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实务》课程中德育渗透融合途径探讨[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3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德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专业学习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基于《人民调解实务》 所具有与德育教学结合的天然优势,充分利用"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掌握知识、技能,更是为德育提供实践环境,达到"知行合一"。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关键词: 《人民调解实务》课程 德育渗透 途径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提升德育渗透力,增强德育的有效性,是每位学科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是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人民调解实务》课程及其德育渗透优势
  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以国家法学、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劝说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频发、多发,呈现多元化和新型化,给社会稳定增添了新的不安定因素。人民调解作为"第一道防线",起着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的重要影响。
  (一)《人民调解实务》课程介绍
  《人民调解实务》是一门阐述人民调解基本理论和传授人民调解具体操作技能的课程。人民调解实务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理论教学以"实用"、"够用"为准则,重点内容为人民调解的工作措施与技巧。实训教学采取校内实训教学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运用性、实践性、职业性。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对基本制度的阐释和模拟调解相结合,利用人民调解实际观摩、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民间纠纷能力。
  (二)《人民调解实务》课程与德育教学结合的优势
  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课程内容,加强德育的渗透和熏陶,使学生受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教育,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人民调解实务》课程具有与德育教学结合的天然优势,首先,课程素质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遵守职业纪律的人民调解员。其次,人民调解突出了法学规范与道德规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调解过程和调解协议情、理、法相融合的特征。德育包罗了法学教育、社会公德,传统美德,情感教育等,而人民调解就是"以法为主,德情辅助"来开展调解,对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教育疏导,消除矛盾隔阂。
  1、《人民调解实务》课程中"法"的德育实现。依法调解是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准则之一,要求人民调解活动的始终都要在法学的框架下进行。调解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学为准绳,针对各类纠纷进行法学释明,掌握跟应用法学进行调解的过程助于学生遵纪守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人民调解实务》课程中"理"的德育实现。我国源远流长的道德传统绵延至当今社会,深刻作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以"孝"为例,"孝",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从古至今一直就有"办善孝为先"的说法。在人民调解的案例中,关于赡养等纠纷,就需要从传统的文化中寻求伦理支持。学生通过对赡养类纠纷案件的调解,一方面掌握该类型纠纷调解的措施、技巧,另一方面形成是非观,对虐待老人、对老人不尽赡养义务的行为进行批评,树立青少年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尊敬师长、关心社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3、《人民调解实务》中"情"的德育实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人民调解中婚姻类、邻里纠纷的调解,以及双方当事人存在一定情感基础的纠纷都需要调解员在调解中注重"以情动人"。例如在邻里纠纷的调解中,要宣传"行要好伴,住要好邻。"、"选亲不如近邻"。"以情动人"进行矛盾纠纷调处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培养学生具备同理心,互谅互让,关爱他人。
  二、结合《人民调解实务》课程进行德育渗透的意义
  (一)《人民调解实务》课程为德育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人民调解实务》课程以课程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课程文化为载体,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不断的应用法、理、情三个角度对纠纷进行调解,关于纠纷的案例进行解析,对案情进行评判,引入正统主流的价值观,让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感受本专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体会专业知识中蕴含的道德价值,从而受到德育熏陶,达到德育与专业教育互相促进,最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人民调解实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学生道德行为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
  《人民调解实务》课程理论教学强调"理论够用",理论教学与实训课时比例达到3:7,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与影响,在实训实习环节中加强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实训中,模拟真实的调解活动,面对某些民间纠纷中的不正之风或丑恶现象时,引导学生对纠纷的略论和批判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一些优良的品格,如公平、公正、理性、睦邻友好、人文关怀等等。
  (三)《人民调解实务》课程弥补了当前德育实践中的诸多不足,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实践性
  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德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而人民调解实训实习给与了一个道德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强调责任感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在通过在实训模拟及实习岗位中的参与,在实践中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体验,产生遵守道德规范,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进而促进德育作用转化为学生德性。
  单纯在课堂向学生直接灌输既定德育内容,脱离生活,这种教育方式只是"知",但是通过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训和实习来培养公民德性,则是提供实践环境,达到"知行合一"。
  三、德育在《人民调解实务》课程中的有效渗透途径
  (一)在课程目标中体现有层次性又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课程目标
  《人民调解实务》课程授课时应突出渗透点,找到专业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强调《人民调解实务》课程德育教育使学生终生受益准则。在课程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夯实知识目标,抓牢技能目标,贯彻情感目标,最终完成课程专业教育与德育相融合。   (二)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措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组织学生案例略论、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学生辩论、模拟调解等方式,在教学中树立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参与广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训中,全班同学分组进行模拟,做到每个人都有角色,都参与,在合作中让学生的学习既自动又互动,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三)选择案例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加强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明确学习《人民调解实务》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本课程学习一方面是为今后从事基层法务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广泛运用于生活中,关于以后亲友之间的矛盾隔阂都能够进行调解,让学生知晓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有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在实训设计中鼓励学生用身边的真实案例或上网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模拟调解,不仅可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做到每个案例调解都让每个学生从中受益,让尽可能多的同学在交流中体验,在交流中反思,在交流中成长。
  (四)过程上重视学生的道德感悟和体验,做到德行合一
  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在校内实训中,通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调解,德语论文范文,体会调解措施技能的应用,养成能力;二是学生在最后一学期的实习中以及寒暑假到司法所、社区等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实习进入真实的工作情境,通过融入真实的工作情境,更好地体验综合调解能力。强调在调解中,达成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案例积极思考,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他们在体验中感悟,引起情感的升华和心灵的共鸣,并通过道德践行,将其内化为真正的、自觉的行动。
  (五)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把德育目标纳入考核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民调解实务》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评价标准就是加强基础训练和能力培养,重视品德养成,对学习过程的考核还包括参与教学主动性,团队合作的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职业品质、职业道德以及课程所渗透的品德,综合进行考核。
  结语:德育在《人民调解实务》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就必须强化在学校理论教学中渗透、在课程实训中渗透,在专业实习中渗透。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寻求"德育"与"专业教学"的整合,实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真正为基层培养运用型法学人才,为社会培养具有优秀品格和职业精神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蒋小花,顾灵妹,高职法学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实现[J].职业教育探讨,2017,(9)
  [2]李双,朱华,论综合实训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
  作者简介:才华,德语论文题目,(1985年-)女,蒙古族,新疆博湖人,法律,单位: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才虹,1987.女,蒙古族,单位,新疆巴州师范学校。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