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证券化问题探讨[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一助教更新时间:2017-04-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资产证券化尽管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却是中国促进经济增长、发展商品经济的一项重要利器:中国的商业银行一方面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有具有风险高度集中等潜在问题。通过资产证券化,中国的商业银行能有效的分散风险,赢得更高的利润及国际市场竞争力。<br>   我国金融市场的一项显著特征是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业之中,融资格局是银行主导型。银监会在去年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比较高,截至2017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突破60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两倍多。通过合理使用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工...

资产证券化尽管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却是中国促进经济增长、发展商品经济的一项重要利器:中国的商业银行一方面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有具有风险高度集中等潜在问题。通过资产证券化,中国的商业银行能有效的分散风险,赢得更高的利润及国际市场竞争力。
   我国金融市场的一项显著特征是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业之中,融资格局是银行主导型。银监会在去年的报告中指出,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比较高,截至2017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突破60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两倍多。通过合理使用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能够有效的降低银行流动性风险,减小利率风险及信用风险,提高资本充足率,从而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性。
   在中国,银行业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置大量的不良资产。银行业的资产证券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资产证券化以及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概念、发展及其在发达国家的运用:根据传统定义,资产证券化是指将未来能产生稳定并可预测现金流的金融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涉及到几个重要角色:发起者,特殊目的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信用增级机构,资产服务商,投资人等等。资产证券化一般可划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的证券化两大类。本文就这两大类分别进行了比较略论,总结出各自的优缺点及其在中国市场发展前景。其中,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当前中国银行业证券化发展的侧重点,它有利于缓解中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为此,文章将结合中国国情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行进一步的重点略论。
   继而,我们引进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措施论,讨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中国面临的市场环境及困难之处。所谓不良资产证券化是指逾期未还或准逾期的流动性较差的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的过程。根据以往的经验,银行为了提高证券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投资者的目光,倾向于将资产负债表中相对优良的资产优先进行证券化,然而这一举动无疑增加了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相比之下,如何正确发展不良资产证券化才是银行解决自身流动性风险、提高盈利能力的根本所在。本文首先回顾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历史,随后将目光转向中国的临近市场-日本和韩国,总结它在各国发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中国可以借鉴之处。最后,文章阐述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指出其在这片社会主义新兴市场发展所呈现出来的特色: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信贷资产数目庞大,不良资产所占比例很高;不良资产在中国市场的成因相当复杂;银行与公司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非独立的市场单位。尽管巨额的不良资产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自从上个世纪以来,通过中国银行机构的不懈努力,不良资产总量在不断减少。截止至今年年初,不良资产在中国银行业的比重已降至2.04%,其原因就在于资产管理企业的建立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不断推广。
   为了进一步探寻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近况及前景,本文应用了两种措施论:比较法和案例略论法。在比较法中,本文分别探讨了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和日本、韩国在发展本国证券化市场中的关键推动因素。通过对他们与中国市场的对比,我们发现中国市场与他们存在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总结出合适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之路。
   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最初产品诞生,到201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资产证券化产品在美国金融市场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总结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包括市场环境的改变,政府对金融市场的介入和干涉,对信贷风险转移的过度使用,对次级贷款系统风险的认识不足等等。在中国,第一次资产证券化的尝试仅发生在数年前,中国可借鉴于美国这一成熟的证券化市场的经验教训,扬其长避其短。本文比较略论了两国市场环境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关于前人所提出的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证券化之路可以照搬美国的观点给予了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比较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定价问题是其发展的基础,不同与美国市场各种成熟的定价模型的使用,在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定价主要取决于市场供需情况,于是不同的流动性市场会造成定价的偏差,对证券化参与者尤其是市场投资者的教育是形成健康良好的定价体系的基础所在;其次,中国银行应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不必急于涌向证券化市场,过度使用不良资产的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其原因在于商业银行每年所能够处置的不良资产有一定的限度,如若过度处置,必将超出其能力范围并损害市场投资者的利益,不利于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再次,应增加信用评级机构的透明度,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信用评级机构还未成熟的市场。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市场投资者开始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可信性和公正性保持怀疑态度。随着证券化产品的不断复杂化,即使美国最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也低估了其风险程度。在中国,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中国市场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应大力发展自身评级机构,减少对国际机构的依赖,建立完善独立的信用评级系统。
