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的风景――中德艺术交流展[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一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马宁负笈远游,到德国留学,由而,异乡求学生活13年间,在德国文化、德国艺术里浸染既深,学成归来时,所携带着的,就是德国历史、文化、哲学、艺术馈赠予他的学术气质与文化养分。加盟云南艺术学院,成为教师队伍当中的一员后,勤谨地介绍中国艺术到德国,介绍德国艺术到中国,这中间,他做了大量学术文字与社会活动工作。在努力工作之余,又由他顺风顺水地在德国拜罗伊特市与中国昆明市之间、拜罗伊特市艺术家与由云南艺术学院艺术家群体为主的昆明艺术家之间建立了联系。今年早些时候,马宁来找我谈了与拜罗伊特艺术协会之间,有可能开展一些交流活动、想要从一个中德艺术学术交流项目做起时,我毫不犹豫地表示了对项目的赞赏,他也大受鼓舞,做了许多细致、繁琐的联络、衔接工作,促成了这次中德艺术交流项目。
  据我所知,双方各自参加活动的艺术家加起来超过40名这样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德国拜罗伊特市与中国昆明市之间,还是第一次。想象中,活动将会盛况空前。
  但是,根据政府办事规定与程序要求,原本计划在2017年开展的德国艺术家与云南艺术家交流展,只能安排在2017年进行。计划的更改获得德国方面充分理解。经云南艺术学院再三努力,在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这次交流活动终于上路,走向2017年3月在中国昆明市、2017年8月在德国拜罗伊特市、10月在德国埃尔兰根市举办双边画展和深入研究的充分准备与时间节点。这是一个项目运作的初步成功,也是一种国际交流的稳健启程。更是一种文化了解愿望的最终胜利。毕竟,希望跨国合作、渴望文化交流、醉心艺术分享的力量,最终超越了机制隔膜与程序障碍。
  这时,已经是2017年剩下的最后几天了,这是来之不易的、因此特别值得珍视、加速展开活动准备的时刻。迫不及待地,我必须首先对马宁的劳碌辛苦表示慰问,对他的不懈努力表达感谢、对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表示感谢,也要对德国艺术家群体、尤其是对拜罗伊特市艺术家协会主席汉斯一舒伯特・艾塞尔表示感谢,没有他们的支持、坚持和努力,这次交流活动就启不了程、上不了路。
  二
  在2017年3月德国艺术家到达昆明、画展开幕之前,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收录中德艺术家著作的画册将出版印刷。为此,马宁希望我为画册写个序言,我答应了。但却迟迟未能下笔完成,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没完没了的办公室事务缠人;另一方面是纷至沓来的社会活动埋人;更主要的是,在忙碌的管理事务间隙零敲碎打地思考这篇序言,德语论文范文,精力不集中,思路不畅,总是想不好如何着手。
  我始终认为,艺术批评写作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因批评家总想理性的梳理出艺术家们的思想、情感、美学追求、风格变化和流派归依诸如此类,条分缕析,分门别类。有时候,艺术家可以勉强追认那些探讨文字,但很多时候,艺术家们并不领情,既不看、也不评价批评家的评价,更不感兴趣探讨者的文字。于是,批评家、探讨者就陷入了存在的荒诞和言辞的尴尬。
  我不是绘画探讨者和美术批评家,但我深知这种尴尬情形的存在。作为一个戏剧历史、戏剧理论和戏剧演出的探讨者和批评家,我所面临的处境与绘画探讨者、美术批评家不尽相同。因为戏剧活动作为一种集体配合、协同创作的艺术活动,公共尺度、普遍标准、社会范式都在剧场演出过程中被观众群体所掌握,制约着戏剧艺术的生产调适、演出传播的整个过程,不像画家可以在个人趣味、个性追求、个私情感、个体生命、个别想象里盘桓、沉湎、自足。所以,戏剧话语的公众色彩要强得多,尴尬也要少得多。但是,不少时候,尴尬也还是相似的,尤其是,德语专业论文,遇到个性色彩强、个人风格突出、个人追求特别的戏剧导演或者演出制作人的时候。
  画家的情形就大不一样。每一个杰出画家就是一个自足世界;每一件著作都是一种个性表达。用相同或不同的色彩、线条、材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都是气象万千的观察表现和玲珑剔透的心灵呈现,是一种沉淀了文化内容、理性认知、价值判断的感性显现。无论多么巨大的历史格局、多么丰富的文化气象、多么深邃的哲学思考、多么睿智的价值判断……在绘画著作里,都表述为色彩、简约为线条、构形为图式、聚合为形象。艺术家创造是这样,欣赏者漫步展厅、欣赏著作时的审美活动也是这样,都是从个人的知识准备、审美素养、生命体察、社会经验出发,去感知、体验、进入、欣赏艺术家的个体创造。艺术著作是一种感性形式,承载的是个性化的感性经验;艺术展厅很大程度上就是艺术创造者与艺术欣赏者进行感性经验、感性形式交流的特殊场所。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批评家可以做的事情,最多就是提供艺术史、艺术流派、艺术现象梳理的工作成果,作为某次画展的认知背景。至于画展中的个性互异、追求各表的艺术著作,留给观众去琢磨、判断,那是艺术家与艺术欣赏者的私人空间。
