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准则与措施[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
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是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和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措施。坚持求实性、适当性和一致性准则,实施以身作则、思维引导、成就鼓舞、榜样激励、实践感悟、赏挫教育、真爱融化、纪律匡正等措施能有效实现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专业教学;德育;渗透;准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7-0067-03 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首先是育人。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运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主体教学活动,职业院校的学生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专业课学习活动中度过,专业课教学对学生职业意识与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职业院校要强化专业教学的育人功能,实施“三全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2]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既不能像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那样直接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也不能像“两课”教师那样通过教学内容的讲解来促进学生对主流思想与道德品质意识的认知和内化。专业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传道”与“授业”,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只能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德育渗透,于“不经意”中去实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结合自己多年的专业教学体会和思考,笔者就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实施对学生德育渗透的基本准则和主要措施谈几点看法。 一、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是指在工作中从决策到规划、从执行到评价都必须坚持的、一以贯通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要有效实现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坚持下列三条基本准则。 1.求实性准则。求实性准则要求专业课教师在实施德育渗透中,一是要追求实效,不做秀,不搞形式,不为德育而德育;二是要结合实际,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思想意识和心理特点、学校及社会现实而开展德育渗透,不能脱离时代、脱离学生、脱离社会现实;三是所用事例要真实,不造假,不忽悠;四是教育者要诚实,表里要如一,言行要一致,不矫揉造作,不装腔作势;五是揭露现实问题要如实,不遮掩、不夸大、不歪曲、不标榜,全面略论、正面引导。 2.适当性准则。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用时要适当,用时短了不足以实现“渗透”,德语论文,用时多了则易产生“渗透”疲劳。所用事例要适当,形象过高、事例过大、历时过久,学生会因脱离实际而不愿学;形象过低、事例过小、时间过近,学生会因缺乏榜样效应而不屑学。渗透时机要适当,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适当展开,不能脱离专业课教学,更不能把专业课当成思想品德课来上。所用措施要适当,要因情因景、因时因事、灵活多样,不能不分情况,千篇一律。目标要求要适当,要树立一种“锲而不舍”、“磨杵成针”的德育渗透教育观,努力在“润物无声”中去促进学生实现“积善成德”。 3.一致性准则。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效果,既受道德意识结构的作用,又受道德实践过程的作用。人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相互交融、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一个人的整体道德形象。促进个人良好道德行为的产生,构建个人完美整体道德形象,形成综合道德素质高的社会成员群体是我们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个人道德形象结构的多元统一,要求在专业课教学实施对学生的德育渗透中,教师的思想观点、理想信念、思维措施、意志情感、职业行为等,都要相对统一,形成合力正能量。如果前后不一、众说不一、理实不一、标准不一,就会大大削弱对学生的德化影响,甚至产生畸形道德体。 二、专业课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措施 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情感教育三个方面,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从下列八个方面对学生实施全面性渗透育人。 (一)修身正己,以表率效应来作用学生 教师职业是一个塑造人的职业。教师的劳动极具示范性。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莫过于表率效应,所谓“为师之道,端品为先,模范不端,则不模不范矣。”(张行简《塾中琐言·端品》)。学生只有看到优秀品德在教师的身上体现出来,才会信服和效仿,才会真正激发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做到思想先进、思维科学,胸怀博大、理想崇高,知困自强、百折不饶,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学生。[3]一个自私自利、品德卑劣、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的学生的。孔子要求他的弟子们要“学而不厌”(《论语·述而》),他不但树立了“朝闻道、夕死足矣”(《论语·里仁第四》)的终身学习理念,而且一生勤奋学习,以致读《易》而“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不仅为他的弟子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而且成为了中国人的万世师表。俄罗斯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谆谆告诫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们,学习和探讨都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巴甫洛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他在学习和探讨工作中严格的循序渐进与一丝不苟,使他不但在生理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建立了著名的“巴甫洛夫神经条件反射学说”,而且还作用、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俄罗斯的年轻科学家。 (二)结合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意识与良好的思维品质 专业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科学性。专业课教师可将学科中的哲学内涵提炼出来,用以要求、引导和启迪学生。 1.略论物质的客观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观。职业院校绝大多数学生对物质的理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狭隘物质观,对专业学科中的“能量”、“场”、“思维”等这些可感但不可见、不可摸的事物的物质性常常产生疑惑。教学中,教师可从“客观实在性”的角度略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同时,专业教师还可深入对事物现象与功能的物质基础性略论,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的现象和功能都必须以物质结构为基础。这样,可有效促进学生唯物观的形成。 2.利用推理过程讲解,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专业学科中,任何定义、原理、法则、规律的产生和应用,都经过严密的推理略论,都蕴含着严密的逻辑过程。教学中,教师可突出对概念推导、原理略论、知识技术运用的推理过程讲解来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重对事物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联性讲解,强化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教师可以加以深入略论,指出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变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从事物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角度去正确看待事物的发展变化,去正确把握事物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从而强化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4.