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毕业论文:德语教学中的语言比较与翻译
Abstract:Chinese and German belong to different linguistic families and each bear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in pronounciation,vocabulary,grammatical system,and culturalbackground,etc.Therefore,the comparing and translation of the two languages becomes an important metho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By comparing language featur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Chinese and German languages and through analysing transtability and untranstability of German,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how to apply this method into German teaching. Key words: comparison; translation; language features; cultural background; untranstability; native tongue 摘要: 汉语和德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各自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体系及文化特征。因此,德语论文范文汉、德语言文化的比较与翻译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比较; 翻译; 语言特征; 文化背景; 不可译; 母语 众所周知,汉语和德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德语属于印欧语系。因此,二者各自具有不同的语音、词汇、语法体系。德语教学实践证明,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母语与德语在语言及文化方面的相异之处,对提高德语系课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习德语的过程,也就是跨越汉语和德语的不同语言体系,掌握各自的不同表达特点,展开言语活动的过程。因此,如何深入不同语言结构的内部去理解和应用语言,有意识地超越不同语言之间的异同,有效地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等问题,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比略论”这一语言探讨措施的兴起和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对比”主要是指两种语言的共时性的比较,即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比较。所谓第一语言即指学生的母语,而第二语言则主要指学生所学的外语。目前,“对比”或者“比较”作为外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正在得到广泛的运用。从传统的语法、词汇的比较逐步扩展到语义、修辞、表达方式、篇章甚至语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比较。 在德语教学中,除了“直接法”、“听说法”仍然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之外,“对比略论”或“翻译”的措施正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外语教学实践的结果也表明,在德语教学中适时地进行中德两种语言的对比略论,适度地加入母语翻译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从更广的范围来说,应用外语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必须具有在两种语言之间自如翻译的能力。没有准确的翻译,异国的人们之间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交流。因此可以说,要搞好德语教学,培养学生应用德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汉、德两种语言的比较与翻译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所谓比较和翻译,实际上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广义的、作为“目的”的比较与翻译;另一种是狭义的、作为“教学手段”之一的比较和翻译。本文所要论述的是第二种情况,即作为教学手段的比较和翻译,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研讨。 一、语言特征的比较和略论 德语具有与汉语不同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的词语上,还表现在语法、句子结构甚至篇章上。 1•从词汇上来说,德语的名词都有性,分为阳性、阴性和中性,并非自然界的属性划分。比如说,桌子是阳性,黑板是阴性,窗子是中性;另外德语有形态变化。所谓形态变化是指语言单位在不同的结构关系中产生的变化。一类是同一个词的变化,像德语名词das Buch和die Buecher分别是书的单数和复数,属于同一个词,形式不同。又如德语动词gehen、gingen、gegangen,分别表示动词“去”的复数的原形、过去式和第二分词;另一类是词的词形变化改变了词性,如:lehren、wecken、sprechen等动词词干后面加上后缀-er就变成了表示阳性人的名词,这样的例子很多,而汉语则缺少词形变化。由于这一特点,汉语语法结构反映出不同于德语等印欧语系语言的特点。汉语动词在充当名词,作主语或宾语时,没有词形变化,如:他在游泳(动词),游泳(名词)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我喜欢游泳(名词)等等。 2•从语法篇章和句子结构上来说,德语句子中的修饰成分,除了形容词及副词外,大都是后置的,即位于被修饰词语之后,而汉语的定语总是置于中心语的前面。如德语句子:die Bundeslaender mit mehr als zwei Millionen Einwohner,翻译成汉语就是“拥有两百万以上人口的联邦州”,修饰中心词“联邦州”的所有成分“拥有两百万以上人口”,都放在中心词“联邦州”后面。从复句的结构组成来看,汉语复句的语法关系主要依靠语序,关联词语表示,而德语复句中的语法关系只能依靠连词、副词等关联词语来表示。举一个简单例子:他病了,不能来。句中没用关联词,“因为……所以……”仅靠语序就表达了这一关系,但是用德语表达时,必须用关联词,否则意义就不对了,Weil er krank ist,kann er nicht kommen.其中表示因果关系的词“Weil”不能省略。 由于德语汉语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根本不同,因此学生在学习德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带有上述特点的复杂句,经常苦恼于弄不清句子成分之间的修饰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有必要讲清句子的中心成分和附属成分的关系,将句子译成相应的汉语,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全句,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然而,关于德语中的长句、复杂句,用汉语表达时,如果机械地追求德、汉句子成分之间的完全对应,那么译文就会带有浓重的“翻译味”。因此,将“比较”和“翻译”作为教学手段时,必须使学生首先了解汉语和德语在语序、句子结构以及表达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之处,然后按照汉语的表达特点将原句重新组合排列,才能译成地道的汉语。例如下面的一个复杂句:Ich war im Wirthaus“zum Geist”abgestiegen und eilte sogleich,das sehnlichste Verlangen zu befriedigen und mich dem Muenster zu naehern,welches durch Mitreisende mir schon lange gezeigt und eine ganze Strecke her im Auge geblieben war.如果机械地追求德、汉句子成分之间的完全对应,译文将是:我在“向灵”客栈下榻之后,为了满足自己急迫的愿望,匆匆赶往途中旅伴们早就指给我看的、长长的一段路上一直停留在我们视野里的大教堂。这是一个长复杂句,主句是由两个并列复合句构成,其中第二个主句中包含两个不定式短语,表示目的,短语中的一个词又引导一个从句。因为句子过长,句子之间的修饰关系也较复杂,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就需要应用对比和翻译的手段将上句译为:我在“向灵”客栈下榻之后,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立即赶往大教堂。这座大教堂还在途中时旅伴们就指点给我看了,而且在长长的一段路上它一直停留在我们的视野之内。这样,将原文中只是一个长句中心语的修饰语,译成并列单句较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做了这些调整,才能使译文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也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 二、不同文化背景的导入和说明 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语文是形成整体文化的要素之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各种语言中都有一部分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词汇,它们表现着各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生活。因此,国度、民族不同,则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乃至人的思维方式也会表现出异同。在德语,德语论文网站,德语论文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