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环境语探讨[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在越来越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国改革开放顺利实行三十年之际,中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的广度与深度已是突飞猛进,促进了中外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这对促进各国交流、增进民族间友谊、加快贸易往来、消除误解增进相互间理解等方面无疑是有利的。中德自1972年10月建交以来,之间的交流也是与日俱增,德语论文范文,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矛盾与冲突也是在所难免的,因而有很多学者从事中德跨文化探讨,在此方面的探讨也是硕果累累。但是这些探讨很多都是从跨文化语言交际方面着手,研讨中德跨文化矛盾与冲突产生的根源以及解决的办法等。然而人类的交际是有两种渠道的,即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而非语言交际对成功交际的作用与推动力似乎还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是经常被忽视的。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一、环境语的定义与范畴
   非语言交际按照不同标准有很多分类,大致的分类是: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如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等;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影响,德语论文题目,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
   其中的环境语因其不参与直接的交际活动,自身的隐蔽性,而被行为主体经常忽视了。环境语言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非语言视角下,环境不是指人工用品,不是指人们居住的环境,而是指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包括时间、空间、信号和建筑等。接下来将通过举例的方式着重讲一下中国人和德国人对待拥挤、座位安排、声音上的异同。
   二、中德跨文化交际中环境语信息异同
   1.对待拥挤的态度。拥挤是人们觉得空间受到限制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拥挤感源于个人空间受到了他人的侵犯,个人行动自由受到了妨碍。中国人对拥挤的容忍度大多很强,看到很拥挤的公共汽车照样还是会挤上去,人们似乎觉得这样并不会妨碍到自己的行动更不会妨碍到他人的行动,在人很多的地方甚至会觉得有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觉得自己已经融入到大流之中。
   而德国人对待拥挤的态度是大相径庭的,一遇上人群拥挤,大多是马上回避。他们对感到拥挤的身体范围的定义已经延伸到身体周围很远的范围内,在别人进入这个范围还没有挨到自己的身体时就感觉受到了打扰与侵犯。
   2.对待座位安排。在中国,大家默认的场合行为方式,是进场后先是在不太起眼的角落里等待,等领导、长者入座后,在主人或组织者的再三邀请与要求下再按默认的所谓官职、年龄等的等级自己找座位,而且倾向于与自己熟悉的人坐在一起。在座位安排上,中国人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谦卑观念,必定是按照职位高低、年龄大小来安排座位的。而德国人正好相反,认为沙龙就是一个很轻松自在的地方,能与不认识的、持不同观点的人交流意见与看法,每个人可以自行选择谈话伙伴,没有什么等级观念,当然就更加不会将这种等级观念反映到座位安排上去了,所以大多数沙龙是没有座位的。
   从座位安排可以看出,中国人与德国人的文化取向标准也有很大不同,德国人文化取向标准包括务实性、人际距离层次区别、直率交际等,而中国人文化取向标准包括中庸、面子观、等级取向、秩序意识、礼仪等。当然这里只是针对中德对待像沙龙这样的场合时对座位安排的不同态度,在其他场合如宴席、会谈与接见、个别交谈、会议室等中德也是存在差异的,在这里不做讨论。
   3.对待声音的态度。不同的声音和音量的大小对人的行为和人际交往有极大的作用。这张图片显示了中德在公共场合(如餐厅)里根据不同的空间对自己行为的调试。中国人一般认为餐厅就是聚会、交谈的场所,声音大一点无所谓,不大关心会不会打扰到别人,即便谈话内容被别人听到也不大在意。而德国人首先是很在意自己的声音大小是不是妨碍到了别人,其次是担心谈话内容被别人听到而侵犯到自己的隐私,因而尽量的压低声音。
   三、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因素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发现,关于中德跨文化交际中环境语的作用我们先要有足够的重视,才能对其探讨有正确的态度。那么在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中,如何获得正确理解环境语的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承认中德环境语存在着异同,认可他我文化。这是防止文化优越感的首要要求,它使我们能将对方看作是具有同等资格的合作伙伴,尊重对方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排斥甚至歧视。不以自己的评判标准强加于对方,容忍不同性。
   2.深入了解本我文化中的环境语。这个是拥有跨文化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对本我文化的深刻了解,才能知道与他我文化的异同在哪里,这样在交际中对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就不至于没有心理准备。
   3.弱化本我文化对交际的作用,克服民族优越感。这是从超我视角来看待跨文化交际,也是一种非常客观的措施,是用第三只眼睛审视他我文化。哈贝马斯曾说:“解释者在审视当代事件或历史传统时,不会离开他的认知出发点,不假思索地跨越本我生活实践所形成的视野,摆脱构成个性的传统背景。”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研社.2017.
   [2]王志强.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J].德国探讨,2017(3).
   [3]王志强.欧洲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及文化理论发展[J].德国探讨,2017(1).
  
   (作者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