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课程在我国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当中,往往被归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社会、文化以及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等课程,并统称为德育。近年来,教育部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内容、课程标准等做出了相应的修正,取得了一定成效。实际上,德国的公民教育也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因此,探讨德国学校的公民教育课程,关于改善我国德育工作,优化公民教育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一、德国公民教育的概念 公民教育,在德国也被理解为政治教育(Politische Bildung),是一门有关政治科学的公民学科。德语中的Bildung,也不能简单翻译为教育,而是泛指教学、熏陶、修养。1945年以后,德语论文范文,德国教育界已达成一种共识:一方面,中小学的公民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另一方面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独立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公民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所谓综合性课程,主要是指公民教育课程涉及一些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历史、宗教、伦理、政治、公民、社会科学、地理等学科。 德国公民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公民教育的里程碑――《博特斯巴赫共识》 (Beutelsbach Consensus)被誉为德国公民教育的“圣经”。1976年,针对各联邦州政治教育目标方面的巨大分歧,在巴符州政治教育中心主任Siegfried Schiele 的邀请下,德国政治教育家齐聚小镇博特斯巴赫。在那里,达成了德国政治教育的最低共识,也就是政治教育的三个准则: 1. 禁止灌输。不允许教师用任何手段对学生进行灌输,因为这会妨碍学生形成独立的判断。这是“政治教育”和“灌输”的区别所在,因为“灌输”与民主社会的教师角色不相匹配,也与被普遍认可的、学生独立使用自己的理性的教育目标不相符。 2. 保持争议。在科学和政治上有争议的一切内容,在教学中也必须保持争议。这与第一个准则密切相关,因为如果打击争辩,压制不同的观点,就会重回灌输的老路。人们经常担心,教师的政治观点会以各种形式对学生产生作用,比如教师处理当前政治问题的方式,特别是在讨论有争议的问题时,给学生下明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的个人立场,无论是政治观点还是科学观点,都必须是中立的、客观的,与本人对立的观点也应该被广泛研讨。 3. 培养学生的略论能力与维护个体利益的能力。政治教育必须使学生能够略论政治形势以及他自己的相关利益,能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寻求作用既定形势的手段。这种准则强调学生需要掌握一种操作性的能力,与此同时它也是前两个准则的逻辑结果。 二、德国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几个基本特点 1. 充满争议的公民教育课堂。德国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是相当喧闹的,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化与灌输,在目前的学校系统中早已难觅踪迹。公民教育的课堂一直以来遵循民主、开放、批判和争议的教学准则。学校的公民教育课往往会选取一些科技发展、时事政治的社会热门话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总统的政界丑闻,及其涉及到的价值观问题。有时,甚至直接选取两难问题,譬如有关医学伦理学的讨论,安乐死、克隆人等,使得学生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通过客观略论,理性评判,开放地就这些话题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承担活动协调者的角色,客观中立地展现自己的观点,而非向学生灌输观念。课堂上以“使用原子能利弊兼备”为主题进行的讨论,就公民教育而言,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辩论,应用不同的社会评价标准,如使用原子能的代价是什么,哪些人在鼓励使用原子能,法学上有什么相关规定等,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念。整个课堂围绕社会广泛争论的时事话题展开,这些问题既没有非黑即白的明确答案,也没有输赢对错的最终结果,正是在这样激烈的课堂辩论中,学生不仅可以收获多元的观点,加深对社会问题的主观理解,而且还能锻炼略论社会问题的能力。 2. 社会实践课程。德国中小学的公民教育课程也会通过户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关于历史的认识,借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博物馆、纪念碑、教堂以及历史性的建筑物都会成为公民教育课程的场所。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人生观是社会实践课程的主要目的。关于五年级的学生,学校附近的纪念牌是主要的参观场所。六年级的学生则要定期到学校附近的博物馆参观访问,有时公民教育课程甚至直接安排在展览馆的角落里面,学生席地而坐饶有兴趣地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教师仅做辅助性的补充和提问。七、八年级的学生主要参观城市的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和科学技术博物馆,学习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的历史知识,了解那个时期的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到了九年级,学生开始全面了解二战的相关历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在这一学年,学生会被安排参观二战历史博物馆、犹太博物馆、犹太人集中营以及二战期间被烧毁和炸毁的教堂和建筑物遗址。通过博物馆中的珍贵历史素材以及图文并茂的展品,学生加深了认识和了解,他们得以客观地略论和审视那段特殊的历史,批判德国纳粹的暴行,深刻反省纳粹的历史劣迹,主动积极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此外,公民教育课程还包括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会安排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小组协同学习为、公共事务建言等,由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互相协同、合作的能力,强烈的公民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多元文化社会。如今,不仅每个联邦州都有自己的政治教育中心,而且还有不少民间机构也在致力于非正式的公民教育活动。学校也常常加强与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共同承担公民教育责任。与此同时,各联邦州不同的政党都非常重视公民教育的发展,工会和行业协会也对公民教育的课程作用很大,他们与学校一起推广职业教育、和平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欧洲乃至全球教育以及人权教育。 3. 榜样教育。在德国中小学的公民教育课上,榜样教育也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教学中,教师会有针对性地介绍某些历史人物,引导学生整体、客观、批判地略论评价他们。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把这些名人当作精神领袖或者民族英雄一味吹捧,而是相对客观地阐述种种历史事件,把其作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呈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通过对整个历史背景的略论和思考,做出合理的判断。对此,历史教学论专家劳斯・贝格曼(Klaus Bergmann)就在他的一本名为《政治历史教学论》的书中写道,中小学生应该在课堂中选择自己的榜样,但是同时他们也必须学会能够客观地看到榜样的优点和缺点,青少年需要学会批判性地对待他们的榜样。这一点,也成为了德国公民教育的重要宗旨之一。 4. 民主的学校氛围。公民教育课程对营造校园文化和民主氛围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汉堡的实科中学大多有自己独立的学生民主自治管理委员会,这个组织会定期参加学校管理层、教师层面的会议,就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校活动、课程安排等事务与决策进行表决。学生民主自治委员会可以向校方提交书面申请,举办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例如筹办一次学校的大型晚会:学生自治组织会首先根据总体计划,将参与的学生按照部门进行分工,比如联络处、宣传处、节目主持组、技术部等,所有部门都各司其职,由学生自行安排和完成。学生们还会自发成立餐饮小组,负责晚会休息期间销售各种饮料和食品,从而募集委员会的活动经费。可以说,德语毕业论文,这些提倡自主性、决策性、组织性的学生团体,也从一个侧面清晰地反映出德国公民教育课程的效果,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民主、自治的校园氛围。 多元、自由的德国公民教育重视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摒弃传统的说教、教化准则,强调学生自身主体的公民民主意识,鼓励他们通过主动思考,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略论政治和社会形势,自发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各项活动中,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