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非施事描述方式通过非施事关联描述视角对事物和事件进行描述。通过探讨德语中被动态、中间结构和作格结构的语法自然属性、句法和语义结构以及结构间的亲缘关系,本文提出,这三种结构是德语实现非施事关联视角的三种主要方式。它们以各自相应的动词形态,以非施事关联视角为出发点,从不同的侧面为该视角的语言实现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非施事描述方式 被动态 中间结构 作格结构 在言语交际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描述视角对事件和事物进行语言描述,而这些不同的描述视角是为交际的意图和策略所用的。使用者往往出于文体、修辞、语言经济以及语内语用学等需要对描述视角作出选择,不同的描述视角导致对同一事物的描述方式的不同。各种描述视角在德语中主要依靠动词的语态和动词形态的变化得以实现。施事关联描述视角和非施事关联描述视角是两种基本的描述视角,它们通过各自相应的语态和动词形态,从不同的描述视角对同一事物进行描述。非施事描述方式正是通过非施事关联描述视角对事物和事件进行描述的。德语非施事关联描述方式成立的必要条件为:句法主语(subject) =受事/客体(patient/theme)。德语的被动态、中间结构、作格结构以及被动态的各种竞争形态满足这一条件。 1.德语被动态的非施事描述视角 1.1 德语动词的语态 施事关联描述视角和非施事关联描述视角是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两种描述方式。德语动词的语态在施事关联描述视角和非施事关联描述视角的语言实现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由主动态和被动态构成,二者的区别在于:主动态具有中性和施事关联性,即[±施事关联],而被动态则具有非施事关联性,即[-施事关联]。主动态是德语动词语态的基本结构,在对事物/事件描述过程中对[±施事关联]保持中性。在主动态中,对与受事/客体有关联的事物/事件的描述可以是[/施事关联]描述,也可以是[-施事关联]的描述。一般说来,主动态的描述为[/施事关联];在[/施事关联]的主动态的句子中,施事/主体(agent)表现为一格主语的形式。与主动态全然不同的是,德语的被动态满足非施事关联描述方式的必要条件:句法主语=受事/客体,呈非施事关联性,即[-施事关联],但排斥主语=接受体(Adressat=recipient)的可能。[-施事关联]是德语被动态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德语实现非施事描述方式的主要手段。其描述的焦点集中在事件的过程、结果或状态上,而不是事件的主体施事。倘若需在被动态句中标明施事的话,施事可以由一个介词词组导入句法层面(间或通过一个状语成分表述)。但是,施事不能以句法主语的形式在被动句中出现。 1.2 德语被动态的[±施事标记] 德语被动态的句子均由主动态转换生成而来,在转换过程中,不仅句子的句法和语义结构的对应关系发生变化,谓语动词的形态也发生相应变化。需要指出的是,谓语动词的形态变化直接作用到句子描述视角的转换,因此它是判断德语句子[±施事关联]性质的标准。尽管并非任何一个主动句都可转换成被动句,但一个被动句作为主动句的(句法)结构释义的形式是以相对应的主动句为基础,被动句与其对应的主动句表述相同的语义意义,它们相互蕴涵。这种释义关系的存在表明施事和受事/客体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施动主体施事的存在是构成被动态的先决条件。在德语被动句中,作为句法主语的受事/客体可以指代人或其他事物,但不可以是接受体,也就是说德语被动句排斥subject=Adressat=recipient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对应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德语被动句呈[-施事标记]性,施事不在被动句的句法层面出现,因为它不是描述/表述的焦点,仅作为隐性的施动主体存在于句子的深层结构和语义层面。被动句描述/表述的焦点是:从非施事描述视角切入,着重强调被描述事物/事件的过程性、终结性或状态值。然而,有一部分德语被动句呈现[/施事标记]性,即在句法层面含有一个由一个介词导入的施事标记(见例1-3)或含有一个具有施事标记性的副词(见例4-5)。通常情况下,施事由介词”von”或”durch”导入到句法层面,有时也会借助于其他介词,如mit、seitens、aus等。 例如: (1) Diese Prinzipien wurde von den meisten Teilnehmer-landern unterst rtzt. (2) Die Stadt wurde durch Erdbeben zerst rt. (3) Das Geb ude ist aus vorgefertigten Teilen gebaut wor-den. (Griesbach 1986 : 202) (4) Jasmintee wird gern getrunken. (5) Beh rdlich ist das nicht verbot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