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尊称和友称使用情况对比[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您”和“你”这两种称呼对应的就是尊称和友称,德语中的Sie和du亦是如此。不过,因为语言的使用会受到其所身处的社会和文化的作用,所以这两种意思一致的称呼在具体的语境下的使用情况却是不同的。文章通过从职场、亲人朋友和日常生活三方面着手,对比“您”和“你”在中德两国使用上的差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儒家传统文化关于中国社会的深远作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尊称;友称;中国;德国;差异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那么语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认为语言即是符号,语言符号的外在形式和发音与语言符号的内涵表达的意义就好比一张纸不可分割的两面。语言学者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把语言归结为使用语言的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人们用语言来标识和描绘对具体事物的看法。德国语言学家魏斯格贝尔(Leo Weisgerber)也认为语言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吸收和融化得以实现。语言也不是任意创造出来的, 每种语言都是带有含义的语言单位的系统关联。语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会受到它所在的环境的作用,会打上这种环境的社会和文化的烙印。本文想通过对比中德两国使用尊称和友称的情况,来剖析中国社会在称呼这一细小方面所受到的儒家文化的作用。
  “您”和“你”在德语中对应的分别是Sie 和du。虽然两词意思一致,您(Sie)表示一种尊敬,是尊称,你(du)表示友好,是友称,但两者在中德两种不同语言背景下,使用情况还是有所异同。例如,在中国,我们对祖父母会使用“您”,但在德国,人们和祖父母谈话时用“你”。 那么,“您”和“你”在具体应用时,在中德两国之间会有哪些具体的差异点呢?这将是本文要研讨的内容。文章会从职场、家庭朋友和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进行剖析。
  根据德国权威字典杜登的解释,Sie(H?flichkeitsanrede an eine Person oder mehrere Personen gleich welchen Geschlechts )是指关于一个或多个人的礼貌称呼;du(Anrede an verwandte oder vertraute Personen und an Kinder, an Gott oder g?ttliche Wesenheiten, gelegentlich noch an Untergebene, personifizierend an Dinge und Abstrakta)指的是对亲戚或者熟识的人、儿童、上帝或者神灵的称呼,有时候也会用于下属、拟人的东西和抽象概念。Sie(您)表达了一种距离。这种距离可以有不同的效果。相较于“你”来说,“您”显得更恭敬和谨慎,同时也更正式、生硬。Du(你)表达了一种亲密、友好。
  1、“您”和“你”在职场中的应用
  职场中,德国人用Sie的几率要比用du的几率更高。刚入职的同事,一开始都是用Sie。如果已经认识一段时间,并且彼此比较信任熟识了,一般会由年长的一方向年轻一方提出:“Lassen wir uns doch zum Du übergehen(让我们用你称呼吧)!”但在某些公司文化相对保守的企业,职员之间的相处会比较正式,平时说话都会用Sie(您)。中国人恐怕很难理解,在德国,有人坐在同一间办公室长达30年,说话时还是用您。
  跟上司说话时,德国人大多都是使用Sie的。不过这也跟个人有关,有些上司喜欢“平级”关系,所以就使用du。但只有在上司提出用du的时候才能对上司用du。在机关单位一律都是用Sie,因为他们是给民众提供服务的。在德国,谈话双方用Sie和du都是一致的,德语论文,不会一个人用Sie,而另一个人用du。从Sie过渡到du的时候一般都会有明确的说明,比如: “Lassen uns duzen!”类似这样的表达,这样听话者就知道可以用du了。提出用du的人都是年长的和上司。如果不确定的话,可以直接询问:“Wie wollen wir es mit der Anrede halten(我们怎么处理称呼呢)?”
