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德语文学探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说起比较文学,学者们历来都持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尤其在外国文学探讨圈内,更是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我们在此姑且不论那种种说法的谁是谁非,但不容忽视的是,比较探讨措施正在日益渗透到当今文学探讨的各个领域,无论是各国的民族文学探讨也好,还是各自的外国文学探讨也罢,二者都自觉不自觉、或多或少地蒙上了比较的色彩。这种比较探讨超越了国别文学探讨的传统模式,形成了文学探讨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发展空间,拓宽了文学探讨的视野,促进了文学探讨的深化。笔者最近拜读了一篇我国日尔曼学者在德国撰写的论文,对此感受颇深,也引发出了对当前德语文学探讨中比较探讨的种种思考。该文应用中国诗歌美学中的“意境”理论,以互动比较的方式,阐释了德国著名表现主义女诗人拉斯卡许勒的诗歌,研讨了其诗歌表现中主体与客体的交融关系及意境的重要特征。这篇论文在德国之后,受到了德国文学探讨界的关注和赞扬。可以说,无论从探讨视角还是探讨措施或者探讨过程来看,作者在解读这位德国女诗人中的创意无疑为我国的德语文学探讨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随着跨文化、跨学科探讨的发展,这种比较探讨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前面提及的论文为德语文学探讨中的比较探讨提供了一个值得借的范例:它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探讨层面,在两种文学体系的对话中,寻找到了更加广阔的探讨视野和对探讨对象新的阐释,获得了富有价值的认识,使德语文学探讨趋于开放性、多元化。其次,宽厚的母语文化修养是比较探讨的根本基础。这关于学科单一的外语院系的外国文学探讨来说尤为重要。比较探讨是一个相互吸收、取长补短的互动过程。也就是说,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他人;而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正是在这样的比较中才能真正达到互动,获取新的认识,扩展探讨视野。在这篇论文中,作者以母语文化中的美学思维模式去解读他文化中的文学现象,在互动的比较中,达到了对探讨对象一种独有见地的认识。这样的探讨尝试首先体现了作者对母语文化及文学的良好修养。正因为她对中国诗歌美学中的“意境”理论具有全面的认识和得体的把握,才有可能在探讨德国诗人的过程中将其应用自如,从而在“和而不同”的层面上,既获得了对探讨对象全新的诠释和理解,又更清楚地认识和突出了母语文学美学思维模式的特点。有不少人认为,外国文学探讨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探讨。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这种看法无疑掩盖着当前我国外国文学探讨中一代人在母语文化修养上的先天不足,甚或是孤陋寡闻。可以想象,一个德语文学探讨者,如果他连母语文化及文学的起码基础都不具备的话,怎么能进入真正的比较探讨状态呢?他又拿什么来比较呢?众所周知,我们的许多前辈之所以能够自由地纵横在外国文学探讨的海洋里左右逢源,其根本就是他们学贯中西的深厚造诣,首先是对母语文化全面和深厚的掌握。而我们在探讨德语文学的过程中,常常会被探讨对象牵着鼻子走,其原因就是缺少这样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这是一个不容掩盖值得注意的事实。因此,作为多元层次的探讨,比较探讨不仅可以拓展外国文学探讨的视野,同时也给当今的外国文学探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探讨者在探讨他文化中的文学现象时,首先必须提高对母语文化及文学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外国文学探讨达到一个自由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