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0平方米,200多家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和机构,国外展商超过80家,国内展商超过120家,20个行业,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11月17日,由中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际劳工组织联合主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和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共同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展览会(GOS/H2017),在中国北京农业展览馆新馆盛大开幕。行政总裁冯培喜先生也出现在了开幕式现场。 那么中国国内的会展公司如何去接近国际化的标准呢?对此冯培喜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主办机构国际化。国内展会最好能够吸引国际品牌、国际展览企业共同主办,这样,在管理上就能够吸纳国际公司的标准,具备符合国际标准的财务报表、展会数据、评估报告。要实现这种合作,最主要的就是在利益上能够妥协,利润分成上公平,这样才能够避免国内同类展会的恶性竞争。“我认为通过和国际知名的展会品牌或者进行合作,共同办展,以学习国际展会的先进管理流程和标准是国际化的捷径。” 其次,展会的分类、参展展品的分类要和国际接轨,这样才能便于国际公司、国际专业买家参展。不符合国际分类的习惯,往往使得国际公司无所适从,对展会主题不了解,当然就更谈不上参与了。国际化标准尤其体现在展会在展品设置、分类上面是否和产业国际标准接轨。而最简单的措施,就是参考行业内的国际知名展会在展品上的分类方式,并结合本国产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设置展品分类。 再次,引进国际经营模式也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展会要提升,就势必要涉及国际参展商、国际专业买家,对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就必须要引进国际经营模式,但是引进国际经营模式不等于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对此冯培喜以德国展会为例进行了说明。“德国作为世界展览业的中心,其参展商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而在中国办展、参展商面对的主要是中国买家。所以,在德国成功的展览,如果不结合中国国情,盲目移植到中国举办不一定会成功。关于中国展览市场,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在进行慎密的市场调研后,逐步引入在中国有发展潜力的部分杜塞尔多夫成功的一流展览到中国举办。同时,与本地行业权威机构共同合作的方式拓展市场,而不是单打硬拼;在合作方式上,注重的是全程参与展览运作及保障专业展览服务的提供,而不是仅仅作为海外招展代理,着眼于长远利益及中国展览业的持续发展、创立中国一流的展览品牌,谋求共享成果。” 归根结底,国际化是一种手段,而不应该成为公司的一种负担,更不是负资产。 三位一体的战略步骤 对于对公司的管理方面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的措施听起来似乎很土――以人为本。对此冯培喜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人才是公司最贵重的资产,这是会展业作为媒体和服务行业的特性决定的。冯培喜强调,公司人才不仅要管理好还需要培养的。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发展到今天,员工从最开始的十几个人到现在的60多个,正是由于整个发展过程非常重视以下几点:做生意,培养人才,把公司本身的形象包括项目本身的形象慢慢打出去。 做生意:“有些人说我很现实,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做生意的人应该具备的意识。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意都不顾,大搞公关,这好像有点虚,我认为应该先有面包,再谈人生理想,这是我的经营理念。”对于公司冯培喜给自己现实的看法做了这个评价,笔者看来“在商言商”其实并不过分,这是公司生存下去的根本。 培养人才: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是展览服务专业化的积极倡导者,2017年他们专注于标准化建设和员工素质培训,以规范整个企业的制度和标准,提高工作效率及员工素质与专业技能。DATABASE的优化与管理,全面促进了各部门的标准化建设。2017年,企业启动使用了新的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EBMS,作为标准化建设的一部分,EBMS的启动大大提升了员工的工作效率,更加便捷地为展商服务。到2017年社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还将引进一批管理软件,实现公司管理自动化、标准化。公司人才培养方面,冯培喜还提出了“重人才重专业,展会是硬媒体”的理论,认为投资人才,投资专业,是展览发展的硬道理,将成为整个展览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已经走过了很困难的路,在走这段路的过程中,冯培喜取得了一个从生意到制度到人才培养以及今天成果的平衡。 做好公司形象:很多媒体评价冯培喜是个低调的人,甚至有些人说他太现实,但在冯培喜看来,自己之所以那样并不是外界人想象的那样,只是自己把主要精力用在做生意和培养人才方面,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团队,这样公司创立之初,公关、宣传就显得不怎么重要。企业、团队成长起来以后,冯培喜也便有时间离开企业面对媒体,参加一些公共的活动,这在他的经营理念中是公关的一部分。 说服他? 冯培喜认为自己管理公司跟老外最大的区别是要根据中国人的习惯采取情理并重管理模式,即情放在前面,理随其后。由于在香港待了很长的时间,做生意的经验可以说也是从香港开始的,但最初在中国经营的时候,确实也碰到一些不尽人意的事情,因为要磨合中国国内的一些习惯,比如说他们在安排事情的时候都是没有时间的观念,喜欢怎么做都怎么做。当然这是几年前的事情,德语论文网站,现在企业已经一步一步系统化、制度化。每当遇到类似的问题,冯培喜做了这样的回答“我们跟中方合作都采取这种态度一―情理并重,如果一味的根据什么国际惯例,把国际标准加在人的身上,德语专业论文,肯定不容易接受,不接受关于公司来说的结果大家都可以想象,关于事情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就好像我们有新的系统、新的标准在企业里面执行,老员工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改的,我们还是会给他机会,再培训、重新适应等,这都是我在管理的部分充分考虑到感情的因素。” 任何公司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也不例外。对此冯培喜并不避讳谈公司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纠纷、摩擦。他认为关于一个公司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害怕摩擦、纠纷产生,而是如何去处理这些摩擦与纠纷。这方面冯培喜用一个国际化标准进行衡量,他认为公司最重要的不是把某些东西强加给员工,而是怎样“说服”他,让他适应工作的需要。在此冯培喜用了“说服”一词,但这里的“说服”并不带有强行灌输的意思,而是要求领导细下心来做很多工作,给员工一段适应公司的时间,不是拿出一个系统或者一种标准强行扎到员工身上。尤其是他们没有看到前面的光明,只看到一大堆文件时,是会产生厌烦与抵触情绪的。 结束语 到今天为止,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企业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沈阳设立办事处,在代理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集团在中国招商、推广、及展览咨询等业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产业发展及市场需求近况,将世界第一的专业展览会带到中国,切实的为展商提供了优质的本土化服务,协助公司拓展商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