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与借鉴[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 德国高校教育在世界高校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比较中国与德国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等方面的差异,并借鉴德国高校德育的成功之处,是促进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中国 德国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比较 借鉴
  
  一、中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
  (一)教育目标比较
  受儒家思想的深刻作用,中国一直以推崇“圣人”、“圣人与我同类”,圣贤人格“学而至之”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在《孔子家语・五仪》中,孔子将“圣人”描述为:“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宇宙的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的方式。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内心光明如日月。”由此可以看出:“圣人”既具有教化民众功能,又具有提升人格功能。于是,“学为圣贤”便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一贯的价值追求和德育目标。当然,社会的变化必然导致德育目标的变化,发展到今天在“四有新人”基础上提出的德育目标,就已全面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任务是由法学明确规定的。但德国由于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与多样化,目前尚无统一表述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联邦德国教育总法》对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学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1]在巴伐利亚州法中规定,对18岁以后的学生,要求培养“尊重人的尊严、自我克制、责任感、乐于负责与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心”。综合来看,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民主、自由、诚信意识、守法精神,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自由公民、劳动者。”
  (二)教育内容比较
  在私有制社会里,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明显的阶级特征,如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而当代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具有全新内容。增强了科学性,减少了政治化、抽象化的空洞说教,突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内容比较贴近社会现实和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德国高校德育的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诚实、自尊、责任感为主的道德教育;民主、自由、平等、和平统一的政治教育;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教育。
  德国高校以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为起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理性思维,因而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地位显著。德国高校重视解决学生面临现实问题,以理解现实社会、理解现实自我为起点,理解他人,进而培养诚实、尊严、相互谅解、乐于协作,追求真、善、美的道德理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向往崇高、自强不息、思维严谨、富有尊严与责任感是德意志民族精神的特质。德国在普鲁士复兴时期,就建立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传统,这种传统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得到加强。[2]追求个性自由是传统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而当代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以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培养、纪律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建立为侧重点,充分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多种途径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德意志民族精神。
  (三)教育途径比较
  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等。
  而德国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多渠道、全方位的。在德国高校文、理科各专业的教学中都渗透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教师要求学生不仅从学科角度,而且从人文和伦理学角度进行专业知识的研修,并重视对该学科领域内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的研讨和思考。德国高校重视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各专业知识内容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与专业教育目标的全程结合和有效统一。
  与此同时,德国高校非常重视心理咨询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德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卫生类机构,其中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心理学或教育学学位并受过专门训练。这类机构有固定的编制、充足的经费和严格的工作制度及规划。心理咨询人员向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等全方位指导。
  另外,德语论文网站,德国还非常重视发挥社会团体或机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在德国,不仅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政治教育中心机构,而且有大量从事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如阿登纳基金会、天主教联盟、联邦青年联合会、农村青年联合会、德国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团体和机构。这些机构与组织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德国民众进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伦理学及心理学教育,以及宣讲国内外社会政治实事。
  二、中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略论与借鉴
  (一)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趋同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圣人”追求,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人关于高尚人格的向往和推崇。中国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四有新人”要求,也集中体现了关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塑造渴盼。其中,“有理想”更是体现了对大学生的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要求。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民主、自由、诚信意识、守法精神,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自由公民、劳动者。”实质上也是要求高校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从而达到人格完美。
  因此,中德两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趋同的,可以相互借鉴,从而更加丰富和完善。在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其中对学生“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公民、劳动者”的要求。这些内容可以充实我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并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
  (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借鉴
  德国高校重视培养学生道德理性和批评能力,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何谓道德理性?道德理性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类理性,属于价值理性的范畴,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道德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它诉求的是善,是心灵的秩序、生命的秩序、社会的秩序。主要意指人的普遍意义“理性”在道德领域内的体现。而中国儒家伦理实质上是一种特殊主义的血亲情理观念,与普遍主义的道德理性精神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儒家伦理精神实质是一种“情理”精神而非“理性”精神。亲情伦理只是人类伦理中的一种特殊伦理,血缘亲情也不能涵盖人类的所有情感,因而血缘亲情伦理不能作为心灵的秩序、生命的秩序、社会的秩序的唯一标准,因此不具有普遍性的理性精神。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还包含政治教育。德国政治教育分为知识积累和政治修养两方面,政治知识积累在大学前已基本完成,因而大学阶段政治教育主要以政治修养的锻造为主。大学青年由教师引导开始体验式地参与政治教育实践,由实践活动及实践总结中提升政治修养。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实例式”和“研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入德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探究与研究,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略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态度及责任感。形成了“入题―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形成判断”的教学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德国政治教育在大学阶段以前较中国超前,在大学阶段则较中国更具实践性和实效性。因此,德国的政治教育模式值得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认真探讨和借鉴。
  (三)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借鉴
  德国高校心理辅导是思想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途径。而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育和辅导员教育。而课堂教育多以知识灌输和应试为目的,辅导员教育则以管理为中心和重点。心理辅导,并未成为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的和普遍的途径。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也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经费。有些甚至只是学生工作部门中某一两个工作人员在其主要工作以外所兼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职责。因此,借鉴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德语毕业论文,以心理辅导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极其重要的途径,明确规定高校心理辅导专门机构的规模和心理咨询专门人员的师生比,充分而且切实做好中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并以心灵为契机,做好中国高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于伟.西方高校德育目标内容的比较及其启示[J].吉林:吉林教育科学,1997-01.
  [2]汪宗田,傅安洲.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述评[J].上海:思想理论教育,2017-01.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