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中两国在日积月累当中都成了大量的熟语,但由于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这些熟语字面意义相近但深层意义却大相径庭,这就要求从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和民俗文化等方面阐述中德之间的文化异同及两种熟语互译的准则,以有助于做好德熟语的翻译工作。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文化背景;熟语;翻译;民俗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15 ― 02 熟语,就是习惯用语,是一种语言中固定词组或句子,固定短语的总称。它们是人们经过漫长的日常生活中逐渐积累和发掘出来的。每个民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等等因素,都会形成不同的熟语。而恰恰是这些带有强烈名族色彩的熟语,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异同,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熟语翻译的过程中根据这些异同,做出合适的处理。 熟语是一种文化瑰宝,每一句熟语当中都蕴含着浓厚的文化信息,它们让语言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能折射出深刻的处世道理。中国与德国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而它们的历史也不尽相同,因此两种语言熟语的互译,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语言转换,其实究其根本是一种文化移植。 一、 文化背景异同 造成中德熟语异同的文化背景因素有很多,下面列出了几点主要因素: 1.宗教信仰 中国的主要宗教是佛教。两千多年前,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作用。而渗透到语言当中的佛教思想,多是对一些佛经故事的总结或者是百姓自身对“佛”的理解。如今被我们经常应用的有关“佛”的熟语也是屡见不鲜:“不看僧面看佛面”,“临时抱佛脚”,“借花献佛”等等。这些熟语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汉语体系,让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基督教则从16世纪开始在德国深入人心。与我们中国所信奉的“佛”对应,德国人跟大多数西方人一样信奉“上帝”。从我们经常听到的“Gott sein dank!”,“Gott wei?”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熟语中就可以知道,“上帝”在德国人心目中所处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2.历史典故与神话、寓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汉语中从历史典故或者其他神话寓言中提炼出来的熟语自然比比皆是。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从“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一句熟语都包含着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恰好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 德国典故中的熟语则多来自《圣经》。自马丁路德翻译《圣经》以来,大量的熟语典故随之而来,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披着羊皮的狼”。《新约・马太福音》里记载,耶稣告诫门徒与世人:“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耶稣把假先知与坏人比作残暴的狼,而“披着羊皮的狼”则是指那些貌善心毒的人。另外,我们熟知的还有“伊甸园”,现在则用来比喻人间乐土。 3.民族风俗 民族风俗其实是让不同语言的熟语产生异同的最典型因素。许多熟语都是由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而得来的。同时,在对待同一样事物的时候,不同国家的人所作出的反应也不同。首先,东西方的饮食文化是很突出的一点。例如,汉语中的“醋”在德语中对应的词是“der Essig”,是一种常见的调味料。而将醋这个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则会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汉语中有“吃醋”,“醋意”等词,这两个词当中的“醋”表达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调味料了,而是指男女关系上的一种嫉妒心理。而“der Essig”在德语中却根本没有这层含义,如果直接按照对应词翻译,则会造成德语读者对其意义的误解,比较好的翻译只能用“eifersüchtig”一词。同样,“Butter”在汉语中的对应词是“黄油”,而在熟语“Es ist alles in Butter!”中,“Butter”一词则不是黄油的意思,而是指“一切就绪”。这是因为黄油是德国人日常饮食中的重要部分,如果一顿大餐是用上等的黄油制成的,那么这顿饭就是完美的了。后来人们把这句话用于其它的事情上,就表示一切已经就绪。 二、互译准则探讨 通过这几点文化背景上的异同,我们应该注意到,中德熟语的翻译需要对译语民族各方面的民俗文化以及历史有所了解,而在熟语的互译过程中,我们则可以依照这些异同作为基础进行更好的翻译。 1.如果在译语中能找到与原语完全对应的熟语,那么我们应该直接用译语中对应的熟语进行翻译。 例1:中文:水滴石穿 德语:Steter Tropfen h?hlt den Stein 例2:中文:白纸黑字 德语:schwarz auf weiss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某些熟语,在汉语和德语中能找到完全对应的例子,即两者不仅意义相同,而且字面义也相同。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直接进行翻译。 2.如果在译语中能找到与原语意义相同但是说法不同的熟语,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引用译语中对应的熟语。 例1:中文:爱屋及乌 德语:lieb mich, lieb meinen Hund(爱我,也要爱我的狗) 例2:中文:引狼入室 德语:den Bock zum G?rtner machen(让羊来当园丁) 以上两个例子表明,虽然汉语和德语两者从字面上看并不能完全对应,但是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同或相近的,用这样的熟语进行翻译也可以给读者跟原语同样的感觉。 3.如果在译语中找不到与原语对应或意义相同的熟语,我们应该挖掘出其深层含义,然后再进行翻译。 