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邱丽娜(1989),女,汉族,广东省,博士在读,全南国立大学,主攻韩国语语法论及意义论。 中国论文网 摘 要:本论文旨在探究和探讨‘’构文在口语中的意义机能。补充和完善韩语对这一块探讨的缺失。本文主张‘’构文在口语中主要具备多义性机能,省略性机能以及惯用性机能3大意义机能,本文并将针对这3个机能进行定义和特征略论。 关键词:‘’构文;多义性机能;省略性机能;惯用性机能 1.序言 韩语的‘’构文(即)相当于中文中的‘什么是什么’。早在南基心(1996)就已经明确提到:“韩语中的‘’构文相较于文法层面,其特征在口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但可惜的是韩国现行探讨里并没有针对这一块的系统性探讨。所以作者认为对‘’构文在口语里体现的意义机能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此类构文在口语中主要表现为多义性机能,省略性机能以及惯用性机能3大意义机能。 2.多义性机能 多义性机能①是‘’构文的三个机能中最容易理解的机能。‘’构文出现的多义性机能是由于在沟通过程中,话者根据自己的知识或者经验发话,但听者在接收话者的信息并对此作出回复时产生了歧义。 1)(这是什么?) A..(这是茶) B..(这是车) 在例1中,关于同一个的提问,A和B回答虽然字面一样但是字义却完全不同。这是因为听者在理解话者的语义时产生误差,这种误差就是本文所说的多义性。为了避免这种误差,在对话的过程中应该兼顾语境。 2)A..(在蛋糕店里:喜欢什么?草莓蛋糕) B..(逛街时:想吃什么? 草莓蛋糕) 通过例2可知,只要兼顾了语境,即使不同的问题,同一回答也不会产生误会。这时A可以理解为‘最喜欢草莓蛋糕’,韩语论文网站,而B则是‘我最想吃草莓蛋糕’。 2.1多义性机能的定义 通过上述的例子可知,即使是同一个字面形式但随着话者和听者所处的语境不同,其内在含义也就随之改变。所以笔者认为同一个‘’构文在实际发话时包含了2个或以上的内在含义时,就可以认为此时的‘’构文具备多义性机能。 3)A.(你呢?) B..(我,泡菜汤) 例(3)中关于A的提问,B所给出的回答可以有如下解读: .(我喜欢泡菜汤) .(我讨厌泡菜汤) .(我要吃泡菜汤) ... 这时就可以认为上述例(3B)的情况就已经具备多义性机能。其实之前的韩语探讨中也提到过类似的现象,但是之前的学者们更倾向于将这类现象认为是由于话者和听者语句的省略而引起的。笔者并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说话省略是一种很普遍的语言现象,而韩语的情况更是如此②,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是说话省略就引起了‘’构文的多义现象。笔者认为是作用‘’构文的多义现象最重要的因素是语境。如果设定了对话语境就不会出现多义现象,反之则出现多义现象。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文所指的对话语境并不是话者和听者必须在同一空间里才能成立。就算不在同一空间,韩语论文范文,只要设定了对话语境就不会随意引发‘’构文的多义现象,这里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打电话。 4)() (电话里) A.?(科长,谁是这次活动负责人?) B..(俊秀!) 例(4)中,即使话者和听者在不同的空间里也不会随意引起‘’构文的多义问题。这是因为双方对话里已经设定了‘隐形’对话语境,那就是都只针对活动负责人的对答。 总的来说,当同一个‘’构文形式,随着语境的不同出现2个或以上的内在意义时,此类构文即具备多义性机能。即本文认为,多义性机能主要是由语境所决定的,需要强调的是话者和听者即使处于不同空间主要设定语境也不会轻易一起多义现象。 2.2.多义性机能的特征 其实在对多义性机能进行定义的同时已经稍微提及了它的特征。