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韩合拍片看中国电影走向泛亚洲文化圈[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一助教更新时间:2017-04-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 近年来,中外合拍片已成为电影领域热烈研讨的话题,中韩合拍呈现出旺盛的发展势头。全球化背景下,中韩合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中国电影走向亚洲文化圈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从中韩合拍片入手,略论了中韩合拍的原因,回顾了两国合拍历程并总结其特点,进而提出中国电影借助中韩合拍走出去的策略。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中韩合拍片;合拍历程;合拍方式;走出去;策略
  中图分类号 J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7)13-0180-02
  中外合拍电影,并不是新鲜事,历史上早已有之。但合拍片形成热潮,是从近两年开始。在美国全面占据主导地位的合拍市场内,中韩两国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亲密接触”,以逐渐壮大的力量成为合拍浪潮里的一股新鲜势力。
  一、中韩合拍电影的原因探索
  合拍的目的是合拍的双方获得不同程度的利润回报,因为合拍的基本准则就是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由不同的制片方提供各自独特的资源优势,以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1]中韩合拍也不例外。
  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观影人数和院线银幕逐年增加,显示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日益壮大,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无疑关于韩国电影企业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韩国电影发展成熟,拥有优秀的制作团队和精湛的特效技术,类型片更是其电影产业特色,中国有必要向韩国学习其成熟的制作运营模式,完善电影产业链。此外,同韩国借助合拍打开中国市场一样,中韩合拍也成为中国电影进军韩国乃至整个泛亚洲文化圈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必要环节。
  (一)政策主导下的官方论坛及民间交流,搭建了合拍平台
  2017年9月,中韩共同推广包括《魔力万丈》在内的10多个合作项目;2017年9月,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出资,在北京设立了“韩国电影中心”;2017年4月,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出资,在北京设立了“韩国电影中心”;2017年7月,中韩合拍片项目洽谈会在北京举行,中韩两国多家知名电影企业、导演、制片人与会,合作洽谈就6个新片项目,试水中韩合拍;2017年年底,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在北京举办交流会,金泰勇等九位金牌韩国影人来华,与来自万达、橙天娱乐、小马奔腾等企业的代表交流,共商合拍大计;2017年10月,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草签《韩中对于合作拍摄电影的协议》;2017年7月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和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草签《韩中对于合作拍摄电影的协议》。
  政策是合拍片发展的直接驱动力。从上文的民间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合作论坛为中韩合拍提供了直接而便利的交流平台。特别是《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的签署,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根据协议,韩国与中国携手制作的影片在中韩两国都将被看作是“国产电影”,并享受各自国内对国产电影的保护政策。这一优惠政策的出台,韩语论文范文,预示着中韩合拍片数量必会猛增。
  除此之外,电影节、影展为中韩进行合拍提供了便利。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每年向韩国介绍十多部中国电影,其中包括两国合拍电影。电影节成为一个天然的宣传平台,提升在两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度。
  (二)天然的文化接近性使得合拍影片在两国接受程度高
  文化折扣是指任何文化产品的内容都源于某种文化,因此关于那些生活在此种文化之中以及对此种文化比较熟悉的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对那些不熟悉此种文化的受众的吸引力则会大大降低。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老师、釜山国际电影节顾问范小青指出,中韩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和相似的审美观,地域上也更近,历史上少有负面感情,两国观众关于合拍片的文化折扣相对较小,更容易接受;反观与好莱坞的合作,西方观众由于对东方文化的陌生,难以理解中国要传达的精神内涵,合拍片在海外市场上的票房成绩大受作用。[2]
  二、中韩合拍电影历程回顾
  中韩电影的合拍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金荣俊指导的《飞天舞》在上影牵头下同韩方展开了合作,搭起了两国合作拍片的桥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热恋的过程。下文将从合拍类型特点和合作方式两方面对两国合拍进行梳理。
