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学历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影响。笔者拟从历史教学的角度,反思德育薄弱的原因,论证历史教育德育功能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落实德育教育的具体方法。即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做到深入挖掘人文资源,有效落实历史课程的情感目标;在继承中创新,启迪学生思考,赋予德育鲜活的生命力;善于创设教学情景,融德育于情感教学之中;开展教学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体验中,充分发挥学科德育教学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创新人文资源情感教学活动体验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它可以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良好的人格。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讨,笔者认为历史课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寓德于史,以史育人。 一、挖掘人文资源,有效落实情感教学目标 人文教育是历史教学的本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除了传承文化,历史教学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生命价值观等人文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历史教材的许多内容都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活素材,教师在备课授课时,必须认真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精心准备德育素材,充分发挥史学的德育育人功效。如:通过司马迁学习他身遭腐刑仍不畏挫折、发愤作品的坚强意志以及感悟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学习破釜沉舟、卧薪尝胆等成语典故,教育学生“有志者事竟成”;利用王羲之勤学苦练成一代书圣,祖逖为恢复中原“闻鸡起舞”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成功来自勤奋”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来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不畏困难和勇于挑战的顽强意志。讲述屈原、戚继光、汉尼拔、贞德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培养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了解《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发展的史实,培养民主平等和求实创新的意识。在教学中将丰富的历史材料灵活应用,寓德于教,学生的品性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启迪学生思考,赋予德育鲜活的生命力 审视我们以往的中学历史教育,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使历史教学僵化,这种封闭性和保守性,让德育成为强行灌输。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德育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德育的实施应体现在学生思考和感悟中,教师更多的是启迪和诱导。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长城,在讲其辉煌成就的同时突出其局限性和封闭性;诸子百家的争鸣以及沈括、李时珍、宋应星等科学家出现,传统的教学往往以讲述其成就和作用为主,而我则着重突出其信仰科学、献身科学的信念与实践的研讨学习。又如:我们往往把近代的落后归结为简单的政治经济定论,即近代西方的入侵和封建制的腐朽,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中闭关自守意识和思维。因此进行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了解中国古代的辉煌,又要找出不足,对后者的研讨会使我们更加清醒,让学生在感悟和思考中受到教育。 历史教师应树立起“史学服务人生”的育人观,努力让历史课成为有血有肉、充满人性、有生活气息且富于思考的生命形态的历史课堂。在教学中应以新的角度去审视历史,以新的观点去诠释历史,积极发掘蕴涵在历史中的人格教育因素,重视“以人事说理”。如:学习林则徐抗英斗争时,在肯定他有抵御外侮勇气的同时,还应突出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以说明反侵略战争与接纳新知的开明相结合,是民族抗争的正确途径;在从事八年级《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主题教学时,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介绍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三位人物的事迹,强调工农科技发展的成就上,更应突出“人民创造历史、艰苦创业的斗争精神是取得成就的主要因素”研讨学习上,并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与“三个代表”相结合,突出他们不愧为共和国的脊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理念的更新使历史得到新的诠释,学生在感悟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中受到作用。 三、创设教学情景,融德育于情感教学之中 历史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学中不乏思想道德教育。在传统的历史课堂,往往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程序化的讲授使历史抽象枯燥,思想教育滞留在空洞说教的层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以史育人的目的。如:学习世界史《南北战争》,可以联系引用温家宝总理对于台湾问题答记者问时的讲话:“我想你大概熟悉林肯总统的一句话,‘一个自相分裂的家庭是站立不住的’。他还说过,‘美国由各州组成的联邦乃是永久性的’。我们不希望事态发展到这一步,因此我们不放弃和平的努力。”在联系时事热点背景下,爱国教育没有灌输的痕迹,而是将情感因素自然融入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例如:《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即造成未成曲调先有情,并创设问题情境,达到情感、知识、思想、能力教育合一的效果,爱国、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感也油然而生。又如:适时将影视中历史人物、历史片段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在“张骞通西域”一课教学中,可以将电视剧《汉武大帝》张骞出使西域片断进行剪辑,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出发时的飒爽英姿与13年后衣衫褴褛的苍老面容形成强烈反差,催人泪下,让学生感受到张骞的坚贞气节,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四、充分开展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体验中 在旧的课程观指导下,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积累,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造成历史情感体验和应用能力的缺失。“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的历史活动课,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得到生动、鲜活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技能等层次得到发展。 一是开展动手制作活动。制作家族世系表、编制三国大事年表、绘制丝绸之路图和新航路开辟图,编辑历史板报,仿制历史文物如古代钱币、兵器、农具、服饰等,或展示自己的一些收藏品如邮票、文物、古钱币等。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德语毕业论文,密切联系了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历史知识的运用、体验真实的历史情感。 二是开展参与体验性活动。首先,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表演展示活动和课本剧,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获得直接的认知感悟和情感意志锻炼。如:举办红军长征故事会、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唐诗宋词朗诵会,以及以“台湾、西藏、新疆自主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主题的演讲会等活动。又如:《文成公主入藏》、《商鞅变法》等课本剧的编演使学生在自导自演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历史。在“宋代的社会生活”主题课教学中,根据学到的知识和欣赏《清明上河图》得到的启示,组织编演课本剧,学生以游客身份进行商品交易和娱乐活动,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看到的不只是宋代的社会生活缩影,并从中悟到了于今人生活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次,开展观看鉴赏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历史题材的影视著作,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鉴赏历史文物等。如:观看《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拿破仑》等影视著作,参观始皇陵秦兵马俑、西安事变纪念馆等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对观察、鉴赏活动写出观后感,以导游角色对文物进行解说介绍等,以强化活动的教育效果。这类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是开展探索性活动。探索性活动具有综合性,活动的主题涉及广泛,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活动、现象均可用于探索评价。如:组织开展课本上设计的“访家史、写家史、讲家史”综合活动,“我看商鞅变法”、“我走丝绸之路”、“我评秦皇汉武”、“我说民族交往活动”的系列活动;考查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变迁,德语毕业论文,写出调查报告;组织“辛亥革命到底是成还是败”、“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的小型辩论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惑,让学生在争辩中进一步理解、感悟历史,让学生体验做主持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让课堂充满青春和活力。正确的价值态度会在活动中生成,丰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和熏陶。 (作者单位:陕西省商南赵川镇初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