详细的说,多义性机能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个是多义性。这是多义性机能的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多义性机能是话者和听者在对话的时候从自身的知识或经验角度出发进行对话,由于各自知识和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个发话形式也有可能引起多个理解。这就是多义性机能的多义性。 第二个特征是语境依存性。这个特征可以说是‘’构文的普遍特征。因为本文所研讨的‘’构文全是基于实际对话所进行的探讨,所以它的3大意义机能也就相应的具备语境的依存性。 第三个是对话主体的必要性。多义性机能是必须要有话者和听者共同参与的类型。本文里把这一特性叫做对话主体的必要性。因为多义性机能是在话者和听者知识或经验上的异同所引发的机能,所以必须同时具备话者和听者。 最后,对话主体的空间异同性。虽然多义性机能需要话者和听者同时参与,但并不意味这话者和听者必须同处一个空间。就算不面对面交流,也不会随意引发多义性机能。 3.省略性机能 先行探讨中也对‘’构文在口语中所体现出来的省略现象进行研讨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熙子(1994)。她认为‘’构文体现出来的省略现象主要可以分为叙述语省略现象和主语省略现象两大类。 …… (想吃什么?) .(我,炸酱面。) .(我不喜欢炸酱面,我炸鸡。) .(那怎么办,赶紧选一个。) …… (李熙子,1994:64) 李熙子(1994)认为‘’构文在口语中的叙述语省略现象正是韩国语探讨中被固定的‘’构造(即‘’构造)的有力反驳。如上图,她认为‘.’等表现其实随处可见。并不是如之前的韩国语探讨所说,必须遵守‘’构造,句子才能成立。这时更应该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比如‘’问‘的时候,‘’的回答‘.’ 的意思其实是‘.(我想吃炸酱面)’。还有‘’说‘.’的意思其实是‘(我不喜欢炸酱面,我喜欢炸鸡)’。李熙子(1994)把这些构文统称为‘假想的完整句’3。另一种是主语省略现象。李熙子(1994:67)里为了说明主语省略现象列举了下面的例子。 5)A..(是火)/.(小偷啊) B..(是雨)/.(雪) 像例(5)一样,没有主语的‘’构文被她称为‘省略文’或‘无主语文’。 3.1.省略性机能的定义 随着语境的变化,‘’构文的省略性机能也会显现出来。这时候的‘’构文违背了‘’的构文形式,但并不作用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 6)A..(.那只是熊)――‘1’省略 B..我是负责人).――‘2’省略 C..人生就是戏曲).――‘’省略 例(6)里罗列了的三种不同的省略方式,虽然全都违背了‘’构文的基本形式,但是完全不作用交流。其实在日常的语言生活中,‘’构文的省略性现象随处可见。它的功能不仅仅体现在话者和听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它也具备表现话者自己心理态度的功能。上述例(6A)(6B)是话者和听者沟通时出现的省略而(6C)则是话者想表达自我的感叹时的省略。总之,具备省略性机能的‘’构文虽然不能维持基本的构文形式但是并不作用情报的传达。 3.2.省略性机能的特征 省略性机能的突出特点是不能维持‘’构文的基本形式但却不作用情报的传达。本文把这种特征叫做省略可能性。在日常发话过程中,由于语言习惯,我们常常会省略不必要的反复,而韩语更属于容易出现说话省略现象的语种。省略性机能也具备语境依存性,甚至可以说,省略性机能是三个意义机能中对语境的依存性表现最强烈的一个。 除此之外,如例(6),省略性机能可以按照省略部分的不同被细分为‘1’省略,‘2’省略,还有‘’省略3个类型。三个类型均有话者和听者之间的情报交换和表现话者心理态度的功能。 最后是对话主体的不必要性特征。和多义性机能不同,省略性机能并不要求同时具备话者和听者。