的核心(生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模式)(Lange,2002: 183)。不同文化在基本价值观方面的区别可以通过以下五个问题进行剖析:(Kluckholm/Strodtbeck,1961: 156)
  (1)个人与其他人的关系如何?(关系导向)
  (2)人生中的焦点时间段是什么?(时间导向)
  (3)人的行为模式是什么?(行动导向)
  (4)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人类―自然导向)
  (5)人性的特点是什么?(人性导向)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看出文化异同的主要方面(见图三)。同时,通过这些答案我们能区分不同的解决问题模式,抓住不同文化间在关系间最重要的异同(见图四),并对其进行分类。
  通过以上的分类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间交际关系的异同,同时可以进一步略论文化的角色,它是社会交际的手段,可以拓宽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解读人生经验,引导人们的行为。
  (三)翻译训练中受文化作用的等效问题
  德语科技翻译专业大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需要融合国情知识、语言知识、翻译理论知识和实用学科知识,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是翻译训练和项目任务(Projektarbeit)。在实际的翻译练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字典、百科全书解决不了的难点。下面以本校德语科技翻译四年级学生的一个翻译练习为例(节选)说明这个问题。
  翻译练习为一篇名为 Mit Rückkopplung ins neue Energiezeitalter对于新能源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讲述如何处理发电厂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甲烷:
  ...Dazu müsste Strom eingesetzt werden, um in einer CO2-Kreislaufwirtschaft Methan zu produzieren, das dann in das Gasnetz eingespeist werden kann.Bisher gibt es eine Einbahnstra?e vom Gasnetz über das Kraftwerk zum Stromnetz,sagte Krause.Jetzt k?nnten wir die Rückkopplung ins Gasnetz schaffen.
  在上面的例文中出现了“Rückkopplung ins Gasnetz”这个与德国现行能源政策相关的极有特色的表述,其中“Rückkopplung”同时出现在标题中,可说是全文的一个关键词, 这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一些现有的参考书(字典、图文字典、百科全书)不能提供帮助。为了正确翻译这句,我们必须了解德国现行的能源政策,政府鼓励大家使用节能环保的材料,例如使用节能材料建造的房屋可将节约的电能重新回馈至国家电网。同样,发电厂发电过程产生的甲烷也可以回馈至国家的供气系统。只有了解这个背景,才能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由此看来,为了能胜任翻译任务,译者需要掌握以下能力:   (1)国情知识、背景知识以及独立查阅资料的能力。
  (2)重视语篇的上下文及“特殊层面”(“Partikul-arit?tdimensionen),即突出各语种之间区别的因素(Lange,2002:189)。
  (3)重视篇章文体的类型,以及文章在专业外部及专业内部交际的归属。如上面的例文属于科普类文章,这种文体应归属于信息型(informativ)。
  (4)重视专业交际中的文化特性。Schmitt曾区分了专业文章的15个特点,包括形式方面(非言语要素、排版印刷)、宏观结构、标准表述、源语文化相关的信息、例子、产品介绍、风格、概念特征、概念等级(Schmitt,1999:58-70)。
  (5)能够处理同类型的文章,遵守同种文体的惯例。
  (6)使用适当的翻译手段(替代法、省略法、换位法、优化法等)
  (7)补全“词汇空缺”的能力。这种“词汇空缺”通常是由不同文化因素导致,如一些对于特定的政治机构、地理专名、特定文化现象的表达。除此之外,借用词的翻译、定义式的改写等都是对译者提出的要求(Koller,1997:32)。
  (8)了解术语形成的机制以及术语的等级、各个专业领域的划分等。H?nig/Ku?maul认为,为了让读者了解源语中众所皆知的事实,有时译者需要加入一些必要的信息(H?nig/Ku?maul,1991:93)。
  综上所述,为了整体地翻译一篇文章,不仅要重视具体的翻译过程,还应引入一个文化比较的模式,这个模式将全球文化概念分成不同的领域,各个领域因文化的不同其内容也可能大相径庭(Gerzymisch-Arbogast/Mudersbach,1998:15)。这种视角也丰富了学者对翻译等效的讨论,鉴于不同专业领域的文化特色,等效这个概念也应相对地去理解。总而言之,为了达到等效的翻译,科技翻译中的文化特点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层面。译者必须了解各个专业领域(科技、自然科学及经济领域)中的文体类型、文体特色以及表述模式,掌握不同文化的术语构成机制,解决与文化相关概念的不一致性问题。只有把握了这个重点,才能实现对原文的“符合功能/忠实原文”的翻译(Vgl. Nord,1993:292),通过翻译确保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三、结语
