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中德会展 缔造业界辉煌[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13,000平方米,200多家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和机构,国外展商超过80家,国内展商超过120家,20个行业,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11月17日,由中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主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和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共同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展览会(GOS/H2017),在中国北京农业展览馆新馆盛大开幕。行政总裁冯培喜先生也出现在了开幕式现场。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近几年来,杜塞尔多夫展览 中国 有限企业发展势头迅猛,越来越多的展会项目受到了市场与行业的认可。究竟是什么成就了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又是什么促使其良性地发展?这个当年的小企业是如何一步步的成长壮大起来的?围绕一系列问题,记者采访了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行政总裁冯培喜先生。
  
  缘起印刷
  
  如果不是跟冯培喜先生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谁也不会想到坐在面前的这位会展业的行业精英若干年前竟是带旅游团到国外考察的旅行社管理者,故事还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1978年,冯培喜自己投资成立了太平旅行社,是一个商务旅游性质的旅行社,其中参观世界各地展览是旅行社考察型旅游的一个比较专业部分。1988年,冯培喜带领商务旅游团到德国杜塞尔多夫参观了当年的drupa――垒球规模最大的印刷行业展览会。据冯培喜回忆,当年drupa的面积为12万平方米(在当时的展会中,12万的面积已经很大了),共有15个展馆,他带领游客每天看5个馆,用了3天的时间走完了所有的展馆,几乎看了印刷展上的每一件展品。每天回到酒店自己最大的感觉只可以用累来形容,但是想到自己有幸参观了垒球第一、最大、最专业的印刷展,心中如获至宝。冯培喜认为,那个印刷展改变了他的一生,启发了自己以后的人生之路,是自己跟展览真正结缘的开始。那一年开始,冯培喜在香港注册成立世界展贸顾问有限企业,把展览跟贸易真正结合起来。之前的旅行社工作经验和冯培喜强烈的市场神经,让他意识到应该在此时成立一个对展览和贸易具有指导意义的机构来完成它们之间的沟通。他发现,其实很多具备一定资本的老板都在寻找发展自己行业的方式,有些想把自己的产品在国内做更好的推广或者推广到国外,还有些要寻找投资的方向,发展自己的行业。这时候经验告诉冯培喜,参加展会是公司推广自己和产品的最好方式,可以让公司投资有一个很好的回报。因为在展会上,很多产品和服务都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不像在商场听到的仅仅是某一个推销员对产品的介绍,而且参加展会可以看到公司最终的产品。但是这些要参展的公司关于展会并不很熟悉,他们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于是世界展贸顾问有限企业就这样诞生了。
  提到冯培喜跟展览的缘分还有一个小插曲,冯培喜的舅舅、岳父都是做印刷的,自己第一次去杜塞尔多夫参观展会碰到的也是印刷展。这个印刷展给冯培喜的感触至今难忘“那是一个如此专业的展览!在此之前我不知道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大规模的展览”那种震撼作用了冯培喜接下来的人生,也让他总结出了自己对展览经营与管理的办法。冯培喜深信,专注是个人与公司成功的关键。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每举办一个展会,都要为每一个展商确定提供有针对性的参展建议,帮助参展商确定展示方案及应该投入的资金、人力等,极大地提高了参展的作用力。同时,该企业为展商在展览会网站上免费提供的网上“虚拟展览”和“商贸配对”使广大展商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与潜在买家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另外一项免费服务是为参展商定期提供一些最新的市场信息,例如购买力预测、行业趋势、一些大的合作项目、政府新的政策走向等。这些服务已经远远超过了参展商几天参展得到的效果,因此备受参展商欢迎。“作为展览主办方一定要非常了解行业情况,如果不了解行业的需求与发展,做不到跟行业同步,基本上这个展会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以后也很少有可能会做大做强。”在谈到当年去德国参观印刷展后的感触时冯培喜做了这样一个总结。正是由于遵循这一点,尽管金融风暴一轮轮袭来,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的展会仍然有预期的参展商、观众关注,我想这与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对行业情况的深度了解与把握不无联系。
  
  德国展览公司唯一有股份的中国人!
  
