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语教学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随着双语教育的发展,新加坡的新生代华族大多都能掌握华、英双语。华、英双语的混用使用率高,也直接造成语码转换的现象出现。调查显示,最常进行转换语码的群体就是学生。然而,目前学界对新加坡华族中学生在华文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尚缺乏实证性的探讨。
本次探讨首先回顾并评述了语码转换的相关探讨,包括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探讨和从不同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的探讨。在语码转换理论的框架指导下,采用定性探讨和定量探讨相结合的措施,应用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措施,对学生在华文课堂中的语码转换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和收集的语料实证略论,总结出学生语码转换在结构类型、转换语言形态和词汇类别等方面的规律和特征,并剖析语码转换的主要功能。接着在调查的基础上,研讨学生在华文课堂中的语码转换规律,为提高华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效率提出建议。
通过对语料的略论、对数据的统计及讨论,本探讨在学生的语言使用、语码转换的模式和特点、双语态度等方面有以下发现:
1.学生在华文(第二语言)课堂上语码转换的典型现象:语码转换频繁,华、英双语交替混用,关于华语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干扰,每当学生在学习华语时遇到困难,就容易转换成英语。学生在华文课堂中,出现语码转换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英语(第一语言)对学生的华语(第二语言)学习的作用是很显然的。
2.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以英语为基础语、华语为嵌入语,是学生常用的语码转换类型。语料略论显示,学生语码转换类型的语言成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以向英语转换为主,句内转换出现的频度较句间转换略高;语码转换并不局限于单个词的转换,也会出现整句或分句的华英转换。
3.语码转换的功能:学生的语码转换功能以寓意式语码转换为主。学生往往通过寓意式语码转换来显示自己的语言能力、突出国籍身份和表明自己的双语者身份。此外,情景式语码转换功能与社会情景有着直接的联系,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语境化提示线索,让说话者可以明确理解和把握情景,根据谈话对象的语言背景来转换语码。在双语相对稳定的社会中,尤其是当语言使用者的双语能力已达到相当水平时,情景式语码转换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能更准确有效地传达语言信息的需要。情景式语码转换和寓意式语码转换与学生华语能力之间呈现诸多负显著相关性,说明英语能力强、华语能力弱是学生作语码转换的主要原因。
4.学生对双语制度持肯定态度:随着双语教育政策的发展,新生代华族中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双语能力,这说明新加坡政府自独立以来推行的双语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相当好的效果。从整体上看,学生的双语态度肯定性居多。多数学生觉得华、英双语均是很重要的语言,学生对学习双语有较强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倾向,希望通过掌握双语获得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
5.学生有英语为主体语言的倾向:学生使用的语言以英语为主,这主要是受到当前社会语言环境和家庭常用语言的作用。英语已逐渐取代华语和汉族方言,成为新加坡新一代华族的主导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华语是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但来自英语家庭背景的学生觉得华语是很难学习的一种语言。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这些学生只好倾向于混合使用华、英两种语言。
6.实况录音显示,学生往往会利用语码转换来提高他们华文(第二语言)理解能力。语码转换不只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无法避免的迁移现象,同时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有力的辅助工具,只是程度和措施的把控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讨。
本次探讨以新加坡实地采集的中学生真实语料为基础,结合了定量和定性的实证探讨措施,填补了语码转换探讨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在理论上,本次探讨依据语码转换的理论和模式为指导框架,阐述了双语教育制度下新加坡华族中学生语码转换的性质和特点,为语码转换探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模式和实证依据;在实践上,对学生在华文课堂上的调查结果,可以为新加坡的双语教育下的华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切实有效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育 双语教学 新加坡的双语者 母语 华语 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中文摘要10-12 ABSTRACT12-14 第一章 导言14-36 1.1 新加坡社会语言概况14-18 1.1.1 