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汉概念隐喻对比探讨[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隐喻是历史最悠久、应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之一,也是人类语言表达的基本类型之一。对于隐喻探讨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就已在他的作品Poetik中对隐喻进行了阐述,而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对隐喻的探讨。但是长期以来,在传统理论中隐喻仅仅被看作一种修辞手法,直到上世纪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P. Lakoff和哲学家Mark 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将隐喻纳入到认知语言学的范畴进行研讨,为隐喻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Lakoff和Johnson将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按照他们的观点,概念隐喻和人们的认知有极大的关系,人类语言中约有三分之二属于隐喻。由此可见,我们生活的环境使用的语言中充满了隐喻,与我们息息相关,德语论文范文,是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言和认知之间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影响,对隐喻的探讨是了解人类思维的窗口。本文中将主要以Lakoff和Johnson的理论为指导,在论文中将主要按照Lakoff和Johnson划分的三类概念隐喻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通过实例就中文和德语中相关隐喻进行比较,并就其相似性和异同性及原因从认知角度--具体从两个语言使用人群的历史、宗教、风俗、地理环境、哲学思想、社会规约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挖掘和探讨,从而对Lakoff及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在德语和汉语中的适用性进行论证。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建构知识的工具,它是一种心理的迁移,是人们在心理上由始发认知域向目标认知域的一种映射。因此隐喻本体和喻体的选择和匹配既是语言形式,又是概念模式,更是文化模式。论文中对两种语言中隐喻的异同性及相同(似)性原因的略论也是对两个不同语言群体社会历史文化的探讨和挖掘,对跨文化探讨也有相当意义。而且通过隐喻对比略论,了解其所反映的不同语言使用群体认知模式的差异,关于不同语言中隐喻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德语教学都具有参考价值。

德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