利用直观教学,增进形象认知,强化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从现象到实质,从形象到抽象。当我们从事物的形象上去认识和把握事物时,我们要完成的是各种相关形象的感知、储存、相融、改造及创新。[4]形象的认识、储存、相融、改造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形象创新是形象思维的结果。在专业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直观教学手段,实施融形、色、声、动、情于一体的多感教学措施,将抽象化为形象,在丰富学生的知识形象库、增强学生感性认知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来开发学生大脑的思维潜力,德语论文题目,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5.于无疑处生疑,启发学生心智,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成果。在人的各种思维中,创造性思维是十分重要和可贵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教育教学对人的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于无疑处生疑”,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实践,从寻求对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创造性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 (三)联系实际,以行业成就来鼓舞学生 联系实际、联系行业,是专业课教学的必然要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结合现实行业的发展,有的放矢地鼓励、带领和指导学生对现实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参与现实行业生产科研中看到专业的社会价值,获得职业自信,树立爱业、乐业、敬业的职业意识和求真务实的职业品质。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对相关行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展示与对比略论,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帮助学生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正确性与必然性,以坚定学生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 (四)精选事例,用科学先辈的光辉事迹来激励学生 在专业学科中的知识与技术的产生,无不充满科学家们崇高的社会责任情怀和百折不挠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所教科学,适当在浩如烟海的人类科学发现史中摘取几朵浪花介绍给学生,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从科学先辈们的光辉事迹中得到启迪,受到鼓舞。用科学先辈们的光辉事迹来激励学生要有针对性,要突出具有启迪和激励的内涵部分,不能为故事而故事、为情趣而情趣,更不能为显摆教师自己的“博闻”而耗时耗力,喧宾夺主。比如针对学生中急功近利和缺乏韧性的思想性格缺陷,可选择那些历经多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成功的事例;针对学生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的情况,可以选择那些通过高度合作,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能力才取得成功的事例等。 (五)利用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和求实作风 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的力量,认识到专业的价值,体验到劳动的意义,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因此,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这一专业课程特有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去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和求实风格。 (六)因材施教,用赏挫教育来矫正学生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能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关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特别强调自我意识在人的情商结构中的重要性,认为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既不能正确看待自己,也不能正确看待别人,从而给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事业带来严重负面作用。教学中,专业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在自我意识中存在的偏误,采用不同的措施来帮助学生矫正。对那些心理压抑和自卑的学生,可以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设置适当情境,让他们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和肯定,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从心理的低谷中走出来。按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的说法,“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到学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学坏了的学生的善良特征。要用一个火花燃起另一个火花”。相反,对那些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学生,可根据教学活动,适当设置障碍,对他们教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不足与肤浅,帮助他们矫正不正确的自我意识。 (七)关怀理解,用诚挚的爱去融化学生 笔者曾经做过一次调查:在303名“问题学生”中,有241名(占79.5%)学生不同程度的缺乏父母、亲友或教师的关爱。这些学生表面上大大咧咧,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他们内心充满压抑、孤独、仇恨与抗争,一旦有诱因引发,这种压抑就会变成偏激冲动迸发出来,产生严重的违纪行为甚至犯罪。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交友谈心,一方面去理解、关心、帮助他们,用自己的爱心来暖化他们内心深处的冰冷、孤独和寂寞;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理性略论,帮他们解开心结,化解他们内心深处的逆反、偏执甚至仇恨。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真情和温暖,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快乐健康的精神与情怀。 (八)严格要求,用制度来约束、律正学生 个体道德行为依赖自律和他律,在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个体道德选择和道德规范矛盾日趋突出,他律影响在对学生的德化影响过程越来越重要。[5]在专业课教学中,不论是教学的组织管理,还是对学生的学业管理,教师都可以严格制度管理,用铁的纪律来匡正学生的惰性心态与随意心理,帮助学生形成严格认真的处事态度和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对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高教[2017]16号. [2]党中央国务院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3]邹顺康.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117-123. [4]王南.论形象思维的普遍性[A].钱学森.对于思维的科学[C].上海:上海人们出版社,1986. [5]林滨,等.全球化视野中的伦理批判与道德教育的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3. 作者简介:徐毅(1958-),男,贵州大方人,高级讲师,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农业工程系主任和护理教学部主任,探讨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及专业技术开发。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