  (一)横向:合拍类型特点
  2017年以来,中韩主要合拍影片共有16部,其中爱情题材6部;历史题材3部;犯罪黑社会题材2部;武侠、战争、惊悚、励志各一部。在题材类型上,主要集中在爱情、历史类。天然的文化亲近性和地缘的接近性为历史题材打开了便利的大门;至于浪漫爱情片,俊男靓女的养眼组合加上美好爱情的共同愿望,打破了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的分裂,最能打动且最易被两国观众所接受。
  此外,中国和好莱坞的合作多是制作费用昂贵的动作片,而与韩国的合作题材显得“轻便”许多,爱情、恐怖、喜剧等等题材不需要巨额的投入,低成本小制作的合拍片也是一种方向的尝试。
  (二)纵向:合拍合作方式的演变
  双方从最初以演员客串为简单合作方式演变到导演乃至幕后团队集体打包深度合作,可归纳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演员输出模式
  早期的中韩合拍,主要通过派出明星的方式完成,这使两国合拍停留于表面肤浅的合作,更多的是作为两地宣传电影的噱头所用,算不上是严格的合拍片。因此,中韩合拍并未在当时电影市场引起巨大反响。
  2、第二阶段:幕后技术支持
  技术是韩国电影的优势,韩语论文,韩国政府一直鼓励电影特技的发展。冯小刚的《集结号》重用了韩国特效团队成为当时中韩合作拍片的一大突破。《集结号》当年取得近2.6亿的票房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影片对战争场面的特效、特技处理。
  《集结号》的成功给中韩双方电影人的合作带来了更深层次的一个作用,也击碎了以为光凭演员简单输出打酱油便可赢电影口碑票房的肥皂泡。[3]
  3、第三阶段: 投资方式的转变开启中韩合作全新模式   在演员合作、纯技术合作不能满足双方合作需求的情况下,中韩双方的投资方式也开始了转变。中方作为出资主力话语权得到大幅度提升,剧本选角以及制作特效等方面占据了主动权,越来越多的导演以及幕后团队正在以被雇佣的方式加入到中国的电影体系内。
  韩国的内在精良制作,加上中方资金跟宣传的市场营销介入,中韩合拍片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元素相加,而开始了内外联手的深入合作。
  三、中国电影借中韩合拍走向泛亚洲文化圈的策略
  回顾中韩合拍的历程,大多都是站在韩国立场上,想借助中韩合拍进军中国市场,而中国借助中韩合拍走向韩国乃至泛亚洲地区的“走出去”意识却十分薄弱。有相通的文化背景和市场,使得中国电影借助合拍走向泛亚洲文化圈成为一种可能。
  (一)内容层面:类型片为主流,减小异同
  中韩合拍类型主要集中在爱情、历史、惊悚、犯罪、喜剧等题材上,更符合亚洲人的偏好。因此,在中国电影“走出去”过程中可以以类型片为切入点,结合中国特色,充分表现“中国视角”。也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更多人所熟悉和认同,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作用力。
  然而,虽然中日韩借助于地缘的接近性和文化的天然亲近性使得文化折扣大大减少,但是各个国家存在文化异同、理解异同,中国的故事与亚洲其他国家观众的品味存在误差,缩小误差成为合拍片走向泛亚洲文化圈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到的细节。
  因此,合拍片需要“接地气”,这方面一个强有力的支援就是编剧。合拍片的编剧应能够充分了解亚洲其他各国历史文化、很好地弥补导演对观众审美细节认知的不足,更能为当地观众所接受。
  (二)制作:技术合作,人才培养,把握话语权
  中国电影“走出去”应该在和中日韩等国合拍的过程中展开技术合作,如后期特效、3D等技术等;大力培养人才,多给新的导演和团队机会,学习韩国影人的敬业精神,鼓励中国影人走出去,与亚洲乃至国际接轨,学习先进的电影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同时,在“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吸引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海外电影运营经验的商业电影人才,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在投资方面,中国与韩国、日本的合拍中扮演了资金投放的主力,并且获得了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从而在走向亚洲市场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传达我国优秀文化和风貌。
  (三)营销:借助平台,渠道多元
  借助合作论坛和电影节,拓展中国电影的知名度。继续推进中韩电影合作论坛,推动更多的合拍项目落地执行。此外,借助釜山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三大亚洲最具作用力的电影节为中国电影培养海外观众。
  中国电影走出去,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站在市场和发行的角度,对亚洲各国市场的受众进行充分探讨,确定市场定位,建立影视产品海外传播的立体的、多渠道的格局。同时, 在合作拍片过程中逐渐完善电影产业链条, 推进非银幕营销, 以合拍片带动图书、电子游戏等后续产品的合作, 通过电影这一龙头, 形成“合拍片――文化产业――中国制造”的全方位产业链条。[4]
  参考文献:
  [1] 霍斯金斯.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M]. 2017.
  [2] 谷,郑宝丽.中韩合拍片恋爱进行时[J].新金融观察,2017(9):56-58.
  [3] 李丽.中韩电影应当优势互补[J].影视圈,2017(10):10-12.
  [4] 闫玉刚,李怀亮.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问题与对策探寻[J].现代传播,2017(10):18-21.
  作者简介:
  康文娟(1990-),女, 河北石家庄人,中国传媒大学在读硕士探讨生,主要从事传媒与影视行业探讨。
  史帅(1990-),男,河北石家庄人,上海理工大学在读硕士探讨生,主要从事出版传播与文化探讨。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