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一助教更新时间:2017-04-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韩国从一个农耕社会飞速发展成为一个高科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要求学校道德教育建立起东方传统道德教育和现代西方公民教育相结合的道德体系。回顾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历史,略论其特点,预测其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总是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这一主题。政府大力弘扬和培育 “国民精神教育”,发挥学校道德教育力量,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韩国;学校道德教育;国民精神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7)-02-0075-02
  
  韩国地处东北亚朝鲜半岛的南部,是一个罕有的单一民族的国家。在那里,崇尚萨满教,敬重祖先,吸取儒、佛、道三教文化。近代又受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作用,因而逐渐形成以本国传统文化为主,广受外来文化作用的独特的文化。较之日本,曾经统治过韩国的日本的道德教育将民族沙文主义色彩与封建色彩、军事色彩揉合在一起。较之新加坡,亚洲“四小龙”的同伴的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表现出相对的集中统一,灌输“国家意识”,形成“共同价值观”。韩国在实施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和主题。
  
  一、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历程
  
  韩国战后的道德教育,始终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为主题。总体上,韩国道德教育主要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个人,树立重视责任与荣誉的道德规范;二是在社会生活方面,信守互助、信任、互让、和解、妥协、协商的民主生活原则;三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体制优越性的信念,树立爱国家爱民族的国家观,正确理解国家分裂的近况,以此为基点树立爱国统一与安全意识。
  第一,萌芽阶段(1945~1962)。光复日本殖民统治之后,在到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上,尽管受美国的左右,韩国还是欲求在传统文化中寻求民族独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教育上也是如此。1945年,韩国教育委员会按照“弘益人间”的理念将培育具有爱国精神的国民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基于弘益人间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格完善,并具有深切爱国精神的民主国家的国民。”在1948年颁布的《教育法》中,将“社会科”的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道义、责任感、国民意识及合作精神;教育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与近况,培养民族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1954年,韩国开始在中小学中恢复道德课。自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是韩国在战后实现国家重建的重要的精神支柱。
  第二,发展阶段(1962~1987)。韩国开始将教育发展问题直接列入国家综合发展计划之中,优先发展教育成为韩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经验,而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中的基本环节。作为这种思想的体现,韩国教育部在分别在1962年、1969年和1973年进行了道德课的全面改革。道德课一跃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领域之一。道德教育的基调是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呼吁学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全心全意投身国家建设。
  第三,成熟阶段(1987至今)。1994年,韩国废除了《国民教育宪章》的特殊地位,对道德课进行了改革。将其道德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从道德课的内容来看,在小学、初中“道德课”的内容为: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和学校、社会生活、国民和民族生活。高中“伦理”课的内容为: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伦理思想、统一课题。大学开设公共课“国民伦理”和社科课,教育青年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处理好个人与国家及社会的关系。强调把“国民精神教育”贯穿在所有课程和活动之中。
  
  二、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特点
  
  第一,强烈的政治倾向。1231年,高丽沦为蒙古的附属国。1910年,日本对韩国实行殖民统治。1948年,韩国饱尝分裂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毫无疑问,悲情主义注定融入了韩国的骨髓。塑造“新韩国人”独立、顽强的形象成为了韩国统治阶级国民精神的主题。就学校思政教育而言,政府灌输强烈的政治倾向,试图以此达到使学生成为其阶级利益工具的政治目的。韩国第14任总统金泳三就任时,提出“今天的教育应当同为未来而准备的科学技术教育一起成为培养真正的人、民主的市民的人间教育,这就是新教育。”可见,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制度始终是韩国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
  第二,鲜明的伦理观念。世宗统治(1418~1450)开始,儒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御用思想,社会的一切领域和制度,不但根据儒教的价值观加以规范,而且保持着宗教性质的正统性。由于上世纪60年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大规模涌入,国家原有的风俗习惯突然受到破坏,此外,经济的飞速发展也给传统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民众的意识一直处在不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政府颁布了《国民教育宪章》,重新确定了传统的教育理想和目标,并把德、体、智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三大指标,强调德育第一。使教育的社会效益直接显示在国民的精神风貌和经济起飞中。
  第三,深刻的社会作用。韩国每年有超过一万次的公开示威活动,参加总人数超过300多万人次。与其他国家只是向抗议对象表达自己意愿的普通抗议不同,韩国的抗议活动多了另一重任务――感动社会。在2017年圣诞前夕的香港,韩国农民用蜡烛祈愿、三步一扣的方式抗议世贸组织开放大米市场。解释这些抗议方式的时候,韩国农民指出:请祝福我们,感谢给予我们幸福的土地,包括那些留下抗议氛围的土地。人们似乎更多的不是关注抗议的内容,而动容于在抗议活动中体现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怀。
  第四,强大的宗教教化。正如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相融于韩国,享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称誉的韩国是一个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外来宗教与民族宗教、一神教与多神教同时并存的多宗教国家。宗教在韩国现代道德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论是最具排他性却又积极入世的基督教,崇尚传统、重视家庭伦理的儒家,还是秉持生死超然态度的佛教,抑或神秘古老、基础广泛的萨满教,都按着自身的教义,规范着教徒的思
  想品德和行为规范,从而构成韩国宗教多元共存、和谐相处的状态。
  
  三、战后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学习西方,强化意识形态。韩国政府提出用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和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提出“我们的民主制度的优越性”,教育青少年必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坚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第二,坚定传统,传承美德习俗。韩国政府在强化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强调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教育。为防止欧美价值观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过度冲击和侵蚀,以维护传统美德习俗世代相传,学校把学习传统的习俗、传统的美德作为重要的内容。
  第三,迎接挑战,改革课程设置。韩国政府为适应新时期的挑战,改革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措施。例如在教学内容上,不再公开提出“反共”的问题;从对南北关系上看,出现不计前嫌而向前看的意向。翻开被废除了的《国民教育宪章》,吟诵“爱国家爱民族才是我们的求生之道和构建自由世界的基石。展望祖国统一的伟大时刻,作为一个有信念、自信勤勉的国民,汇集民族智慧,创造崭新历史。”
  
  参考文献:
  [1]韩国教科教育之变迁[M].大韩教科书株式会社,1990:81.
  [3]韩国教科教育之变迁[M].大韩教科书株式会社,1990:82.
   责任编辑:刘雨凡

韩语论文韩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