虽然当话者和听者相互交流时需要话者和听者的共同参与,但是如果只是抒发话者个人情感的话,听者可有可无。 7).(哇,下雪了) 例(7)中假如话者看见下雪的场面,情不自禁的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的话,其实这时候听者是可有可无的。 4.惯用性机能 为了达到更好的说话效果,在语言生活中时常会使用谚语等相关的惯用性表现。对于这点,李熙子(1994:68-69)里面说:“谚语,警句,成语等表现作为体词句,后常接‘-’从而具备叙述性。前提是这些表现和它们所对应的实质内容被人们所熟知。”本文也基本同意这一观点,但这里所指的惯用表现主要指谚语。 4.1.惯用性机能的定义 惯用性机能就是话者针对某事或者某一状况为了更生动的体现自己的态度而使用惯用表现的机能。这里需要注意如下2个先决条件。首先,惯用性机能是应用惯用表现而体现出的机能。所以第一个条件是对于惯用表现的规定。作为惯用表现,必须是话者和听者都能及时在脑海里能意识到的。假如听者并不能及时反应话者所应用的惯用表现的话,那么惯用性机能的效果也就发挥不出来。其次,应用惯用性机能时也需要考虑语境。不能不顾语境,任意的使用惯用表现。 8).(妈妈,我就想出门了) A..(金刚山也食后景,先吃饭吧) B.*.(画饼充饥,先吃饭吧) 关于例文(8)的回答分别有A和B两个,其中B的回答由于没有考虑实际语境任意使用惯用表现,导致上下文不通顺。 总之,惯用性机能是话者利用惯用表现,从而更加生动地表现自己对某事或某一状况的态度。这时所应用的惯用表现应该是话者和听者都能及时反应出来的且符合语境的惯用表现,这样才能最大地发挥惯用性机能的效果。 4.2.惯用性机能的特征 惯用性机能主要有固有性,语境依存性以及唯一性三个特征。对于固有性特征,韩语属于惯用表现偏多的语种,很多惯用表现并不是短期内产生后消失的,而是已经存在了很漫长的时间,这就是笔者所说的固有性。而惯用性机能是根据惯用表现建立起来的机能,当然也就具备这种固有性。‘’构文的三个意义机能中只有惯用性机能具备固有性。 其次,惯用性机能也同样具备语境依存性。只有兼顾语境,使用适当的惯用表现,惯用机能才能成立。 最后是唯一性特征。惯用表现的外在字面和内在含义是1:1的关系。即,一个惯用表现当且仅当只有一个固定的意义。而基于惯用变现体现出来的惯用性机能也就具备了唯一性特征。这一特征是惯用性机能区别于其他2个机能的重要依据。 5.结论 本文主要简单地探索了‘’构文在口语中所具备的多义性机能,省略性机能以及惯用性机能3大意义机能,并针对这3个机能进行定义和特征的略论。笔者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以及探讨的加深,进一步发现‘’构文的其他意义机能,不断完善探讨。(作者单位:全南国立大学) 注解: ① 从意义论的角度出发理解的话,当一个单词拥有2个以上的意义时,我们将这样的单词称为多义词。正如一个单词拥有2个以上的意义一样,一个文章只要在适当的条件下也很有可能拥有2个以上的解读。‘’构文的情况也正是如此。 ② 高英根&邱本宽(2017:18-19)里提及,韩语属于常常省去主语和目的语的语种。因此韩语也被称为‘无主语文’或者以谈话为中心的语言。 ③ 李熙子(1994:65)中透过列举下面的例子来说明‘假想的完整句’的概念。 A.(你的绰号是什么?) B..(我叫炸酱面) B的回答可以理解为‘’因为‘(我)’和‘(绰号)’之间是所属关系所有‘绰号’自然而然就被省略了。换言之B的正解应该是‘炸酱面就是我的绰号’ 参考文献: [1] 高英根&邱本宽:《国语文法论》,集文堂,2017 [2] 南基心:《国语文法的探索1:国语统词论的问题》,太学社,1996 [3] 南基心:《国语文法的探索2:国语统词论的问题和展望》,太学社,1996 [4] 南基心:《国语文法的探索3:国语统词论的一般问题》,太学社,1996 [5] 李熙子:《‘’和发话文》,周时经学报13期,塔出版社,1994 [6] 文金贤:《国语的惯用表现探讨》,太学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