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语系初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3)[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展示完毕后,教师需要和学生们就学习站教学中取得的成果和不足进行总结。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根据之前观察的情况针对性地对一些难点和重点进行考察。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学习站展示,教师会让学生们就对方在教学中的表现进行互相评分。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他们的探讨内容以及展示中的心得体会写成一篇小论文并且打分,以上这些分数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学期末的总评。

  三、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和教学向来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用科研成果来推动德语教学,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是解决以上基础阶段常见问题的有力工具。

  (一) 文学教育

  如上文中所提到的,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与普通德语语言学习者的不同不仅在于其有着更好的语言功底和更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且其还必需具备一定的文学和语言学素养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视野。 这是高校德语系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点。 以文学教育为例,本校德语系一些教师长期以来在德国文学领域有着深入的探讨, 累计的成果也比较多,并且在探讨过程中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心得体会。

  教师把他们在文学领域中的探讨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上,教师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惯例,立足于教材,而又不被教材束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诉求,在日常教学中补充文学知识。首先,教师从其的论文或者出版的着作中选取合适的内容复印给学生。学生应当在上课之前利用图书馆及互联网等媒体手段,研读手头的科研文献,对相关作家、著作、文学时代特征等进行探究,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在随后的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展开讨论就感兴趣的内容交流意见。 此时,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探讨心得对学生的研究进行建议性的评论,使其向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但又不要过多地干扰学生,限制他们的思维。 这样,师生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课程气氛活泼、自由而又不失有序。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从基础阶段就开始打好良好的文学基础,有利于高级阶段文学课的展开。 有些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对某一作家或者某一著作感兴趣,之后不断地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探讨,这样到高年级时就有了足够的积累。这些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就不愁找不到切入口,写起来也游刃有余。

  (二)阅读与翻译能力的培养

  阅读和翻译是德语系学生应该具有的两项基本能力,但是培养这两项能力绝非易事。一方面,阅读能力的提升建立在具备足够词汇量和对语法结构熟练识别的基础上,翻译能力除了以上这些要求外还需要译者有着对母语和外语进行灵活转换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想提升阅读和翻译能力,读者或者译者应当拥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和跨文化理解的能力,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并且学习翻译理论和措施。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出色的翻译,同时在翻译中可以加深关于阅读的理解。 这既是对阅读能力的一种检验,也是运用于实践的体现,是外语学习的目标之一。 因此我们不应在教学中人为地将两者割裂,而应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本系教师将其在翻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德语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长期的科研过程中,教师亲自参与了一些德语著作的翻译工作,对如何将其进行汉译有着较深刻的心得体会。 这些著作中很大一部分为科普类读物,趣味性较浓, 适合德语低年级学生作为泛读材料使用,同时又含有一定的专业词汇量,属于广义上的科技翻译类文章。 这样的选材也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正如上文中所说,非专业德语学习者的人数日益增多对专业学生造成了很大冲击。这就要求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自身特色,以使学生在和其他语言学习者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出于这样的考虑,本系结合学校理工科突出的背景, 将科技德语作为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中以此为导向。

  在德语泛读课课堂上,教师首先训练学生对科技类专业词汇的理解能力,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推测其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启发式的阅读教学之后,学生尝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随后,教师会选取部分学生的译作,引导大家对其展开略论。 当在应该如何汉译上遇到较大分歧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译文和自己的译着进行对比, 以实例略论为何需要这样翻译,如在此处使用前置法或者加词减词可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等。 鉴于原着的文体特征和译着受众的需要,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就翻译中的归化异化问题展开讨论。 通过这样的课堂练习,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结语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