  三
  艺术创造指向感性形式,艺术欣赏也基于感性形式。艺术活动,是一种感性活动。这种活动可能沉淀了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文明积累和一切美感经验。在此意义层面上,就更能理解从柏拉图到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对艺术探讨和美学思考后的精彩表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当马宁向我说起中德艺术交流项目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对于这个以理性著称的国家如林之众的哲学家、思想家、语言学家的印象。德国人以严谨的行为、缜密的思维而著称。众所周知,德国是18世纪以来欧洲哲学阵容中“第一小提琴手”,如果近代、现代乃至当代的人类文化史、思想库中缺少了德国哲学家们、思想家们、语言学家们、科学家们的贡献,很难想象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当然,德国近现代的戏剧家、诗人、音乐家也灿若群星。但是,主要是哲学流、思想库给人的印象太强烈了。出于这样的印象,我暗暗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不知道这个理性思维如此发达、哲学思想如此丰沛的国家,作为“感性显现”的绘画艺术会是什么样?
  理性与感性,真理与美感,究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结合一体、交融起来的?这是我怀着极大兴趣,期待欣赏到德国艺术家画展时,个人心底的秘密。   四
  云南艺术家在他们的参展著作中,表达了他们某一阶段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生命感知、价值判断,是相关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中心城市或者沿海城市不同的一些表达。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云南艺术家的画作,常常充满奇思妙想;当代云南艺术家的成长,为何层出不穷。我想,首先是地域色彩,边疆心态,与生活在那些地方的画家的感知内容和文化心态不一样。云南自古作为一个远离文化中心和政治集权的边地,从来就有一种难得的自由生长环境,边疆、边塞、边地的地理位置,形成边民心态。从中心地带传播过来的生活理念和文化色彩,在山重水复的遥遥路途中,会衰减不少。自然,有作用也有联系,但是,和那些观念产生、那些文化流行的“在地”相比,就会有相当的不同。其次,云南艺术家“感性经验”丰富多彩。云南艺术家远离都市的纷扰与喧嚣,出门几里地,就能够陶醉在大自然环境里,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山川地貌的交感互动中,内心深处,他们更自由,更自然,更自在。再次,在中国画家群体当中,云南艺术家是很有个性色彩和地域色彩的群体。一方面,云南艺术家关注国际国内思想潮流文化前沿,在他们的著作里留下痕迹,云南不缺先锋新潮;另一方面,应和着民族文化主题,他们的著作中也能见到鲜亮的民族意志;再一方面,徜徉在云南的画山绣水里,陶醉在民族文化的姹紫嫣红中,天光云影中的山水,流光溢彩的大地,很长一段时间成为画家眼中笔下的主要对象。这一次画家们选送的著作,虽有云南自然山水形象的描绘,但更多的是承载了他们的种种观念图像,追求纯粹美感的著作也有,但是用心颇重地表达某种社会焦虑,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五
  创造美是感性活动,审美也是感性活动。创造和欣赏,都是在感性的层面上完成艺术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但我想说的是,感性的风景,不一定是感性的美景,它们是画家的心灵、情感、智慧、技巧整理过的物象,是人文风景。理性、观念、思潮隐藏于其后,观众见到的,是感性的风景。
  绘画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景,而是感性的人文风景。即便是中国古往今来的那些摹写高山流水、�f岩飞瀑、远山近水、深山古刹、小桥流水、苍松翠竹、鸣禽戏鱼……,那些寄情山水的文入画、那些抒怀虫鱼的小品画中,山非山,水非水,而在于藏在后面的心思;乌兽虫鱼的自由闲适,寄托着画家的几分遐想。
  风景,在风景背后。
  事实上,每一次绘画展就是一道人文风景展。“中德艺术交流展,昆明・拜罗伊特・埃尔朗根2017”就是一次感性的人文风景大展。那背后,深藏着艺术家身后的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愿艺术家们对自己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生活物象的感性表达,获得一次成功的传播;愿来自哲学昌盛、理性思维发达国度的德国艺术家的感性表达,给诗性思维发达、感性智慧充分国度的中国艺术家提供新的艺术经验和思考立足点;愿中德艺术家交流、昆明市与拜罗伊特市和埃尔兰根市的文化交流富于成果。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