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世界,半数以上的国际贸易在发达国家之间发生,而其中产业内贸易占到60%。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其产业内贸易在整体贸易中的比重也大幅上升,其中有些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了产业间贸易。中德建交以后,双方在经贸、投资和科技等领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德语毕业论文,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位居欧洲各国之首。德国从1975年开始便成为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交往国,并且这种贸易关系持续了30余年。2002以前,日本一直是德国在世界贸易的第二大出口市场,而中国从2002年起替代了日本的这一地位。与此同时,在我国与欧盟的贸易总额中,中德贸易额所占比重超过了40%,并且这一比重在逐渐加大,到了2003年,这一比重更是达到近一半左右,德语专业论文,而这一半的占比几近中法、中英和中意三国之间的贸易额之和,由此使得中德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和各个领域合作也愈加紧密。在中德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愈加扩大且合作愈加紧密的背景下,中德之间的密切贸易往来促进了我国同欧盟间的经贸关系的稳定和未来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探讨中德两国之间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势在必行。
文章采用理论略论与实证略论相结合的措施,首先定性地略论了中国与德国之间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情况,进而应用G-L指数模型从实证的角度略论了中德在2001—2017年期间的双边贸易情况,从而阐明中国与德国之间的总体贸易状况、出口商品结构、工业制成品总体贸易状况、工业制成品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等,并通过回归略论模型来研讨作用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相关因素。略论结果表明,中德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是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通过实证略论得出,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主要作用因素是我国的市场规模大小和德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据此,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德两国之间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对策与建议,以促进两国间贸易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文章在三个方面上具有创新之处:首先是探讨的角度。文章以中国与德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近况与发展前景为基点,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这一产业进行阐述与略论,从而对中德间的贸易往来与关于两国贸易的发展和策略选择更具指导意义。第二是探讨思路的创新。在贸易近况的探讨方面,应用G-L指数测度措施对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趋势与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在作用因素的探讨方面,既从定性角度进行说明,又应用多元回归模型的定量比较略论,从而使文章探讨更加地全面和客观。第三是在探讨措施方面的新尝试,由于单一略论会造成略论结果的片面性,产生缺陷,文章在探讨措施上将国际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优势充分结合在一起,综合略论,各种略论手段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从而增加了文章的可信性。
【关键词】:中德产业内贸易 制造业 G-L指数 作用因素
摘要5-7 Abstract7-12 1 绪论12-19 1.1 探讨背景及意义12-13 1.1.1 理论意义13 1.1.2 实践意义13 1.2 探讨近况13-17 1.2.1 国外探讨近况13-15 1.2.2 国内探讨近况15-17 1.3 探讨措施和思路17-18 1.4 创新与不足18-19 2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概述19-23 2.1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及分类19-21 2.1.1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19 2.1.2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19-21 2.2 产业内贸易的度量21-23 3 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近况23-38 3.1 中德总体贸易状况略论23-27 3.2 中德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略论27-29 3.2.1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27-28 3.2.2 德国出口商品结构28-29 3.2.3 中德出口商品比较探讨29 3.3 中德工业制成品贸易状况总体略论29-36 3.3.1 中国与德国的资本和技术制成品的贸易近况32-34 3.3.2 中国与德国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贸易近况34-36 3.4 中德工业制成品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36-38 4 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略论38-40 4.1 模型选择与数据测算38-40 4.2 测算结果略论40 5 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作用因素的实证略论40-44 5.1 变量选择40-41 5.2 样本和数据选择41-42 5.3 计量模型42-43 5.4 实证结果略论43-44 6 主要结论及促进中德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44-53 6.1 主要结论44 6.2 促进我国与德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44-53 6.2.1 政府层面45-47 6.2.2 行业协会层面47-48 6.2.3 产业层面48-49 6.2.4 公司层面49-53 参考文献53-58 致谢58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学术论文与探讨成果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