  “在所有的德国展览企业中,我是唯一的中国人在德国展览公司有股份的人。”提到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中国)有限企业的股东身份,冯培喜很自豪地做了这样的回答。
  杜塞尔多夫(中国)有限企业与其他德国企业不一样,冯培喜本身是企业的股东,占股份的20%,虽说不多,但关于德国企业来说已经是个先例,没有任何一个德国企业允许中国人拥有这么多的股份,这在冯培喜这里开创了先例。对此冯培喜有自己的看法:“一个中国人要在德国的企业得到承认,要别人看得起你是要付出比本土德国人多几倍的努力,能力要更强,而且要经过时间的考验。”虽然冯培喜是香港人,受过西方的教育,思维和观点较为开放和超前,但中德两国毕竟存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处世措施,还是需要一定时间来习惯德国人思维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冯培喜通过实际行动展现给了德国人,证明了:中国人可以做的更好。
  据冯培喜描述,某种程度上来看,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集团企业其实跟中国的国营单位差不多,市政府、州政府都是德国企业的大股东,所以企业的运作、经营是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成分在里面。但是杜塞尔多夫企业作为公司是具备盈利性质的,市政府、州政府的加入让其政治色彩不能被忽视,于是冯培喜要做充分的工作在中间发挥影响,尽力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努力平衡两方的利益,而且是按照我们开始时候定下的计划一步步慢慢实现的。”冯培喜对自己的工作给了一个小结。这种平衡工作在笔者看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冯培喜率领他的团队做到了,所以他成了德国展览公司唯一有股份的中国人!
  
  国内的会展公司如何去接近国际化的标准
  
  一直以来,很多国内会展人总是简单地认为,只要把展会的名称用英文来表示,跟一个国外的展览企业进行合作,请一些国际的展商,就可以完成国际化了。在冯培喜看来,国际化不是请几个老外来管理公司,更不是单纯的跟国外的展览企业合作,也不是请一些国际的展商参展。他认为,会展业的国际化准确地来说应该是“国际标准下的本土化”,更重要的是,会展组织者应该从深层次的内容和内涵上面来挖掘国际化。国际化是一个工具,是一种标准,也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但是公司不能把国际化当成一个负担和压力。事实上,很多国际知名的展览企业,把国际知名的展览品牌简单

地移植到中国市场上,最终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显著;有的甚至可以说失败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在追求国际化的过程中忽视了“本土化Localization”的重要性。展览行业作为一个媒体工具和手段,要靠内容去吸引“读者”。―个展会是否国际化,关键要看这个平台是否可以真正地去满足国内外展商、买家的需求,是否能真正地发挥其沟通平台和桥梁的影响来推动和刺激国际贸易和交流。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国际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组织能力,国际化是我们应该去遵循的一个标准。
  那么中国国内的会展公司如何去接近国际化的标准呢?对此冯培喜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主办机构国际化。国内展会最好能够吸引国际品牌、国际展览企业共同主办,这样,在管理上就能够吸纳国际公司的标准,具备符合国际标准的财务报表、展会数据、评估报告。要实现这种合作,最主要的就是在利益上能够妥协,利润分成上公平,这样才能够避免国内同类展会的恶性竞争。“我认为通过和国际知名的展会品牌或者进行合作,共同办展,以学习国际展会的先进管理流程和标准是国际化的捷径。”
  其次,展会的分类、参展展品的分类要和国际接轨,这样才能便于国际公司、国际专业买家参展。不符合国际分类的习惯,往往使得国际公司无所适从,对展会主题不了解,当然就更谈不上参与了。国际化标准尤其体现在展会在展品设置、分类上面是否和产业国际标准接轨。而最简单的措施,就是参考行业内的国际知名展会在展品上的分类方式,并结合本国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设置展品分类。
  再次,引进国际经营模式也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展会要提升,就势必要涉及国际参展商、国际专业买家,对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就必须要引进国际经营模式,但是引进国际经营模式不等于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对此冯培喜以德国展会为例进行了说明。“德国作为世界展览业的中心,其参展商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而在中国办展、参展商面对的主要是中国买家。所以,在德国成功的展览,如果不结合中国国情,盲目移植到中国举办不一定会成功。关于中国展览市场,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在进行慎密的市场调研后,逐步引入在中国有发展潜力的部分杜塞尔多夫成功的一流展览到中国举办。同时,与本地行业权威机构共同合作的方式拓展市场,而不是单打硬拼;在合作方式上,注重的是全程参与展览运作及保障专业展览服务的提供,而不是仅仅作为海外招展代理,着眼于长远利益及中国展览业的持续发展、创立中国一流的展览品牌,谋求共享成果。”
  归根结底,国际化是一种手段,而不应该成为公司的一种负担,更不是负资产。
  
