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德两国“少女文学”中的成长与孤独主题[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在中国和德国当代文坛涌现出一批年轻的女性作家,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她们从女性独特的视角出发,以其细腻的笔触来纪录时代的心声:成长孤独与痛楚,爱的缺失与人性的冷漠,内心的彷徨与沟通的障碍等是她们的共同主题。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她们的著作不约而同地展现了这个时代的变迁及产生的问题。本文以张悦然的《誓鸟》《葵花走失在1890》等著作和策燕妮的《花粉屋》《海螺之声》为例,来研讨中德两国“美少女作家”写作主题及风格的共同之处及细微差别。

关键词:孤独成长;爱的缺失

作者简介:徐悟疾,学校:同济大学,研二。探讨方向:德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02

每一个时代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文学,每个时代成功的文学必然是反映了那一时代人们的共同心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日趋相近,全人类常常承受着相同或者相似的困扰与压力。而文学作为记录时代心声的文字必然会排除国界与文化的异同而呈现出许多惊人的共同点。比如在德国与中国这两个有着巨大文化异同的国度,在近十年来就都涌现出一批少女作家,她们大多是在70或者80年间出生,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成长,面对现代都市物欲的膨胀与纷繁复杂思潮的撞击,她们和众多年轻人一样感觉到孤独、困惑与无助并且用她们细腻的笔触书写着内心的感受。本文以德国“娘子军奇迹”代表作家策·燕妮和中国“玉女才情作家”张悦然为例,着眼点主要在于略论策燕妮的代表作《花粉屋》、《海螺之声》与张悦然代表作《誓鸟》、《葵花走失在1890》等著作中的孤独主题以及其对主题处理方式的差异点。

德国,作为产生过法西斯和专制统治集团的一个国家,德语毕业论文,在二战以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中,仍然沉浸在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和灵魂拷问上.不过,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以后,德语文坛出现了诸多写作风格各异的新一代作家,特别是纵横德国当代文坛、人气极旺的“娘子军奇迹”值得一提,其中包括《夏屋,以后》的作者尤迪特·海尔曼,《雨小说》的作者卡伦·杜弗,《花粉屋》的作者策·燕妮等年轻女作家。“她们虽然继承了德国文学传统中对人性的深刻书写,但是已经把目光从历史转到德国当下的生活状态,人物形象也相应地变成生活在当下的德国的各色人物,使得德国当代文学无论是在新的写作题材的拓展上,还是小说艺术手法上,均得到崭新的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学阶段。”1此处特别要提的就是瑞士青年女作家策·燕妮,这位1974年出生于瑞士巴塞尔的年轻人是近年来德语文学界最引人注目的青年女作家之一。“1997年她的《花粉屋》刚一问世就成了瑞士最畅销的小说,她本人也因此书而获得当年德国最有作用力的图书奖-“法兰克福图书奖”。2000年她的第二部著作“海螺的呼唤”出版。《花粉屋》和“海螺的呼唤”(中译本为“海螺之声”)也被译为中文。”2

差不多同时期在中国,一群被喻为“80后”作家的新生代作家进军文坛,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张悦然可谓独树一帜。张悦然曾被萌芽网站评为“最富有才情的女作家”和“最受欢饮的女作家”,她是新生代作家的典型,她的个性写作风格吸引了大批年轻读者,是中国最具作用力的青年作家之一,也是最受著名作家、著名评论家称赞和推重的一位。张悦然用其自成风格的冷艳文字来书写成长过程的困惑与孤独,展现处于成长过渡期的青年特有的情感。

这两位青年女作家著作最惊人的共同之处就是展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孤独感。孤独,这一情感贯彻于张悦然文本的始终。孤独是80后成长的主旋律之一。(策燕妮虽然是属于70后,但是她出生于70年代末期,因此她的成长必然打上了80和90年代深深的烙印,而且她著作中的主人公更多的是带有80后的鲜明特征。)80年代出生的人,在中国大多是独生子女(德国作家策燕妮著作《花粉屋》的女主角也没有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成长中没有伙伴,没有交流的对象,童年的回忆中充满了孤独的色彩。同时80后一代人成长于一个纷繁变幻的世界,同他们的前辈相比,他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条件的同时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危机,因而他们成熟得更早,而且形成了多梦、敏感和容易受伤的特质。张悦然和策·燕妮的著作始终摆脱不了成长中的孤独感这一主题,这也使得她们的著作浸透着灰暗忧伤的基调。

但是她们著作对孤独的挖掘有着不同的方向和深度,对人物的处理也有着细微的偏差。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