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比较与交流(3)[阿拉伯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阿拉伯语论文 责任编辑:艾米尔更新时间:2017-06-1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它以汉族文化为主体,也包括了中华民族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涵盖了广袤的中华大地。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中国文化始终是凝聚各民族团结一致的巨大动力。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以阿拉伯民族文化为主体,也包括了各穆斯林民族的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也是号召各民族穆斯林团结战斗的旗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二,二者都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全方位文化。

  中国文化萌芽于殷商时代(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成熟于周朝(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记载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前)言行的《论语》,和经过孔子整理、编辑的《诗》、《书》、《春秋》、以及《易》、《礼》等,成为中国儒家思想学说的基础和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古代氏族社会几千年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成果,为后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巩固,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所以,才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阿拉伯文化也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早在公元前13世纪,就在阿拉伯半岛出现了氏族社会马因国家,在它之后是赛伯邑国家和希木叶尔国家,这些国家都有高度的文明。在《圣经》中就有对于赛伯邑(示巴)女王会见所罗门(苏莱曼)国王的盛大场面,豪华的宫殿,艳丽的服饰,互赠礼物的珍贵……展示了当时阿拉伯半岛的高度文明。

  公元五至七世纪,是阿拉伯文化发展的第一高峰。在这个时期,阿拉伯语言、诗歌、演说词和卜辞等,都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尤其是诗歌,它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格律严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形成阿拉伯诗歌的典范和传统。这些诗歌抒发了游牧民族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描绘了浩瀚沙漠皓月当空的美丽景色,反映了部落社会的真实生活和许多历史事件,也抒发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人生哲学和对宇宙的最初认识。这些诗歌也是我们了解和探讨阿拉伯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

  《古兰经》是这一时期阿拉伯散文发展的最高典范,也是第一部用阿拉伯文写成的散文作品,阿拉伯民族也随着《古兰经》的诞生,而产生了最后定型的文字--阿拉伯文。《古兰经》问世后,不仅在传播宗教方向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在传播阿拉伯语言和伊斯兰文化方面所发挥的影响,也是同样不可磨灭的。《古兰经》的内容不仅包括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基本信仰,还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法学等方面规章制度的基本准则,还有许多故事、传说和谚语等。《古兰经》文字优美、风格活泼,通俗易懂,它不是诗歌,但却是带韵的,诵读起来音韵铿锵和谐,易于背诵和记忆。

  第三,二者都带有地域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主要发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在古代,阿拉伯语论文,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农业生产,中国先民很早就在这里定居,从事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生产和农业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中国古代文化,因此,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河流文化,经过许多人许多年经验教训的积累和总结,中国古代文化是成熟的,完整的。再看中国在世界地理上的位置,它处于大洲之隅,周围是大海、高山和浩瀚的沙漠,与外界处于半隔离状态。中国这样的地理位置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和意识的形成,同时也会导致苟安和闭关思想的产生。

  中国自古就以农立国,至今不变,这是由中国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农业依靠的是气候、温度、土壤、水利等诸多自然因素,加上人类的辛勤劳动,这些条件在中国完全具备。在中国,只要“风调雨顺”,就能“国泰民安”,这也是几千年来,历代当权者祈天盼望的太平盛世景象。中国物产丰富,人民勤劳,生产自给有余,不需要对外扩张和抢掠,几千年来,中国人只有防范外患之心,没有攻城掠地之意。反对侵略,反对抢掠,是中国人的主导思想和基本认识,这种思想认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和平主导思想和基本认识。中国城墙很多,都是为了防御,就是一个例子。维护和平,追求和平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最根本的性质。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