  三位一体的战略步骤
  
  对于对公司的管理方面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的措施听起来似乎很土――以人为本。对此冯培喜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人才是公司最贵重的资产,这是会展业作为媒体和服务行业的特性决定的。冯培喜强调,公司人才不仅要管理好还需要培养的。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发展到今天,员工从最开始的十几个人到现在的60多个,正是由于整个发展过程非常重视以下几点:做生意,培养人才,把公司本身的形象包括项目本身的形象慢慢打出去。
  做生意:“有些人说我很现实,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做生意的人应该具备的意识。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意都不顾,大搞公关,这好像有点虚,我认为应该先有面包,再谈人生理想,这是我的经营理念。”对于公司冯培喜给自己现实的看法做了这个评价,笔者看来“在商言商”其实并不过分,这是公司生存下去的根本。
  培养人才: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是展览服务专业化的积极倡导者,2017年他们专注于标准化建设和员工素质培训,以规范整个企业的制度和标准,提高工作效率及员工素质与专业技能。DATABASE的优化与管理,全面促进了各部门的标准化建设。2017年,企业启动使用了新的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EBMS,作为标准化建设的一部分,EBMS的启动大大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更加便捷地为展商服务。到2017年社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还将引进一批管理软件,实现公司管理自动化、标准化。公司人才培养方面,冯培喜还提出了“重人才重专业,展会是硬媒体”的理论,认为投资人才,投资专业,是展览发展的硬道理,将成为整个展览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已经走过了很困难的路,在走这段路的过程中,冯培喜取得了一个从生意到制度到人才培养以及今天成果的平衡。
  做好公司形象:很多媒体评价冯培喜是个低调的人,甚至有些人说他太现实,但在冯培喜看来,自己之所以那样并不是外界人想象的那样,只是自己把主要精力用在做生意和培养人才方面,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团队,这样公司创立之初,公关、宣传就显得不怎么重要。企业、团队成长起来以后,冯培喜也便有时间离开企业面对媒体,参加一些公共的活动,这在他的经营理念中是公关的一部分。
  
  说服他?
  
  冯培喜认为自己管理公司跟老外最大的区别是要根据中国人的习惯采取情理并重管理模式,即情放在前面,理随其后。由于在香港待了很长的时间,做生意的经验可以说也是从香港开始的,但最初在中国经营的时候,确实也碰到一些不尽人意的事情,因为要磨合中国国内的一些习惯,比如说他们在安排事情的时候都是没有时间的观念,喜欢怎么做都怎么做。当然这是几年前的事情,德语论文网站,现在企业已经一步一步系统化、制度化。每当遇到类似的问题,冯培喜做了这样的回答“我们跟中方合作都采取这种态度一―情理并重,如果一味的根据什么国际惯例,把国际标准加在人的身上,德语专业论文,肯定不容易接受,不接受关于公司来说的结果大家都可以想象,关于事情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就好像我们有新的系统、新的标准在企业里面执行,老员工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改的,我们还是会给他机会,再培训、重新适应等,这都是我在管理的部分充分考虑到感情的因素。”
  任何公司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也不例外。对此冯培喜并不避讳谈公司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纠纷、摩擦。他认为关于一个公司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害怕摩擦、纠纷产生,而是如何去处理这些摩擦与纠纷。这方面冯培喜用一个国际化标准进行衡量,他认为公司最重要的不是把某些东西强加给员工,而是怎样“说服”他,让他适应工作的需要。在此冯培喜用了“说服”一词,但这里的“说服”并不带有强行灌输的意思,而是要求领导细下心来做很多工作,给员工一段适应公司的时间,不是拿出一个系统或者一种标准强行扎到员工身上。尤其是他们没有看到前面的光明,只看到一大堆文件时,是会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的。
  
  结束语
  
  到今天为止,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沈阳设立办事处,在代理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集团在中国招商、推广、及展览咨询等业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产业发展及市场需求近况,将世界第一的专业展览会带到中国,切实的为展商提供了优质的本土化服务,协助公司拓展商机。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