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世界发展的进程中,随着市场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高中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德育越来越有居于首位发展的趋势。它要求教师拓展思维界域,创新思维视角,还要加强对宏观界域、载体形式以及实践基点的略论、探讨与思索,以利于更好地推进高中德育的发展进程。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德育 界域 载体 实践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现代化建设。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作用和影响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1]德育思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这一现象又是以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时代为背景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新时代社会的变动,必然要求和引起人们对德育思维的思索。 一、德育教学的世界性趋势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在经济上,全球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更深入地卷进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政治上,随着冷战格局的瓦解,多极化和一极化的斗争日趋尖锐,霸权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在文化上,一方面,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另一方面,各国文化尤其是价值观的冲突也愈加明显。 随着各国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冲击将会更加剧烈。德育思维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会卷入到世界范围中去。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新情况,任务也更加艰巨。在全球化时代,社会生活日趋分散化、个体化。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社会生活和个人行为自主化、独立化、个性化的特点也日益明显。先进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其文化的完善性,因此,国外在其发达的经济背景下,产生的德育思维自有其可取之处,德育教师应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拓宽宏观界域,将之纳为己用。 德育思维在其原初状态处于一个封闭的圆桶之中,经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洗礼,在适当的时机,就冲破了这一封闭的圆桶,而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正确处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的辨证关系,也即正确处理汇入全球一体化中的德育思维与具体德育教学思维的关系。毫无疑问,拒绝全球一体化是没有出路的,但是另一方面,放弃自己原有的特色而去追逐所谓的“一体化”,就会丧失自己的原质,同样也是没有出路的。因此,要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宏观德育思维与微观德育思维的关系,使它们在相互影响与碰撞中维持一种动态平衡。 针对全球化这一现象,德育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凝聚、导向、激励、规范和整合影响,着力于引导学生在各种德育思维的比较中认识中国。因此,要综合吸收各国德育思维的现代价值,使德育思维中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等精华内容深刻地作用绝大多数青年的人品、性格、心理和行为取向,并形成当代中国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促进高中生理想人格的完善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使优秀的德育思维理念经过青年一代的吸取、消化,融于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体系之中,最终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素质的目的。 二、德育教学的信息化趋势 随着计算机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不断普及,网络将成为最重要、最敏捷、最富有生机活力的大众传媒方式。网络社会的形成,使德育处于全新的环境。网络社会是实体社会的延伸和扩展,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都会渗透到网络,社会新的需求促进了德育载体的创新与发展,时代赋予了德育载体崭新的内涵。因此,要在德育教学中引入网络技术,从而在远程教育和网络互动中,形成人文环境的交互式学习。 当原有的教学载体与网络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差距时,就必然要求、呼唤新载体形式的出现,从而保持德育载体与德育教学现实之间的动态平衡。步入新时期后,教师在注重传统德育教学载体的同时,更应注重现代德育载体的运用,主要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运用。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以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从而体现教育载体的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和实效性。德育教学应当将时代特征与当前德育教学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德育教学载体的发展与更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一块黑板、一枝粉笔开始,经由幻灯片、投影仪等载体形式,延展至现今的计算机载体形式。实践证明,德育教学载体的延展与应用,能激发学生的感官基因,使之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对抽象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将深奥的原理烙入心灵、经久不忘。事实上,学生对网络并不陌生,他们在休闲、娱乐时,常常会在网络中畅游。因此,他们往往会对动感、鲜明的课件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创作或引入一些富有育人内涵的德育课件,并将其运用于德育课堂中,以唤醒学生的感性心理,进而转入到对相关德育内容的思索中。 新的教学载体的出现,必然会对德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才能更好地从事德育教学工作。在具体的德育教学中,有些德育教师仅仅是机械地将板书转移到计算机上,毫无创意,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学会选择或制作有创意并具有教学意义的课件。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求新、求变、求突破的时代,需要在原有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因而载体的形式是延展而不是取代。在德育教学中应综合应用各种载体形式,实现对人“因材施教”,对载体“因境制宜”。同时也应看到,网络的出现给德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德育工作者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关注,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只有强化德育思维,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才能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德育教学的终极化趋势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态。由此可见,德育思维最终是要回归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被检验、证实、证伪。恩格斯指出:“自然科学和哲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完全忽视人的活动对人的思维的作用;它们一方面只知道自然界,在另一方面只知道思想。但是,人的思维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2]可见,德育思维是要回归实践基点的。 因此,要从实践这一维度出发,开辟并形成德育思维,然后再回到实践中。任何理论思维都必须经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种不断往复的循环模式。然而,这种认识或者这种德育思维是在这一模式中逐步提升的,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是循环式上升的提升,然后再以实践为终点,回归生活。高中德育要树立实践观,使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必须针对高中生缺少实践锻炼,缺乏对对国情的全面理解这一特点,认真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一现实问题,确立以实践为基础的高中德育理论思维,从而实现在实践中培养高中生的道德品质。 人是社会中的人,在社会中可能会从事多种工作,但就其本身特点而言,必然有一种工作最适合其特点,能发挥其优势,并将其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说,人是社会之网上的一个交叉点,人只有处在恰当的点上,才能发挥其链接社会网络的影响。同样,德育思维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各种不同的德育思维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现实基点,只有回归到实践基点之上,才能验证德育思维的正确与否。在德育思维这一问题上,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即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措施来探讨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勇于冲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开拓进取;要在尊重科学,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去做应该做到或可能做到的事情。 课堂教学由于受时空限制,关于学生道德的形成主要是发挥基础影响,而要产生积极的效果,还必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达到知行统一。因此,只有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德育理论的传播,其最终目的是将理论内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质,进而反映在他们的道德行为上。但无论什么样的德育思维,都只有回归到实践基点上,才能深刻地再现其理论与现实价值。因此,师生双方必须实现有效互动,将德育思维转化为一种社会物质力量,从而对社会、国家乃至个人产生长远而深刻的作用。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德育思维是灵魂中的灵魂。高中生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作用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的繁荣兴盛。针对当前学校德育教学的近况以及高中生的思想状况,高中德育教学必须从拓宽思维界域、创新思维视角入手,重视维度思索,加强高中生的道德教育,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4.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08. ,德语毕业论文,德语论文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