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德语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德语语言学论文[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研讨德语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德语语言学论文
摘 要:作为人类的共同交际手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本文通过对汉语和德语在称谓、词义以及外来语等方面的详细对比,强调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从而深入地阐释和略论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以期外语同仁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能够充分重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承载功能

引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思维工具,是人类共同的交际手段。语言之所以能发挥这一职能,是因为人类所有的语言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条件,即它们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同一性。人类语言可以千差万别,但它们所反映的客观世界都是同一的。在符号学中称为所指的同一性。如果缺乏所指的同一性,人们就无法进行有目的的交际。
语言之间虽然广泛地存在着所指的同一性,但对所指的描写,每一种语言都各有千秋。现今存在的人类语言都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绝不可能取而代之。一个民族语言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有为另一个民族语言所不可取代的异质性,即各民族语言所具有的个性。民族语言的个性植根于该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本文旨在通过汉德语言对比来略论中西文化的异同。

1.对于文化
文化这个词源于拉丁语“colere”。这个词的第一要义便是培植、创造,即对土地的开垦和耕作。后来延伸到精神生活中,艺术、诗文、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历史、政法、宗教等都属于文化概念的范畴。其实,人们对文化的理解远非一致。在我国的辞书中,一般对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往往又离不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2.对于称谓
德国人在兄弟姐妹之间从来都是互叫名字,而且喜欢用爱称。中国人弟妹不能直呼兄姐的名字,而是冠以数字称大哥、二哥、三姐、四姐等。兄姐称弟妹可以直呼其名,在老一辈人中还是称二弟、三妹的多。《红楼梦》中贾宝玉称林黛玉为林妹妹,称薛宝钗为宝姐姐。如果分别译成jüngereSchwesterLin和altere SchwesterBao就非常别扭。中国人对不熟悉的或受尊敬的年长的人有时常使用亲属的称谓以表示亲切和敬重,如对年长的男士称“老伯”、“某某叔”;对年长的女士称“阿姨”、“大妈”、“大婶”,等等。这样的称谓习惯具有传统的中国文化气息,在德语中是找不到的。德国人称陌生男士用Herr...,称陌生女士就用Frau...,即使对和自己的父母同辈的男士和女士亦称Herr...,Frau...,甚至对祖辈的男士和女士亦如此称呼。这对中国人来说简直大逆不道,不能容忍。我们中国人习惯把对方的职业、职务加上姓来称呼对方,以表示敬重,如:李司机、赵裁缝;张处长、王主任,等等。如果把这些称谓译成德文,德国人会觉得很可笑。德国人只保留了若干传统称呼,如: Professor, Doktor, Minister,Prasident等,通常情况下都用Herr/姓称男士, Frau/姓称女士。在朋友之间则直呼其名,名字前边不再冠以Herr和Frau这样的称谓。
中国人对熟人常在姓氏前边加上“老”和“小”,如:老李、小王。德国人没有这种习惯。其实老李并不老,小王也未必年轻。关于上了年纪的德高望重的人,中国人为表示敬重,常称“张老”、“李老”等,如果直译出来就是: Zhang derAlte, Li derAlte;这在德国人看来丝毫没有敬重的意思,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德国人最忌讳别人说他老。

3.对于词义
词的概念意义是词的基本意义,这种意义被收录在词典里,不和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直接的联系,对概念意义的理解不会因人而异,但是,作为语言的基本“建筑材料”的词,放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使用就会发生不同的意义。下面就从词的感情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双关意义、情韵意义以及搭配意义进行对比和略论。
(1)词的感情意义
“好”这个词,它的对应德语是gut,这大概没有什么异议。林黛玉临终之前突然直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这里“好”的对应德语词也是gut吗?你大概不会把此句译成: Baoyu! Baoyu! Du bist gut...同样,德语的gut在某种交际活动中也不一定就是汉语的好。如甲乙二人在谈论某种棘手的问题,乙轻描淡写地认为,只要如此这般地处理就行了,甲说:Du hastgut reden! (意思是:你说得倒轻松。)可见,无论是“好”还是gut,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都有特定的意义。上述的例句分别表现了它们的感情意义。
(2)词的联想意义
中国人对“龙”这个词怀有好感,常把“龙”比喻为一个吉祥的动物,跟“龙”有关系的词语多半有褒义。而“龙”在德国人的心目中则是一个“怪物”,是个“不祥之兆”,因此跟Drachen组成的句子多半都带有贬义。可见“龙”(Drachen)这个词的内涵意义在中国人和德国人的心目中是截然相反的。我们中国人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译成德语应该是W irChinesen sind Nachkommen desDrachen.德国人见之会大吃一惊,因为德国人形容一个凶恶好争吵的女人时常说: Sieist ein(furchtbarer)Drachen.德国人就会把“龙的传人”看成是凶恶、好争吵的女人的后代了。两国人对“龙”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联想意义,把这两种不同的联想意义放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是可以想象的。
(3)词的风格意义
中国《诗经·卫风》中有首诗是形容美人的,诗中写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注:柔荑--—嫩牙;蝤蛴--—天牛的幼虫,白色身长;瓠犀--—瓠瓜的子,洁白整齐;螓--—蝉的一种。)译成德语大致如下: Finger gleicht zartem Blattspross, Haut gleicht gefrier-tem Fett, Hals gleichtLarve von Bockkafer, Zahn gleicht keu-lenformigem Flaschenkürbnis, Stirn gleicht einem Insektahnlichwie Zikade und Augenbraune dem Fühlerfaden des Insektes.德国人读到这个译文不禁会哑然失笑,中国古人眼中的美人在德国人看来不是个丑八怪,大概也差不多。中国古人所使用比喻的风格意义很难为德国人所接受。
(4)词的双关意义
对于词语的双关意义在汉德两种语言中都有,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并不完全一致,亦或完全不一致,如《古诗十九首》中有两句写道:“相去日已远( Ich bin weit entfernt vom Zu-hause und langeweg davon. ),衣带日已缓。”汉语中的“远”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所以在德语译文中就必须用weit和lange分别表达才能达到目的。又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里的“碧玉”有两种解释: 1)嫩绿色的玉; 2)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美貌的姑娘(南朝汝南王之妾名碧玉,乐府吴歌曲有言:“碧玉小家女”,小家碧玉之美称)。“碧玉”这样的双关意义具有汉语独特的文化内涵,实在很难译成得体的德语。有些语音上的双关意义只有读原文才能领略,读译文是说不清的,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晴”和“情”是同音异义,无法同时用德语表达出来。在德语中也有同样的例子: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有如下一句话: Der Sauerteig, dermein Leben in Bewegung setzte, fe-hlte. (直译为:使我的生命活跃起来的面肥没有了。这种译文中国人不懂,换一种译法,中国人就懂了:缺少了使我生命活跃起来的催化剂。)Sauerteig的直接意义是面肥,但它的引申意义则为催化剂。
(5)词的情韵意义
在,德语毕业论文德语论文范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