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市场的狭小,韩国电影产业在2017年进入了低谷状态,如今正在慢慢恢复。而电影市场急速膨胀的邻国中国,吸引了韩国电影人的目光。无论韩国政府还是电影从业者都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希望跟中国合作。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了韩国电影中心,每三个月会评选出6个项目,为其翻译中文剧本,并提供和中方洽谈交流的平台。而关于中国电影而言,发展速度过快导致人才跟不上,因此十分欢迎韩国的优秀电影人才。而韩国与中国携手制作的影片在中韩两国都将被看作是“国产电影”,并在两国享受对国产电影的优惠政策。 中国论文网 由于中韩合拍片主打的是中国市场,很难用韩国编剧去写一个地道的中国故事,因此当前中韩合拍的形式多是演员、导演以及后期特效方面的合作(例如《金陵十三钗》、《集结号》都起用了韩国特效班底)。同时,在电影技术、管理上经验丰富的韩国,能给正处在产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电影输送一些先进的经验,尤其是韩国的类型片经验,而这恰好是中国创作者最大的短板。 中韩合拍相较中美合拍的优势在于,前者题材更为多元化,涵盖古装、爱情、恐怖、喜剧,而后者大多局限于动作片且多为大制作。另外,从资本把控的层面来讲,以往与好莱坞的合拍更多是外方主导模式,中方很难真正参与到剧本、选角、拍摄等创作环节里。中韩合拍片的情况则大有不同,中方不仅是资金投入的主力,在制片过程中也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能够更主动地表达自我。 不过当前中韩合拍还处在磨合期,成功著作不多。语言不通、工作习惯不同、文化异同,韩语论文题目,都是双方的障碍所在。虽然两国毗邻,但毕竟文化不同,如果单纯将韩国故事移植过来,关于中国观众而言也会不接地气。因此中国编剧与韩国导演(或团队)的组合,或许是一个相对不错的选择。中韩合拍项目的制片人也需要明晰两国文化异同,了解双方人才长处,韩语论文网站,懂得平衡和掌控,才能令合拍片发挥其优势。 韩国国宝级演员安圣基说:“中韩合拍片如果想获得成功,资金并不是第一位,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影片的故事如何,要具有普世价值,能引起两国观众的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