  科技翻译专业(包括德语科技翻译)的学生需要具备过硬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及翻译措施。这里的文化知识指的是相关语种,相关文化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状况,以及有文化特色的略论思考能力。科技翻译专业培养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Wendt,2002: 214)
  (1)传授基于翻译理论的翻译能力,即将来成为专业翻译的能力,能够准确略论翻译任务,根据语篇的文体、功能翻译文章,并考虑译入语的社会及文化因素。
  (2)不断拓宽语言学知识,这样才能掌握译入语文化的语言习惯。能够针对一些文体和结构开展语言和篇章的比较略论。
  (3)通过国情课中的各个主题(如政治、经济、历史、环境等)逐步培养跨文化能力。
  这里的国情、文化知识并不是指简单了解一些数据、事实,更多的是指一种面向翻译的“比较能力”,即指在语篇的范畴中系统比较源语和译入语文化的能力。语言学知识、翻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有机结合是科技翻译培养的支柱。
  参考文献
  [1] Gerzemisch-Arbogast.G,Mudersbach,K.Methoden des wisse-nschaftlichen ?bersetzens[M].Tübingen,1998.
  [2] Gl?ser,R.Fachstextsorten im Englischen[M].Tübingen,1990.
  [3] Goethe,J. W.Naturformen der Dichtung[J].In:Goethes Werkein einzelnen B?nden,Band 9.Weimar,1962:422-430.
  [4] G?ring,H.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J].In:Snell-Hornby,M.(Hrsg):Handbuch Translation.Tübingen,1998:112-115.
  [5] H?nig,H.G.,Ku?maul,P.Strategie der ?bersetzung.Ein Lehr-und Arbeitsbuch[M].Tübingen,1991.
  [6] Horn-Helf,B.Technisches ?bersetzen in Theorie und Praxis[M].Tübingen,1999.
  [7] Kluckholm,F.,Strodtbeck,F.L.Variations in Value Orientati-ons[M].Connecticut,1961.
  [8] Koller,W.Einführung in die ?bersetzungswissenschaft[M].Heidelberg,1987.
  [9] Lange,W.Zum Verh?ltnis von fachsprachlich spezifischen Fr-emdsprachen-und Fachübersetzerausbildung und“interkult-ureller” Kommunikation[J].In:Richter,V.(Hrsg):ProceedingsEduc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operation.K?then,2000:52-71.   [10] Lange,W.Zur Bedeutung oder der Didaktik der Landeskundeund Kulturstudien bei der Ausbildung von Fachübersetzern[J].In:Kovtyk,B.,Wendt G.(Hrsg):Aktuelle Probleme der an-gewandten ?bersetzungswissenschaft.Frankfurt am Main,2002:180-193.
  [11] L?we,B.Funktionsgerechte Kulturkompetenz von Translat-oren[J].In:Spillner,B.(Hrsg):Interkulturelle Kommunikation.Peterlang Frankfurt am Main,1999:89-91.
  [12] Nord,C.Einführung in das funktionale ?bersetzen[M].Tü-bingen,1993.
  [13] Schmitt,P.A.Translation und Technik.Translationsbedarf,Translationsprobleme,Terminologiearbeit[M].Tübingen,1999.
  [14] Arntz,R.Fachbezogene Mehrsprachigkeit in Recht und Te-chnik[M].Hildesheim,2001.
  [15] Widdowson,H.G.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UP,1979.
  [16] Stolze,R.Hermeneutisches ?bersetzen[M].Tübingen,1992.
  [17] Wendt,G.Bridging differences-Interkulturatit?t als eine Her-ausforderung für die ?bersetzer/innen[J].In:Kovtyk,B.,Wendt G.(Hrsg):Aktuelle Probleme der angewandten ?b-ersetzungswissenschaft.Frankfurt am Main,2002:194-215.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