  关于“您”和“你”的使用,在中国没有德国这么严格和正式,更不会有明确地提示。很多时候是根据说话双方的态度和语境,如果是想要表达尊敬或者刻意和说话者保持距离时,中国人会用您。如果双方投缘,根据个人的直观感觉,中国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也会用你。这个依具体的人而有所不同。 不过,很明确的一点是,“我们说话用‘你’好吗?”这样的建议是不会出现在中国人的对话之中的。同事之间,中国人一般会用你,即便是第一次见面有时候也会这样。在中国,上司对下属用你称呼,而下属则称呼上司为您,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从下面这段送礼的对话就能看出来。
  下属:“领导,一点小意思,请您笑纳。”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
  下属:“没什么意思,您别多想。”
  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下属:“小意思,小意思,您别客气。”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下属:“是我不好意思,谢谢您哪。”
  2、“您”和“你”在亲人朋友中的应用
  朋友之间无论是德国还是中国一律用du(你)。德国人关于亲人,即便是第一次见面的远房亲戚也会用du,晚辈跟长辈说话用du,并且直呼其名,即便是很小的小孩子也是这样。在德国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用Sie的话,听起来会特别奇怪。当然,准媳妇或者准女婿在第一次见到对方家长时会用Sie, 长辈会提出用du,然后双方谈话就用du。相较之下,直呼长辈名字在中国会被看成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果小孩子直呼长辈的名字,会被看成是不懂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晚辈对长辈说话最好是用您,尤其是孙子辈对祖父母辈说话时。而长辈对晚辈都是用你。下面是奶奶和孙子的一段对话,两段对话表达的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德文中孙子和奶奶说话用的是du(你),而中文用的是您。   Enkel: Oma, was machst du denn hier?孙子:奶奶,您在干嘛呢?
  Oma: Ich suche meinen Ring.奶奶:我在找我的戒指。
  Enkel: Wohin hast du ihn gelegt?孙子:您把它放哪了呢?
  Oma: Vergessen. 奶奶:我不记得了。
  Enekl: Ich helfe dir.孙子:我帮您吧。
  3、“您”和“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德国,如果是对一个陌生人用du,这会被视为不尊重他人,会引起反感,除非那是一个小孩子。但是也有例外的时候,比如舞厅、比较熟悉的酒馆或者体育协会里,人们一般会用你称呼。在年轻人中间年龄相当者往往是直接就用du的。比如问“你在干嘛呢?”年轻人就不会说:“Was machen Sie hier?”而是说:Was machst du hier?”大学教授和老师与学生对话时都会用您,一方面是为了表达一种尊重,因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另一方面,教授和老师是要考核学生给学生打分的,他们之间还是有距离的。德国学生从14或者16岁开始会被老师用Sie称呼,这也是为了显示教育者对长大的学生的尊重。在幼儿园、小学、初中为了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显示老师的友好和亲切感,老师和学生之间都是用du。
  而在中国,用你和陌生人说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过前提是,说话双方年龄差距不大。如果对长辈说话,就得用您,而长辈对晚辈一般用你。在校园里亦是如此,老师对学生用你,学生对老师一般会用您,如果对老师用你的话,会让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太懂礼貌。在中国,称呼的不对等是很常见的情况。最主要的作用因素是年龄和地位。因为中国受几千年儒学文化的作用,中国人特别看重辈分和等级。关于长辈和身份地位高的人会显示出特别的尊重。
  儒学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它关于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的作用可以用根深蒂固来形容了。儒学重礼,其核心思想包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尊师重道。儒学的三纲就是强调君王对臣下、父辈对子辈以及丈夫对妻子的权威。虽然现在中国已经没有了君臣,但从上下级的称呼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儒学的作用。另外,老师对学生用“你”称呼,而学生对老师用“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也体现了中国几千年来儒家文化的烙印。
  语言是灵活的、不断变化着的。普遍来说现在德国关于称呼的使用也开始不那么严肃,倾向于放松一点了,更准确地说,是倾向于很多情况下用du。也是因为这个,很多专家呼吁礼貌的回归。在中国,渐渐地也有这样的趋势。年轻一辈,像现在的90后、00后在同师长讲话时用“你”的情况更加频繁了,但是,年长一些的或者相对保守一些的人多少会有点难以接受。所以,经常会听到有人感叹现在的小孩子越来越不懂礼貌了。
  参考文献:
  [1] Ferdinand de Saussure: >, Walterde Gruyter & com, Berlin, 1967.
  [2] Helmut Gipper: >, Deutscher Taschenbuch Verlag, München,德语毕业论文, 1978.
  [3] Dudenredaktion. Duden- Deutsches Universalw?rterbuch A-Z[M], Dudenverlag, Mannheim, 1989.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