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重复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信息加工和信息理论,尤其是记忆心理学和控制论教育学。Groeben 认为,不仅要使用促进记忆的语义重复,而且要将句法和语义信息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通过相应的句法信息来充分利用短期记忆的信息容量,同时保证重复的语义信息能够进入到长时记忆中。 [1]199Groeben 的可理解性概念以接受者的理解为前提,并尝试顾及不同的篇章特征。某个篇章是否被理解不仅取决于篇章本身的难易程度,而且也取决于接受者的因素。这种兼顾两方面特征的探讨措施相比于之前的做法是比较全面和合理的。然而,虽然 Groeben 的四个维度特征分别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篇章特征的选择却是任意的。另外,Groeben 关注的只是教学篇章,他眼里的接受者多是学生,篇章理解的成功相当于学习的成功。那么,他的探讨成果就不能轻易地加以普及。这也就是说,Groeben 依然没有注意到篇章类别的特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理解上的问题。 具体的篇章会根据不同的类别而拥有特定的接受者群体,不同的接受者群体在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上会表现出较大异同。 四、结 语 在本文中,我们对德国可理解性探讨的大致发展脉络进行了一番概述,并对各自的探讨方式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评析。总的来看,可理解性探讨的出发点和所关注的问题是有关人类交际活动的根本问题,简单地说,理解是沟通的前提和基础,正是理解这一环节出现的问题与障碍引发了探讨者的探讨兴趣。他们从一开始关注篇章本身的语言特点,转而认识到篇章特点只是篇章接受者对它评价的结果,再到同时注意篇章特征和接受者特征的相互影响。可以看到,可理解性探讨的理念和措施越来越趋于合理,但是却还没有接近事物的本质。 这是因为,第一,探讨者对自己的探讨对象“篇章”从来没有过清晰地界定,也从未对篇章的来龙去脉进行过认真地反思。在他们眼中,篇章只是词汇和句子的简单堆积。这样,即便是一个前后语义毫无关联的“假篇章”,也能够被纳入到探讨范围内。第二,即便是谈到了关于理解来讲相对重要的篇章结构条理方面的要求。但是关于什么是结构清晰的篇章只是具有一种直觉上的判断。而在后来的有关受试者的各项反映测试的实验探讨中,篇章结构的因素又被忽略,测试的内容仅与篇章表层的组词造句,以及由此决定的篇章基本内容的表达有关联。第三,可理解性探讨的对象是篇章,但是篇章语言学的理论建树丝毫未被提及,尽管有很多地方实际已触及篇章语言学的探讨领域,不仅可以参考其相关论述,而且可以将其纳为探讨的理论依据。第四、可理解性探讨采用的篇章材料不同,参与的受试者背景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推导出一个所有篇章都适用的可理解性概念和理想的篇章应当具有的种种特征。这样的理想追求和一刀切的做法明显地忽略了篇章的类别特征,关于某类篇章来讲适合的改进建议并不一定能够适用于其它类型的篇章,关于某类接受者群体来说具有促进理解影响的手段措施又或许会成为其他接受者群体理解时的障碍因素。最后,篇章存在的意义在于它具有特定的功能,而篇章理解是功能实现的重要一环。那么,功能因素也应当是可理解性探讨不能忽略的因素,是考察篇章可理解性时应当考虑的重要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