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等形式产出语言,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化知识,使语言习得能够发生和进行。可理解性输出一般在二语习得中具备对语言的注意或触发注意功能、假设验证功能和元语言功能。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遇到语言问题时一般会有三种可能:忽视所遇到的问题;力图用自己现有知识解决问题;识别问题并对相关的输入予以注意。在第三种可能性下,输出中的语言问题使得学习者为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关于特定的输入的加工上。这就是输出的对语言的注意或触发注意功能。 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也是学习者不断地对所学习的语言进行假设,通过说或写等形式对自己的假设做出判断和验证的过程。学习者如果验证出自己先前对所学语言的某个假设不正确或不合适,他就会对该假设做出修改,使得自己的语言习得继续进行。也就是说,学习者在输出时会注意自己的语言问题,触发了注意,而对问题的注意又会使得学习者改善自己的输出,使产出语言的适当性和准确性加强。这就是输出的假设验证功能。 学习者通过对目标语言的略论所获取的对于目标语言的语言形式、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被称为元语言。当第二外语学习者对目标语言进行思考时,输出起到元语言的影响,它使得相应的语言知识得到吸收,从而建立目标语言的知识系统。学习者把语言形式和它们表达的相应意义联系起来,对语义和句法都做思考,推动语言习得继续进行。这是输出的元语言功能。输出理论对德语课堂启发影响同样很大。 在课程设计和课堂上要重视输出,重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目前的考试形式很难全面考察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尤其应该重视学生输出的训练。因为德语不是母语,这就涉及到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文化。由于在认识上的误区、刻板印象、思维方式的异同等原因,难免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此相应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德语课堂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主要体现在语言知识的介绍、非语言文化因素的介绍和对刻板印象认识等几个方面。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宗教、地理环境等异同所形成的非语言性文化因素是重要的跨文化内容,比如 : 在别 人打 喷 嚏时 ,德 国人 一般 会 说“Gesundheit”,而中国人对小孩一般说“一百岁”,经常也说“XXX 想你了”.“刻板印象”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但是,在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往往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异同,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所以,只有了解相应的文化异同,才能避免在输入过程中产生障碍或产生歧义,对目标语言输入内容进行思考,建立目标语言的知识系统,正确地把语言形式和它们表达的相应意义联系起来,对语义和句法都做思考,形成合适的输出内容。 由于高考形式的作用,大多数的学生都十分重视语言的输入,在课堂上把自己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被动学习,德语毕业论文,使应用语言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出来,输出没有得到重视。因此,有必要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机会。口头形式的输出机会,如角色扮演、交际对话、链条练习和辩论等;书面的输出形式,如看图作文、专题作文、图表略论等,这些形式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提高他们应用语言的积极性,既有助于巩固已有的知识,也有助于积极学习新的语言知识。 学生的语言输出会有错误,对教师而言,这些错误是教学中的信息来源,认真略论错误原因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根据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教师可以对相应的学习措施和策略进行判断和选择。当然,关于学生的语言错误要善意指点,保护学生们的自信心。 (三)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桥梁”. 课堂互动是以交际为目的,Wells 将“互动”定义为建立发出信息者、接收信息者及语言环境三边关系的“合作活动”.学生集中注意力,收集和接收听与说双边都同样感兴趣的信息,就能获得应用语言的技能。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可以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输出做出评判,提高他们应用语言的能力。课堂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些课堂互动要求教师退到幕后,给予学习者练习目标语言及“新输入”的机会,保证学生对听到的语言与其自身的理解水平相适应。因为德语语法相对要复杂,所以教师要允许学生在交际时犯错误。而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要采取不同的形式来纠正,以保护学生对德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三、德国利用输入、输出理论的成功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