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谚语是人民群众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深刻的道理。学习谚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本文通过对中韩女性谚语的比较,希望读者更清楚地了解中韩女性文化的特点。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中韩谚语 女性文化 儒家思想 1.引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文化的载体,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含该民族对生活的态度、看法及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谚语是语言的一部分,它是在民间广泛沿用和流传的形象、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 中国与韩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历史。两国在文化、宗教、民俗等诸多方面相近相连。中国和韩国谚语适量庞大、历史悠久,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中韩两国都属于“儒教文化圈”,韩国受中国传统意识的作用,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在韩国谚语中也有淋漓尽致的反映。 在中韩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女性以其独特的性别角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持续不断地受到限制、约束,以及无穷无尽的人为灾难。女性天生就应温柔,女性的社会角色就是贤妻良母。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中韩古代就有所谓的“男女有别”、“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乃至于发展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谚语中涉及众多涉及女性形象的谚语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中韩女性文化的这一特点。因此,通过对这些与女性有关的谚语的剖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中韩女性文化的特点。 2.中韩谚语中所反映的女性文化 2.1反映女子社会低下的中韩谚语 历史发展经历了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化,男子中心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特征。“男主外女主内”,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只是一个社会分工的问题,实际上是对妇女活动的限制。中韩两国,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偏见是长期存在的,她们受到更多的压迫,在家要从父,出嫁后要从夫,夫死后要从子。长久以来,女性在社会所处的不平等的卑下地位,造成了语言上对女性的歧视。在中韩谚语里反映传统社会里男女不平等,女子社会地位低下现象很多。如: “好男不和女斗,好鸡不跟狗斗。”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媳妇是墙上的泥,去了旧的换新的。” “娶到的媳妇买到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 “九个姑娘不如一个跛腿男人。” “” (女人撒手变坏,器具借出即碎。反映旧时忌讳女人参加社会活动的男尊女卑思想。) “●●● ●●●●●●●●●●●●”(男人的话,女人一定要听从。) “●●●●●●●●●●●●●●”(女人和孩子要驯服。) 以上中韩谚语反映了由男子主宰的社会里,男尊女卑思想非常严重,女性处于“无权地位”,天生低人一等,是一个屈从、依附于男性的集体。换句话说,女人的命运掌握在男人的手中,只能依附于男人,并一度成为社会藐视、贬低的对象。 2.2反映女子婚姻问题的中韩谚语 “女大当嫁”,这是从古到今女性都无法回避的现实。传统的中韩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是嫁为人妇。中韩古代社会是女嫁男家的家庭架构,婆家是女人作为妻子和媳妇的生活空间。身为儿媳妇的她们必须处处小心谨慎,承受来自家庭和婆婆的种种考验,所以谚语里明显地表现出婆媳之间的别扭关系。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是文化观念的产物和积淀。因此中韩谚语中少不了女子婚姻问题的例子,如: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丑媳妇最怕见公婆。” “十年媳妇熬成婆,三十年小渠流成河。” “●●●●●●●●●●●●●●●”(女人出嫁就是此家鬼。) “●●●●●●●●●● ●●●●●●.”(如果做不好人家的儿媳妇,连村子里的狗都小瞧你三分。) “●●●●●●●●●● ●●●●●●.”(嫁给人家头三年要装聋子,后三年要作瞎子。) 以上谚语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在传统的中韩社会里,在“男尊女卑”思想的笼罩下妇女生活的现实,集中地反映了女子,受压迫、受欺凌的社会地位。她们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在繁重的家务劳动和沉重的精神负担下生活。 2.3贬低女子缺乏智慧的中韩谚语 由于深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作用,在古代,鼓吹女子的美德就是对男人绝对服从。