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下,学生和公司签订职业教育合同即公司培训合同,成为这个公司的准员工。此后,学生以“学徒”身份在公司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后,才能以“学生”身份在指定的职业技术学校学习。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近年来,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如何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更有效地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型人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德国职业教育拥有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科学的专业育人模式,其发展经验一直被世界各国推崇。深入学习德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特色,借鉴其先进的教学经验,对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走近德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 目前,德国职业教育体制包括“双元制”、过渡阶段职业教育以及一部分全日制职业教育体制。从学生的数量而言,“双元制”教育是德国主流的职业教育培训形式,由公司和学校共同培养高职学生,其中以公司的培养为主,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以实践运用培训为主。根据职业设置专业是“双元制”教育的基础,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和学生选择的工作职业具有一致性,学习方向非常明确。其次,学生预就业是“双元制”教育的前提。《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下,学生和公司签订职业教育合同即公司培训合同,成为这个公司的准员工。此后,学生以“学徒”身份在公司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后,才能以“学生”身份在指定的职业技术学校学习。 “双元制”式专业课程设置。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在专业理论课程方面,学校是教育的主体。职业学校根据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框架教学计划》,设置专业理论方面的课程。职业教育的专业即为某个职业工种,如电工、面包师、房地产销售、化学实验员等。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很大程度上与公司培训条例相关,公司是教育的主体。各公司根据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及《培训框架计划》中所规定的职业技能要求,德语专业论文,自行制定课程数量和内容。公司开设的课程由职业基础、职业专业、社会项目以及公司轮岗实习四部分组成。无论是专业理论课程还是专业实践课程,都多在培养学生能力和运用知识上下工夫。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教学服务于德国职业培训,不再单独设置课程。 多样化的教学措施。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措施主要包括六阶段教学措施、行为导向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教学措施等。其中,六阶段教学法是由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以及报告(运用)6个阶段组成。以“资讯”为例,学生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收集信息,即由教师或教材提出的核心问题。学生要尽可能地收集广泛的信息,略论问题的本质,进而为下面的步骤做充分准备。在接下来的“计划”阶段,由教师指导学生按照3~6人分为一组,以书面形式拟定工作计划,学生通过对核心问题进行意见交换,德语论文网站,最终作出正确、科学的决策。而“实施”是六阶段教学法实质性的阶段,主要包括工作和检验的互相交替,调整进度,不断反馈和修订方案。这个阶段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上几个阶段之后,就到了“评价”阶段。这个阶段通常以师生谈话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对产品本身的评价、对前几个步骤的评价、对学生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评价,以使学生能够学到必要的技术规范,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公正评价。 与之相比,行为导向教学法比较常用的是问题导向法和实验导向法等。问题导向法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这些问题都来自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实验导向教学法则是通过某一实验项目开展教学,这类实验项目也是和生活、生产实际紧密相关。而分组讨论法是因为德国大部分课堂采用小班制教学,学生通常成U字形环绕教师而坐。教师将学生分为专家组、评估组和提问组,三组同时听一节约为20分钟的教学内容,由提问组向专家组提问,然后交给评估组评估。在此过程中,教师仅进行观察和最后评分,有助于学生提升自主学习和判断能力。 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在职业院校完成主要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教育体制。与德国职业教育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学历上的教育,公司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关于工学结合方面,公司没有担任职业教育的主体,不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和费用,因此没有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教学课时居多,实践教学课时偏少,同样作用了学生对职业操作技能的掌握。在课堂教学方面,我国职业院校虽然也强调教学中的启发式,但是在教学活动中仍以教师讲述为主,“满堂灌”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学习被动,课堂气氛沉闷。由此可见,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上我国存在很多不足有待完善。德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其专业教学的发展经验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形成多方参与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加强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构建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和制度基础是关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单单是依靠教育部门以及高职院校的努力,更是需要公司的直接参与。由政府教育部门、政府产业部门、行业协会、公司和学校等各方构成职业教育的协调机构,形成政府、产业和学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用产业发展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用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产业发展。 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在专业设置方面,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做调整。通过对社会需求的深入调查,适时开设新的专业,并逐步培养专业优势。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为核心,充分明确其培养目标。依据理论教学和实践运用并重、互相渗透的准则,适当增加实验与实训课程的比例。改革专业设置过于狭窄的近况,实行弹性学制等等,不断探究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对职业教育教材的管理,设置相应的职能监督部门、职能部门进行配套改革和试验。 深化教学措施改革。我国高职院校应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措施来改变被动教学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积极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教学的科技含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在师资建设上应突出两点:一是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教师具有执教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并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关于外聘和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必须经过一年以上的培训,通过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二是提高对职业教师在本专业工作经验方面的要求,并在日后工作中,要求其定期到企业、公司中进行锻炼,缩小教学与公司需求之间的差距。 不断改善职业教育的教学条件。教学条件(特别是实践教学条件)是增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应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公司的支持或者与公司联合办学,同时可以积极争取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投资,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专业学习和实习环境。 在当前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我国职业教育的现实情况出发,积极借鉴德国先进专业教学经验,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着力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不无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