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中很多语言都不具有严格的逻辑性,也无法按通常的会话准则来略论理解。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默认语言,把其存在的条件称为默认条件或默认语境,默认语言的理解对跨文化交际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默认语言 默认条件 理解 跨文化交际 Abstract:Many speech in our lives are not seriously logically correct and can’t be analyzed and understood according to commonconversational principles. This paper is to refer to it as tolerance speech and discuss its understanding and its effect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tolerance speech; tolerance condition; 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 引言 生活中很多时候,人们明知故问,有的时候还故意说假;有时完全不合逻辑的语言被人接受,而表达准确的话语却遭人指责;有时没叫你做的事你会去做,而叫你做的事却不能做。这就是生活中的语言:该准确时不能有半点马虎,该模糊时又非得绕弯子不可,关键是看语境需要你怎么表达。举几个例子大家看一下:(1)A:你的工作干得不错啊!B1: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哪。B2:这都是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全体同事共同努力的结果。(2)A:You’re smart.B1: Thanks.B2: No, no, I’m not smart.(3) A:What a lovely weather we’re having?B: Oh, yeah, it is really terrible.在例(1)中,B1很谦虚,对A的赞扬用了谦词“哪里哪里”来回应;B2也很谦虚,A表扬了他,他却归功于领导和同事。在例(2)中,一看就知道B1是西方人,B2是中国人。在例(3)中,我们也一下就知道A在说反话。可是,以上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语言,都是现实需要的语言,也正是下文将要讨论的话题。 2 默认语言 2.1 默认语言的提出在生活中,一个人说话极少字斟句酌,反复润色,如果听话人不承认其合理性,认真计较起来,那就会没完没了,交际也难以进行下去。如果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语言没有毛病,那不知要多做多少补充、说明,这样反而会作用交际效果。在王希杰著《说话的情理法》中有这样两个例子:(4)宋人郑起家贫,常乘骡。一日送客离去,客曰:“请策马令进。”起偏曰:“此骡也,不当呼之马耳。”(5)A:随地吐痰,罚款两毛。B:我只是擤鼻涕,并未吐痰。在例(4)中,客人主要意思是让起留步,不必远送,至于起是骑马还是骑骡,无关紧要。这里的“马”也只能模糊理解,既可以是“马”也可以是“骡”。在例(5)中,从字面上讲,“擤鼻涕”虽不是“吐痰”,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默认为是“吐痰”现象。再比如:(6)A:他穿的是什么衣服?B:他没穿衣服,穿的是一件红色背心。在上例中,“背心”就应默认为是“衣服”,所以,最直接的回答就是:他穿的是一件红色背心。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明示语言都不符合语言逻辑,但确实又使用广泛,而且不作用交际。本文把这类语言称为默认语言,并把其存在的条件称为默认条件。默认语言现象在韦汉著《语用容忍准则与精确数字的模糊理解》中被称为“语用容忍”。而本文认为,“容忍”的前提应是对方的话语有错,甚至伤害到自己的感情或利益。而实际情况只是由于交际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异同导致他们使用了不同的表达形式,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语用逻辑上的恰当不恰当而已。在实际交际中,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思维,承认别人的语言在一定文化条件下的合理性(即“默认”),就不会导致误解或感觉受到伤害。当然,也有个别钻牛角尖认死理的人,但在日常交际中这种人是不被“容忍”的。另外,该文只涉及到了“观察性的谓词”和“精确数字的模糊理解”,而本文拟从总体上对默认语言的理解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做一些粗浅的讨论。 2.2 默认语言的理解默认语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工作实践中经过提炼而形成的一些习惯性表达,是一种经济实用的语言,不一定具有非常严格的语言逻辑,所以,需要通过默认的方式才能较好地理解和应用。比如:(7)A:Have you got the time?B1:Yes.B2:Yes, It’s five o’clock.(8)A:Is Mr. Li there, please?B:Yes.A:May I speak to him?B:Yes.A:Are you Mr. Li?B: yes.在例(7)中,显然A不是要求确认,而是要求提供信息,所以,B1的回答是不恰当的,B2才是恰当的交际语言。在例(8)中,从明示语言上看,整个对话不存在任何毛病,但在实际生活中,B只需回答“This is Mr. Li speaking”或“Speaking”就行了。这是一种习惯表达,无需我们去考虑其准确性或恰当性。默认语言在寒暄语、称赞语、委婉语、禁忌语、模糊语以及成语等里面都大量存在。不过,它是一种非常规语言,需要在默认条件下才能理解。 2.2.1 默认语言的模糊理解由于默认语言是对通常语言的偏离,所以,理解或回答时也不能从文字表面出发,需考虑语用默认,作模糊理解。比如:(9)A:Are you teaching now?B:The students have left the school fortheir holiday.(10)A:有空(一定)来我家玩!B:好的/一定。在例(9)中,“The students”只能模糊地理解为所有学生,因为允许有部分学生因为这种或那种原因假期不离校。在例(10)中,A并非让B一定要去他家,也并没有规定B非得在某一时间去他家,而B的回答,也只能作模糊理解:我或者去,或者不去,以后再说。但是,这样的模糊语言并不作用我们的使用和交际效果,相反,它还能表现出语言的委婉礼貌功能。另外,很多具有修辞意义的成语也可视为默认语言,应当作模糊理解。比如王希杰书中提到的“千军万马”和韦汉文中提到的“心比蛇毒”。在前者中,“千”和“万”,“军”和“马”都非确指,后者中的“蛇”也不是所有的蛇,因为有的蛇无毒或者无巨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