中国和韩国都一方面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总被当作没有思想和智慧的人。而当女子循规蹈矩之后,又说她们“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韩语言中都出现了轻视女性,认为她们愚昧无知的谚语,如: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男子痴,一时迷;女子痴,没药医。” “女子无才便是德。” “●●●●●●●●●●●●●●”(唯小人和女子难养也。) “●●●●●●●●●●●●●● ”(长得不漂亮的儿媳妇,月光暗淡的夜晚却带着斗笠出行,指儿媳妇办事不讲究分寸。) “●●●●●●●●●●●●●●●●. ”(女人只会爱子女,不会教孩子。) 这些中韩谚语诋毁女子,把女子表现为只是感性发达,缺乏智慧、愚昧无知、见识短的存在。 2.4反映女子是祸端之源的中韩谚语 传统的中韩两国社会对女性的认识存在偏见,认为女性是罪恶的化身,成为社会所责骂、唾弃的对象。谚语中有部分谚语把女人描绘成一个不吉利的危险的幕后祸首。在旧中国,妇女处于被压迫和被奴役的地位,无论国家大计,还是家庭大事,她们都无权过问。因为女子主政或当家都是中国人的大忌。中韩谚语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以背运、不吉利等形象居多。 “美色从来是祸胎。” “女人上屋屋要塌,女人下船船要翻。” “女人当家房倒屋塌。” “●●● ●●●●●●●●●●●●●.”(有女人早上到访,必走霉运。) “ ●●●●●●●●●●●●”(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 ”(女人的话听也败家,不听也出丑。指女人是祸水。) “●●●●●●●●●●●●”(几乎没有与女人无关的案子。是女子是祸水的意思。) 以上谚语形象而深刻地把女子描写成不吉利、背运、罪恶的根源,深刻地揭露了过去的女子地位低下,深受歧视的社会现象。 3.中韩女性谚语背景略论 谚语是文化观念的产物,反映了人类文化、生活习俗,而人类文化中包含着女性的文化。男人和女人构成了这个世界,但是千百年来这个世界的主宰一直是男人。在众多谚语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与女性有关,因此中韩谚语中也就自然而然有了有关女性的一部分。 儒教思想统治中国两千五百年,孔子所提倡的男尊女卑思想,自然而然在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古代中国女性不断地受到约束,以及无穷无尽的人为灾难。男尊女卑最初是由于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影响渐渐不及男性重要,因而她们本身也就渐渐被忽视,这种忽视发展成为蔑视甚至凌辱。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女人不能决定自己的人生。“男以体力耕于田,所以男子在农耕时代处于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其社会地位的提高。而女的初文,就是女子跪着操持家务,女子由于退出生产领域就不得不依附于男子为生”。 韩国女性处于和中国女性相似境地。韩国也受到儒家思想的作用,男尊女卑思想就在韩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韩国传统家庭是家长制、大家族制的。在家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家长为主,夫妻关系是一种主从关系。社会对夫妻角色所确立的规范以“三从四德”为核心。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出现有关女性的谚语。韩国女性谚语中所反映的传统女性观包含的蔑视贬低等思想观念极多。“男女七岁不同席”、“女子十年不出”,女子不得随意外出,言行须千般小心谨慎。女子为丈夫而生,不得参加一切社交活动。可见,在儒教思想的支配下,韩国女性的地位始终处在社会的底层,饱受着歧视、压迫和凌辱,完全沦为男性的附属品。在男性社会道德规范下,女性所有的人生意义可以用“为他人而活”来概括。 4.结语 谚语是语言的精髓,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大量涉及女性的谚语反映了广阔、深远的女性文化,揭示了女性不同于男性的社会价值、心理意识、文化层次等方面的特征,是人类女性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从上述这些中韩女性谚语中我们体会到儒学作用下的中韩两国文化的相通性。根据中韩女性谚语所反映的事实,可知在传统社会里,女性比男性承受着更大的社会压力,而女性谚语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传统的中韩社会女性所处的地位和生活状态。女性谚语的探讨关于了解“以男子为中心”的中韩传统社会结构与社会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但语言是有时代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的被淘汰、新的会出现,因此新的女性形象也必将用新的谚语来描述。 参考文献: [1]王利.谚语中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化透视.兰州学刊,2017.12. [2]郑凤兰.中韩谚语比较.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 [3]任晓玲.韩国俗谈的文化特性探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探讨生毕业论文,2017.4. [4]孙贞敏.对于女性的中韩谚语比较探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探讨生毕业论文,2017.5. ,韩语论文,韩语毕业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