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做到文道统一、以文载道、教文育人,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贯思想。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讲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思想情感的统一,体现在教学目标中,就是“三维目标”的缺一不可。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为实施德育为首的目标,德语专业论文,语文教学中也应着力渗透思想教育,所谓“文道统一”、“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实际上,语文教学是与德育密不可分的,因为本来语言就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工具,语言文字与情感、道德是紧紧融合的。 在实施新课程理念中,更应强调“以人为本”思想,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与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使德育渗透更有实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学生道德认识。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当然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只能是根据课文内容,相机对学生进行指导,不失时机地提高道德认识。而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影响。 有些语文课文,本身就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同感,如《第一次抱母亲》(四年级)一文,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热爱之情。从披文入境,深入细读,渲染气氛,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打动学生的心灵。由此,趁热打铁,深化引导,效果自然更佳。可以设计一些语言训练:如表达对自己母亲的敬爱之情;也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如我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件事;还可以激发学生立志成才:将来我以什么报答母亲,等等。“爱由亲始。”一个人爱他人、爱祖国,应从爱父母、爱亲人出发,通过开展孝亲教育,不断强化,使学生把爱的感情不断扩大,最终实现道德的升华。 还有语文课文中一些有关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的内容,同样是德育的好教材。只有让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潺潺细流汇成大海”,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德育内容赋新意,形式多样贵创新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不断变化,当今的儿童也与以前有所不同,那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德育的内容也应与日俱进,形式也要讲究创新。 比如谈到勤俭节约,不能只与过去一样讲讲衣服打补丁,而是联系现在强调少攀比,不浪费;谈到文明礼仪,不仅是讲在家里与学校,还要提倡在网络的虚拟社区中的文明;谈到战争,除了痛恨侵略,崇拜英雄,我们更应呼吁和平,维护世界和平,支持国际维和行动,等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除了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传统措施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上网查一查提高认识,课上演一演,加深印象。课后访一访,了解身边的人与事,不断创新德育途径。记得六年级有一组写人的文章之后,有一个口语交际,要求去了解身边的劳动者。我组织了学生去采访身边不同行业的人,三五个人为一组,利用节假日,想好几个有关问题。从学生汇报中看,只要去采访的学生,不管是了解教师、工人,还是了解民警、农民等,对普通劳动者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都会产生敬意。特别是一位学生讲起外婆家旁边的一对养鸭子的老夫妻,他们劳动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很能打动人,这不就是一种德育吗? 三、动之以情讲实效,不断深化循规律 要使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更有实效,一方面应该利用语文教材生动的形象来打动学生,另一方面更应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他们能接受的细小的方面加以引导。 《古今贤文》中每一句话都是富有哲理,我让学生熟读成诵,并结合实际例子来理解;学习《卢沟桥的烽火》时,我请学生收集抗战小故事来宣讲,增进对抗日的了解;学习《郑和远航》时,我让学生了解古代的航海家以及从地图上找出郑和七次航海的路线,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因此,为增进德育的实效,我们应该结合语文教学实际,采用多种形式,特别是应该遵守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可以用动听的音乐,可以用朗朗上口的儿歌、还可以用形象的童话等等,起到更为有效的教育影响。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德语毕业论文,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我们应立足语文教学,努力遵循叶老教育思想,探求途径、措施,做到文道统一、教文育人,这既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也是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