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的私立淡江大学开设的德语系尝试通过课程模块化来改善学生学习,分为语言、人文、跨学科、实务四个模块:语言模块关注语言技能的锻炼;人文主要课程有德国文化史、德国文学史、德语区国家概!、西洋古典神话暨圣经文学选读、德国艺术史、戏剧导读、中德文化比较、德语青少年文学、德国电影暨文学欣赏;跨学科模块主要是其他学系的课程;实务主要指翻译(口、笔译)、德语贸易实务、秘书实务、德文商业书信、新闻媒体德文。学校鼓励学生进行双主修、辅修,学习其他专业,主要是经济商业类、文学类、历史类、新闻类专业。 三、课程设置之建议 1.课程特色化 每个高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发展定位,结合自己师资和学生以及现有资源的情况,德语论文题目,开设具备一定识别度的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专业课程。上个世纪80年代同济大学德语系以科技德语和专门用语作为教学和科研的方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最近几年这一方向有所弱化;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度以德汉口笔译作为专业方向,随着翻译方向师资的退休该方向也发展乏力。山西大学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以德英双语作为特色教学,也别具风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旅游德语和跨文化德语作为自己教学的方向也为中国旅游和其他外事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上海理工大学最近把科技德语和经济德语定位为专业教学的方向,就是其学术带头人陈琦及其团队关于专业发展的一种探究;华中科技大学围绕中德思想和文化关系做文章,在谭渊的带领下,取得了科研和教学的双丰收。 除了在德语系课程的耕耘,更要关注的是结合本校或者国外相关专业鼓励德语系学生开展双修和辅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探讨中心成为北大其他专业双修经济学学位的主要阵地;南开大学德语系双修管理学、法律、新闻传播、国际关系专业的毕业生个人发展最为顺利;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德语系提供的同德国高校经济学、管理学双学位学习培养了大批懂经济、知德国的优秀人才。 2.课程模块化 在德语系课程设置上可以借鉴淡江大学的模块化,在不同的方向上确立不同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尝试在德国专业内部设立文学、经贸和外交三个方向,在招生时就以不同的方向录取。所有德语系学生都要学习所有核心专业课程,并学习本方向的选修课程。这种模块化的教学关于师资要求比较高,教师少的高校很难有此类分工。 3.课程学术化与技能化 台湾地区的德语系大都是技能型教学,以翻译和社会历史文化作为专业发展方向。美国的顶尖大学是学术导向的,用本国语言(英语)来探讨德意志思想和文学,翻译类和技能类课程较少;而美国的本科学院则以德国的历史和文化作为专业教学,授课语言大都是英语,并鼓励学生双修和辅修。 因此,鉴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内的普通高校德语系应该重视技能化的课程,强化德汉翻译和商贸类课程的教学和探讨。在教学计划上,德语论文题目,要为学生双修、选修其他专业,巩固英文水平提供充分的空间。 国内985高校德语系毕业生一半左右继续深造,或者攻读探讨生,或者出国留学;这都对专业课程的学术化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北京大学坚持德语文学的教学和探讨就是坚守学术化方向的一种方式;同济大学德研所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相关课程也是进行学术化的探究。在专业学术化的探究中,以上外中德文学关系方向的发展最为突出,卫茂平教授领导的教师和探讨生团队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中德文学关系作为教学和探讨的方向,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社科和其他省部级项目资助,目前上外已经成为中德文学关系探讨的中心。 南开大学德语系尝试在德国国情探讨方向开展教学,先后开设了德语国家概况、德国社会历史与文化、文化学概论、德国探讨(高级课程)、创新探讨与训练、欧盟简史等德国探讨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借鉴德国高校研究班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式教学,以汉语和德语论文作为主要教学材料,改变教师主讲的局面。在德国探讨方向上,关注中德关系史探讨和德国教育制度的探讨,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果。德语系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天津市人才项目2项、校级项目4项。德语系学生也从教师的学术型教学中获得了略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