   除了对美国等发达证券化产品市场进行探讨,本文选取了日本与韩国两个中国邻近国家的证券化市场进行比较略论,相比之下,这两个国家的证券化发展起步较晚,与中国当前市场环境的相似点较多,具有的很高的探讨价值。通过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日本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日益完善,并呈现出其独有特征:资产证券化产品多样化发展,包含资产支持证券,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担保债务凭证等等:房地产投资企业的建立和发展是其证券化一大创新之举;针对市场需求,证券化产品的设计不断复杂化。此外,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韩国面临着与中国相似的难题:数量庞大的不良资产。通过数年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推广,韩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已逐步走向正轨,总结其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发展特色如下: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信用增级、特殊目的基金等;法学系统的支撑。相比于这两个国家的证券化市场,中国有很多不足之处,体现在:相关法学法规的不健全(包括会计、税收、市场监督的相关规定等),政府参与推广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力度不足,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对国际相关金融机构的依赖性较大等等。中国政府与银行业应学习邻近市场的经验教训,逐步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法学系统;中国政府应充分发挥自己在金融市场的角色,在不过分干预的前提下,起到积极的引导影响。
   除了通过比较法宏观的略论中国市场发展之路之外,本文还通过案例略论法深度略论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实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文中选取了最近的一支,也是中国商业银行首次自己推出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一“建元2017”,进行略论。文章从这一证券化产品的主要参与者、交易结构、现金流分配入手,重点探讨资产池的组成,深入浅出的略论了这支产品。案例略论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步骤一:联系市场环境,指出这一产品发行的动机及意义所在,即:
   1.“建元2017”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发行能够有效的帮助中国建设银行解决流动性问题。由于大部分贷款的长期性,流动性问题与利率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发行“建元2017”,中国建设银行有效的将缺乏流动性的住房抵押贷款转换为具有较高流动性并可在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从而获取利润。
   2.“建元2017”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发行能够有效的提高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截全去年年底,中国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所占比例约为3.54%,远远高于该银行所设定的不良贷款目标比例(低于2%)。尽管同年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于10%,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它仍受到银行业的严格监控。
   因此,提高资本充足率是该银行必选之路。
   3.“建元2017”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发行是中国证券化之路的一大创举,为以后的不良贷款证券化做出了榜样。尽管多年来中国银行业一直在努力探析适合自己发展的证券化之路,并先后开展了试点工作,发行了多款证券化产品。但这些产品主要基于优质贷款,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不良贷款证券化。并且,以往的证券化产品多涉及国际银行业的参与,“建元2017”是中国商业银行吸收以往发行经验,成功的自行设计的第一支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步骤二:略论产品。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1.产品规模
   对产品规模的略论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资产池的组成结构与组成贷款的分布。从资产池组成结构上看,该产品主要是采用优先/次级结构,其中,优先层由21.5亿元的江浙地区住房抵押贷款构成。次级层是由6.15亿元的相对信用等级较低的住房抵押贷款构成,产品总规模约27.65亿。虽然“建元2017”相关于以往中国的证券化产品在产品规模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当年建行4075亿的抵押贷款总额来说,只占有很小一比例。因此,中国的不良贷款证券化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信用增级机构
   一般情况下,信用增级可分为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两大类。通过对产品结构的略论,“建元2017”主要采用了优先/次级结构、超额抵押与保险企业提供保险三种信用增级方式来增加产品的市场价值。其中,超额抵押是该产品结构特色之一,其在支付了所有债券本金和息票成本之后,将余下的金额继续进行支付,即通常所说的超额抵押。比较近年来的证券化产品我们发现,中国信用增级技术当前仅限于内部增级法,对外部增级法,如担保、信用证等应用的并不多。
   步骤三:得出结论
   通过产品结构略论,该证券化产品较国外类似产品有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结构简单,资产池规模小;不良资产证券化中的基础抵押贷款绝对多数都集中在发达地区,产品不够丰富多样;信用增级机构多采用内部增级方式,缺乏有力的外部支持;当前中国证券化的实行偏重于抵押贷款证券化尤其是不良贷款证券化,然而,资产池组成的可能性远远超过于此,纵观发达国家的证券化市场,资产支持证券化的发展毫不逊色于抵押贷款证券化。前文提到的日本韩国证券化市场也同样的朝着多样化发展,ABS、MSB、CDO等多种证券化产品为市场投资者提供了多种投资选择。相比之下,中国的证券化之路还处于初级阶段。
   最后,基于比较略论和案例略论,本文总结了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宏观方面,中国缺乏与证券化相匹配的有关法学、法规和政策,如何克服大陆法和英美法的区别找出适合中国证券化发展的配套法规是其发展的前提;中国的信用评级产业还处在萌芽状态,对国际评级机构的依赖性大,缺乏独立、具有公信度的信用评级体系;此外,与不良贷款证券化相关的会计制度、金融服务机构等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微观方面,不良贷款证券化产品的资产池规模小,产品缺乏多样性,结构简单,信用增级方式有限等等都暴露出中国在证券化之路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银行业证券化的未来之路还很长。
   本文吸取了以往学者对中国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市场的环境不同,不能照搬美国的证券化发展之路,尤其是在两国法学、文化背景相差迥异的情况下,美国的不良贷款证券化模式在中国是无法实施的。相对而言,中国与其邻国,即日本与韩国,相似点颇多。正如前文所述,韩国证券化刚起步阶段,面临着与中国当前相类似的市场环境,中国应吸取韩国的经验教训,逐步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法学系统,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起到积极的引导影响,只有在市场环境都具备的前提下,证券化才能得到健康持久的发展。
   其次,在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同时,中国银行业也应将目光投向其他具有发展潜质的证券化产品,如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等等,避免证券化发展过于单一。虽然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是中国银行业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但大力发展多样化的证券化产品,才能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推动整个市场经济,从而反影响于不良贷款证券化市场,两者相辅相成。
   再次,在数次试点发行的成功的基础上,中国银行业应鼓励资产池的拓宽,不仅是数量上,在资产池的分布上也应扩大到全国范围,而不仅仅是江浙等发达地区。产品设计上也应大胆创新,学习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降低成本,提高证券化带来的利润。
   最后,美国次贷危机不应成为中国证券化止步的讯号,这一危机的爆发并不在于证券化产品本身,而是美国政府、金融机构、市场参与者对证券化的种种错误观念导致的。因此,中国银行业应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合理、正确的使用证券化这一有利武器,解决中国金融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发展中国自己的证券化之路。

韩语毕业论文韩语论文范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