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 每晚七点的《新闻联播》因为其僵化和教条 ,成为了网上山寨电视节目恶搞的热门目标。[2]183Für die Kuso - Parodisten, -Kuso bezeichnet verschiedene ausJapan übernommene parodistische Hervorbringen des Internets, die sichheute in China gr觟覻ter Beliebtheit erfreuen - ist vor allem einebesonders verkn觟cherte und dogmatische Sendung des ZentralenChinesischen Fernsehens zur bevorzugten Zielscheibe ihres Spottsgeworden: die t觌gliche Nachrichtenschau um 19Uhr.[3]277这段文字的上下文背景是:作者在“山寨”这一章剖析当今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山寨现象。 在余华看来,原先一些为人们所不齿的行为如:造谣、炮制虚假新闻、盗版等,这些现象一旦换成山寨这个词就仿佛获得了一种合法性。 再加上当今网络的威力愈发强大,这种山寨现象在中国迅速流行起来,甚至连严肃的《新闻联播》也有山寨版。 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很明显,作者这里没有逐字逐句地翻译,尤其是对山寨这个词的处理,显示了译者的颇为特殊的考虑。 首先参考标题的翻译,作者是立足于“山寨”的本意:即与“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2]179的对应的德语“Gebirgsdorf”。 在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有依山修建城堡的作为防御据点的传统,因此这个词从本意上来看,译为 Gebirgsdorf(山/村庄)是比较准确的。 然而山寨的新义项,如其中包含的“模仿、造假、不规范、开玩笑、恶作剧”的意味,德语词Gebirgsdorf 则无法体现出来。 这里可以先以其他例子,略论译者如何处理不同含义的“山寨”。 比如作者在这一章中还描述了一场山寨毛泽东比赛的故事和山寨手机“请”美国总统奥巴马代言广告的趣事。同是“山寨”译者给出的译文却有变化。 当美国人看见他们的总统竟然是中国山寨手机的广告代言人, 可能会瞠目结舌。 我们中国人却不以为然,将奥巴马山寨一下有何不可?[2]180Wir Chinesen dagegen finden überhaupt nichts dabei, Pr觌sidentObama in unseren Gebirgsd觟rfern einzubürgern.[3]2722017 年,毛泽东的故乡湖南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全国海选山寨毛泽东,…招徕更多的游客来到湖南观光旅游。[2]180In der Hoffnung, dass Gebirgsdorf -Maos die Touristen in Scharennach Hunan locken würden, wurde im Jahre 2017 in Mao ZedongsHeimatprovinz Hunan ein Nationaler Ausscheid für Mao -Doublesdurchgeführt.[3]273“将奥巴马山寨一下”的“山寨”一词在原文之中毫无疑问有名词作动词的意味,意思就是“我们开奥巴马玩笑又怎样?我们恶搞奥巴马有何不可?”因此“山寨”这个词实际上是对山寨手机厂商搅乱市场,不按规矩出牌这种现象的揭露。 译者理解这个用意,德语论文范文,因此他也使用了带zu 不定式,来对应中文中名词做动词的意味。 同时字面翻译德译译文的话就是“我们中国人觉得把奥巴马融入我们山寨也没什么。 ”这里“Gebirgsdorf”虽然是直接对应山寨,但是通过动词 einbürgern(使融入,归入)体现出山寨手机厂商的不严肃,戏谑的效果。同样“山寨毛泽东”的处理也是根据原意来确定的。山寨毛泽东这里是指和毛泽东相貌上很相似的人。 因此,相较于开玩笑、恶搞的意思,它更具有“模仿”的意味。 译者给出的并非是简单的 “Gebirgsdorf –Mao”, 最后的 “Mao-Doubles”取自英语中“一个人与另一个非常相像”的意项。 比较了同样是对“山寨”的翻译之后,再回到本节一开始举出的例子。Kuso 这个词,有人考证最初源于日本,本义是粪的意思。 作动词时有“往死里整”的义项。后来这个词传入台湾地区,变得流行起来,之后又传入大陆。借助于 Photoshop 等技术 Kuso 现象逐渐成为一种经典的以搞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次文化。[5] Parodisten 则源于Parodie,即“戏仿者”。 Parodie(戏仿)可以说是欧洲文学历史中一种经典的文学传统,比如在《堂吉诃德》中描写骑士迂腐的行为以讽刺当时泛滥的骑士文学。 因此这样一个 Kuso-Parodisten 关于德国读者来说是一个颇为新颖的词,但它也并非是完全陌生的。 如上所述它包含了中国、日本等地的流行的恶搞的网络文化,也包括了欧洲读者熟悉的戏仿传统,因此它可称得上是两种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从解释学的角度来看也就是两种视域的融合。在这个例子之中译者作为读者将这种山寨官方新闻的现象理解为恶搞行为,但他没有忽视这种恶搞行为表象之后的逐渐流行网络恶搞亚文化, 并将这种理解运用到翻译之中,也没有生硬地使德国(欧洲)文化侵占中国文化元素(译者完全可以有其他翻译选择。 )而是通过 Kuso-Parodisten 这样一个合成词来使德国读者尽可能准确的了解这个事例之中山寨行为的本质,同时也不至于使读者太过陌生以至于不明所以。这样在共性中体现异同的考虑之下译者给出了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结果。 译者作为汉学家了解中国文化,关注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变化,因而具有更贴近于实际情况的“前理解”。新兴词被译者理解而顺应内容情节运用在译文中,可谓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举,也充分反映了翻译的历史性。 3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