以英语为主的多元化语言环境14-15 1.1.2 英语的社会地位与功能15-16 1.1.3 华族家庭常用语的迅速易位16-17 1.1.4 新加坡华语教学面临的转变17-18 1.2 探讨目的与意义18-20 1.2.1 探讨目的18-19 1.2.2 探讨意义19-20 1.3 探讨的理论基础20-27 1.3.1 语码转换的定义20-21 1.3.2 双语语言态度21-23 1.3.3 双语与语码转换中的语言模式(Language Mode)23-25 1.3.4 双语者语义通达机制理论25-27 1.4 探讨措施27-32 1.4.1 探讨对象28 1.4.2 语料收集28-29 1.4.3 调查工具29-30 1.4.4 语料与数据的处理30-32 1.5 探讨的基本框架32-33 1.6 主要术语界定33-36 1.6.1 双语教育/双语教学33 1.6.2 新加坡的双语者33-34 1.6.3 母语、华语、第二语言和第二语言34-36 第二章 文献综述36-64 2.1 语码转换探讨概述36-38 2.2 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探讨38-48 2.2.1 Poplack的分类38-42 2.2.2 Myers-Scotton的分类42-45 2.2.3 Muysken的分类45-48 2.3 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探讨48-54 2.3.1 语域理论(Domain of Language Behavior)48-49 2.3.2 情景式语码转换(Situational Code—Switching)和寓意式语码转换(Metaphorical Code—Switching)49-51 2.3.3 标记模式理论(Markedness Model)51-54 2.4 语码转换的心理动因探讨54-57 2.5 语码转换的话语略论探讨57-59 2.6 语码转换的语用学探讨59-61 2.7 语码转换的探讨发展—课堂语码转换61-62 2.8 本章小结62-64 第三章 新加坡华族中学生华文课堂语码转换的状态略论64-80 3.1 华文课堂活动类型分类64 3.2 华文课堂的语码转换略论64-75 3.2.1 教学内容讲解与讨论65-67 3.2.2 课堂提问67-72 3.2.3 口头报告72 3.2.4 分组协作教学72-75 3.3 不同课堂活动语码转换的比较75-77 3.4 本章小结77-80 第四章 新加坡华族中学生华文课堂语码转换的语言类型80-104 4.1 语码转换的类型依据80-81 4.2 附加转换81-86 4.2.1 语码的方向异同81-82 4.2.2 词汇层面的转换82-86 4.3 句内转换86-93 4.3.1 语码的方向异同86-87 4.3.2 分句和词汇层面的转换87-93 4.4 句间转换93-98 4.4.1 语码方向异同93-95 4.4.2 句子、分句和其他词类层面的转换95-98 4.5 不同类型语码转换的比较98-102 4.6 本章小结102-104 第五章 新加坡华族中学生华文课堂语码转换的功能剖析104-126 5.1 语码转换的功能分类依据104 5.2 语码转换功能的定量略论104-107 5.3 情景式语码转换107-114 5.3.1 打招呼、道歉和道谢108-109 5.3.2 解释说明109-110 5.3.3 当对话对象改用其他语言,说话者语言也跟着改变110-112 5.3.4 突然想不起某个词,改用其他语言的词汇112-113 5.3.5 交谈时,加入其他语言的词汇113-114 5.4 寓意式语码转换114-121 5.4.1 引起对方注意114-115 5.4.2 强调某件事或物115-116 5.4.3 活跃气氛116-117 5.4.4 言语趋同和言语偏偏117-119 5.4.5 显示自己的语言能力119 5.4.6 更精确、生动表达心情119-121 5.5 学生双语能力与语码转换功能的相关性121-124 5.6 本章小结124-126 第六章 双语态度及其对语码转换的作用略论126-146 6.1 从双语态度视角探讨华文课堂语码转换126-127 6.2 华、英双语态度调查问卷略论127-128 6.2.1 项目略论(Item Analysis)127 6.2.2 初步因子探究(Factor Analysis)127-128 6.3 华、英双语态度调查结果128-130 6.3.1 语态度的正面性倾向128-129 6.3.2 语态度的实用性倾向129-130 6.3.3 语态度的负面性倾向130 6.4 讨论130-140 6.4.1 新加坡华族中学生双语态度的对比略论130-133 6.4.2 学习者个体因素与双语态度的关系133-140 6.5 双语态度与语码转换功能的关系140-144 6.6 本章小结144-146 第七章 基于语码转换的新加坡华文教学思考146-166 7.1 华语(第二语言)课堂的语码转换特点146-149 7.1.1 华文(第二语言)课堂语码转换有相对固定的语境146-147 7.1.2 华文(第二语言)课堂语码转换有较低的随意性147 7.1.3 华文(第二语言)课堂语码转换有较高的发生率147-148 7.1.4 华文(第二语言)课堂语码转换可优化教学148-149 7.2 改进华文(第二语言)教学的思考149-155 7.2.1 语码转换对第二语言学习起着促进影响149-150 7.2.2 充分考虑第二语言使用者的特点150-152 7.2.3 发掘并利用学习者的双语能力152-153 7.2.4 顺应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153-155 7.3 建设适合不同学生语言能力所需的华文课程155-163 7.3.1 “因材施教”的语言课程155-161 7.3.2 “因材施教”的双文化知识161-163 7.4 本章小结163-166 第八章 结语166-174 8.1 探讨回顾166-167 8.2 探讨结论167-169 8.2.1 新加坡华族中学生华文课堂上的语码转换方向是以英语为主167 8.2.2 新加坡华族中学生华文课堂上的语码转换具有华语嵌入英语的特点167-168 8.2.3 新加坡华族中学生华文课堂上的语码转换是华语能力偏弱所造成的168 8.2.4 新加坡华族中学生对双语教育的肯定168-169 8.3 本文的贡献169-171 8.3.1 理论贡献170 8.3.2 实践价值170-171 8.3.3 探讨措施171 8.4 本文的不足之处171-172 8.5 未来探讨方向展望172-174 ,西语毕业论文,西语论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