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多见的,如上文中“吃醋”的例子就是这样。本身在德语中就没有这样对应的一个固定词组,所以我们就必须把它的比喻义翻译出来。相同的例子还有“高枕无忧”,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躺在床上没有忧愁”,那么在西方看来就是说这个人已经去世了,这就跟原语本来要表达的意思相去甚远,甚至会闹出笑话。 三、翻译实务取向 作为语言文化中最活跃的元素之一,熟语承载着最精粹的民族文化。语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德语论文,也能体现出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更要在翻译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实践导向,广泛涉猎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灵活的思维方式,掌握熟练的翻译技巧,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1.要树立严谨的工作导向 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首要任务是培养对待翻译工作的良好态度,解决好方向问题,即明确为什么、干什么;解决好动力问题,即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才能做好工作;解决好态度问题,有了方向和动力,还要有治学的工作态度和善于吸取、不懈追求的精神。要做好翻译,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只有不畏艰难,兢兢业业,知难而上,毫不懈怠,才能在翻译工作中不断前进,有所成就。 2.要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 例: 德语:Gro?e St?dte, gro?e Probleme. 这句话只有四个词,然而想翻译好却不容易。如果译成:“大城市,大问题”,那么显然译文太拘泥于词义而没有考虑到整句话的通顺与连贯。还有一种译法:“大城市问题多”。这种译法较前一种稍好一些,因为这句译文按照汉语习惯将中间的标点省去,用“多”来形容问题,然而细看这句话好像跟原文所表达的含义还是有些出入。
如果改译为:“城市越大,问题越多”,这样再读,则发现这种译法准确地表达出了原文想表达的深层含义。原文中的形容词并没有用比较级,然而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应该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而将这句话用“越…”的措施将原文的意图表达出来。原文“词面”上的意思大多可以借助工具书查到,但掌握原文里深层次的含义往往依靠译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或者说是对文学的鉴赏略论能力,而这是词典上永远查不到的。 外语基本功首先体现在对语法的掌握程度,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是对词汇量的要求,更高层次的还有对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要求。译者掌握词汇量越丰富,不拘泥于一个词一个义项,搭配和用法掌握得越多,翻译起来当然会得心应手。译者没有足够的语法知识,翻译时就会对长难句,以及富有深刻内涵的文章感到困难重重,德语论文,对富有文学美的著作也会感到吃力。 3.要具备过硬的汉语基础 例:德语:Die Schule liegt im Grünen. 如果译成:“这所学校坐落在绿色中。”我们不禁要问:“坐落在绿色中”到底是什么意思?“绿色”是指学校周围的建筑都是绿色的,还是学校周围的绿化很好呢?很显然是后者。这是德语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措施,把形容词“grün”转化成名词“Grün”用,这样的习惯用语使德语变得更加简洁生动。然而这样生硬的的翻译明显让人觉得这句话有语病,表达不清。 改译为:“这所学校周围绿树成荫。”因此,汉语水平欠缺会造成翻译表达难、表达不佳,明明很简单的词汇组合在一起,要翻译成地道的译语却显得很困难。 4.要广泛涉猎各行各业知识 一个译者,不可能在一生中只译一个作者的著作,更不可能只译某一专业领域的著作。所以,翻译工作这一特性对译者提出了要当一个杂家,即掌握各门各类尽可能多的基本知识的要求。 例: 德语 :Mit Hilfe von solchen Aufnahmen kann in erster Linie besonders leicht der Nachweis des Dopplereffekts geführt werden. 这是一篇科技文中的一句话。其中“Aufnahme”一词的翻译,不了解这一特定科技原理的译者很容易将它译成“摄影”,或者“接受,记录”。然而从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翻译是不符合逻辑的,而事实上,这里的“Aufnahme”指的是具体的事物“照片”,而非上述抽象概念。所以这句话应该译成“首先,利用这种照片,可以特别容易地证明多普勒效应”。同样,在一些专业领域里,我们常见的词也有特定的含义。例如Platte(盘子)在计算机专业里须翻译成“磁盘”,而Position(位置)在军事上则是“阵地”。必须注意的是,翻译要求译者掌握的是各种基本知识,尤其是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风土人情等等方面。 5.要培养自我独特的翻译技巧 翻译技巧就是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出来的翻译经验和措施的提炼和理论的升华,是译者处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问题的一般规律。缺乏技巧的翻译只会让翻译的过程更加困难,翻译出来的著作也不够地道。 例:德语:Aus ganz Europa kamen die Menschen ... 试译:人们来自整个欧洲 …… 略论:原文句子结构极为简单,译句准确地译出了原文各个词的含义,汉语表达也通顺规范,似乎无错。但如果仔细品读这句话,好像有不妥之处:“来自整个欧洲”表达不够明确,也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如果把这句话翻译成“人们来自欧洲各国”,则豁然明朗。只变换了两个词,采用了“意译”的技巧,表达意思明确,结构规范,较好地转达了原作意图。 〔参考文献〕 〔1〕张华文.汉德熟语比较〔EB/OL〕.省略/%D5%C5%BB%AA%CE%C4/home,2017-01-02. 〔2〕康拉德・杜登.杜登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贾慧蝶.德语成语典故词典〔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4〕钱文彩.汉德语言实用对比探讨〔M〕.北京:外语教学与探讨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冯延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