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应用探讨[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
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要: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对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2017年5月~2017年4月,在省、市、县各级领导关心之下,我校从实际出发,向有关部门申报了省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应用探讨》。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习水县;红色文化;德育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38-04 课题申报之后,学校及时召开《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应用探讨》的课题开题报告会,加强领导、明确分工,细化方法、积极推进,以提练打造红色文化特色校园,开发应用红色文化校本教材,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升,丰富学校校本课程为目标。总结近三年来的探讨过程和结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探讨的背景 红色文化进校园工程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以筑起灵魂的希望工程为目标,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最终目的,强化校内校外两大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认识,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德语专业论文,培养学生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担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打下扎实的德育基础。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屈辱的历史,外国侵略者屡次踏入这块土地胡作非为,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但中国人民酷爱自己的家园,奋起反抗,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进行8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赢得了胜利。 二、课题探讨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迅速,学校硬件设施配备日趋完善。而我校地处城乡交界处,现有高中学生近3000人。由于以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全面,校园文化内容略显单调、枯燥,且未彰显特色,出现了只注重现代化的设施建设,而看不到陶冶学生心智的人文环境的打造,以至于出现“精神文化沙漠”现象。再加上学校周边的社会文化杂乱纷呈,而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一些不良环境的诱导和作用。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和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所谓德才兼备,品德在先。不断深入地探讨、挖掘、整理习水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德育因素,并积极将它应用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实践中,抓实习水本土红色文化德育因素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对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促进影响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为此,我们根据科学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研讨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挖掘与应用习水本土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对学生优良品德的促进影响的策略。 三、国内探讨近况及本课题的特色 (一)国内探讨近况 随着中国“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德育视角下的中国红色文化探讨取得了一系列的探讨成果:程东旺在《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现机制》中提到:为了有效实现“红色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要“科学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范式”。蔡红梅、龙迎伟认为:“红色文化”可以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在其《论“红色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就提出:“我们应该利用、挖掘和发展这种‘红色文化’,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的理论。延安作为我国重要的红色根据地,张诚也在《用延安精神培育四有新人》中提到:“党用延安精神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现如今……仍然要求我们用延安精神把青年一代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程东旺、黄伟良在《“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寻》中认为:“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再审视,更重要的是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扬‘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为培育人才及建构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和特色 我们课题组通过认真探讨,认为上述探讨中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上述探讨主要围绕“红色文化”理论的提练,缺乏对该理论具体实践操作的关注与应用的探讨。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红色文化”的探讨,虽然我省、我县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对其挖掘与应用的探讨却是少之又少。 四、课题探讨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2.习水红色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习水地区遗存下来的文物、遗迹、文献、传说及其所蕴含的独有的精神文化形态,具有资源丰富性、独特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 3.习水红色文化中的德育因素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习水地区遗存下来的文物、遗迹、文献、传说及其所蕴含的独有的精神文化形态中所包含的环境、知识、思想、品德等,有利于促进习水品德培养的、积极向上的成分。 正是习水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独特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通过本课题组的收集、整合,挖掘红色文化最核心的,也具有现实意义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精神,并拟应用这些精神,通过环境、知识、思想、课程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德育渗透,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预期目的。 (二)探讨内容 1.本课题的探讨内容:(1)习水五中2017级和2017级高一年级部分学生的品德近况、原因略论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探讨。(2)利用习水县境内丰富、独特、真实、直观的红色文化资源,并精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用以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在环境层面创建了对学生优良品德有潜移默化和积极作用的特色育人环境。(3)收集、整理习水县丰富、独特、真实、直观的红色文化资源,并编订成一套校本教材(丛书)――《红色文化润五中》,德语论文范文,丛书分为《红色文化润五中》、《四渡赤水出奇兵》(连环画)两册,通过2017级和2017级高一学生选修这两册校本教材,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在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进而逐步实现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优良品德培养的预期目标。(4)利用课余时间或学生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习水境内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青岗坡战斗遗址、土城红军一条街、女红军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在活动中慢慢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与德育渗透,在思想层面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思想品质。(5)通过编订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积极实施地方校本教程,在课程层面实现了挖掘、开发、创建有习水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目标。 2.探讨重点。如何挖掘、整合、应用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德育因素,有效实施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如何不断创新德育途径,通过多途径实施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以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预期目标。 (三)探讨目标 1.环境层面:通过课题探讨的推进,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逐步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德育渗透,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效果。 2.知识层面:通过《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的实施,加强对习水红色文化知识教育、渗透,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促进优良品德的形成。 3.思想层面:通过课题探讨、推进,实施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实现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思想品质。 4.课程层面:通过课题的探讨、推进,实现红色文化校本教材(《红色文化润五中》)的开发、应用,创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课题探讨的措施和步骤 (一)探讨措施 1.行动探讨法:预诊学生品德近况,拟定总体计划及具体计划,进行具体探讨,对计划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2.观察法:观察学生品德情况并收集、整理资料,根据资料进行具体规划,让小组成员分组观察,分工合作。 3.经验总结法:略论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因素探讨近况,挖掘经典材料,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加理性地进行本课题探讨。 4.案例探讨法:摘取典型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教学及课题探讨中进行横纵向比较。 (二)探讨步骤 1.准备阶段(2017.05―2017.10)。(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及分工安排。(2)做好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制定探讨方案,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省教科院专家作理论指导。 2.探讨实施阶段(2017.10―2017.02)。(1)召开课题探讨开题报告会。(2)请省教科院专家对参与探讨的教师进行辅导。(3)根据探讨方案,启动课题探讨。(4)根据探讨方案,在教学实践和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具体实施探讨内容。(5)及时收集探讨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注意资料的收集、保存。(6)定期召开研究会,总结、交流经验。 3.总结阶段和结题阶段(2017.03―2017.04)。(1)根据资料撰写《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应用探讨》结论性论文。(2)汇集材料,整理略论探讨结果,撰写课题探讨总报告。(3)申请结题,举办探讨成果展览。(4)召开验收鉴定会,申请对课题探讨成果进行评审验收。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向永;课题组副组长:罗雪、汤军、袁欣梁、曾祥胜;课题组成员:缪荣焱、江通、张丹丹、胥升维、张裕、袁富碧、杨博。课题组下分四个小组。①问卷调查小组:负责人汤军、罗雪;②校本教材编写小组:负责人向永、袁欣梁;③校本教材实施小组:负责人袁欣梁、曾祥胜、张裕;④课题论文、报告撰写小组:向永、曾祥胜、袁富碧。 七、课题保障条件 1.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课题申报、立项之前,学校就成立了专门的红色文化课题――《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应用探讨》课题组。 2.有较完善的制度保障。课题组制定严格的探讨计划和检查汇报制度,由学校统一执行、监督。 3.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良好的探讨团队是课题探讨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4.有充裕的经费保障。自课题立项起,学校先后划拨23000.00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课题探讨的各项活动经费、支出。同时积极拓展渠道,寻求相关单位的合作、支持。 5.本课题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和实践的可行性。 6.本课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邀请有关专家咨询,课题设计目标明确,理论依据充分,可操作性强,切合学校实际。 八、课题探讨成果 (一)阶段性探讨成果 1.2017.05―2017.10:①《习水五中学生品德近况问卷调查表》;②《习水五中学生品德近况特征、成因及对策探寻》(论文)。 2.2017.11―2017.06:《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四渡赤水出奇兵》(连环画)。 3.2017.07―2017.12:《小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以〈红色文化润五中〉教学实践中的感受为例》(论文)。 4.2017.07―2017.12:《红色文化育英才――习水五中“红色文化”课题实施后学生品德近况及原因略论》(论文)。 5.2017.01―2017.03:《习水“红色文化”个性探讨》(论文)。 (二)最终探讨成果 1.2017.01―2017.02:《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应用探讨》(论文)。 2.2017.02―2017.04:《〈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应用探讨〉课题总报告》。 3.最终成果转化:用以指导新课改教学实践,提高了学校德育实效,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提升了校园文化特色,创建了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主题校园;同时,通过《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创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创新了学校德育手段,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三)总结性成果 1.在环境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探讨、挖掘、整理与应用,逐步打造我校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较好实现了对学生的红色文化德育渗透,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效果。 2.在知识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探讨、挖掘,整理、编辑了一套校本教材――《红色文化润五中》丛书。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知识教育、渗透,丰富了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更促进了优良品德的形成。 3.在思想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探讨、挖掘、整理、应用,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实现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优良的思想品质,学生的品德缺陷得到一定修复,有利于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4.在课程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探讨、挖掘、整理、编辑,使我校的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得以开发、应用,创建了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九、课题探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考 1.课题探讨中存在的问题:自课题探讨开展以来,得到省教科院、县教科局等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非常关心、大力支持,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负责,做了大量的工作,出色完成了各项探讨任务。但是,本课题在推进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在今后的课题再实践、再探讨,以及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1)我校的课题探讨才刚起步,经验和水平有限,课题探讨还没有也无法在三个年级全面深入地展开。(2)参与课题探讨的教师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教育教学观念也没有彻底改变,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束缚。(3)由于高中教育仍有应试教育的痕迹,而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了本课题的推进。(4)由于作用学生品德的因素具有多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对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积极作用力。 2.今后的思考:我们这个课题的探讨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也没有很突出的成果,但是,培养了我们的探讨能力和课题意识。在接下来的新一轮课题再实践、再探讨中,我们课题组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切实转变观念,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学校的更多支持,尽力排除其他作用学生品德提升的不利因素,全力争取新一轮课题探讨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海波.论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网络出版,2017. [2]刘建平,刘向阳.论红色文化创新的路径选择[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0(5). 基金项目:省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2017A025)。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