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与就业 我国高校的大部分德语系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尝试压缩语言和文学类课程,增加“实用类”课程。关于这一观点和实践,支持和反对的人都很多。1992年主导德语系教学调研的北外内部也关于这一方案有着争论;这一争论一直延续到今天,上外的卫茂平教授在2017年撰文呼吁加强德语文学和语言的教学。 这些争论大都是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争论的主要问题在于:高年级德语系学生是应该强化文学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还是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主张加强文学类课程的学者否定“文学无用”的说法,他们认为文学是各个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文学教学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文学教学中也可以锻炼德语系学生的略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学课程也可以为以后的职业提供支持,包括翻译能力的锻炼、语言能力的改善。 持相反观点的教师则以各类德语系毕业生就职去向的调查来为自己的选择提供依据,目前作为调查对象的高校主要是宁波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部分985高校。宁波大学2017界德语系毕业生5人考研(其中2人为德语系),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主要在外贸、翻译、旅游行业就职;中国矿业大学德语2017届至2017届毕业生中,考研出国人数占四分之一,从事与德语相关职业的毕业生为四分之一;一半毕业生从事与德语无关之工作;上海理工2017、2017两界59名毕业生中有13人考研出国,仅有10人进入德资公司,更多的是进入旅游、翻译、培训机构。 而国内其他985高校德语系就业就相对较好,浙江大学平均每年一半德语毕业生出国或者读研,就业的毕业生大都与德语系无关;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德语系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浙江大学类似,就业和继续深造学生比例各据半壁江山,就业毕业生工作同德语系相关者3-5人,占全部毕业生的四分之一。 985高校德语系因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居多,所以就业问题不是特别突出;而普通高校德语系就业则是困境重重。 江苏理工学院的熊燕老师略论了英美和台湾地区的德语系高级阶段的教学,指出不同类型、不同历史传承的高校在德语系课程设置方面有着不同的考量和操作,但是囿于文章篇幅没有列出各校的课程名称并进行详尽的略论。 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德语系名称为日耳曼语言和文学系(Department of Germanic Languages andLiteratures),课程也以德语国家文学为主,文化和历史类课程德语课程也有但是比较少,2017年冬季学期主要课程有:浮士德探讨、革命戏剧、尼采探讨、黑格尔哲学、本雅明和巴黎19世纪的现代化、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德国电影名家探讨、卡巴莱戏剧探讨(Cabaret)、教养小说探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美国的伍斯特学院(The College of Wooster)是一所本科学院,其德语教学以文化和历史课程作为重点。2017年冬季学期主要课程为:德语文学的翻译、德国社会与文化探讨、文化学概论、德语文学和文化的主要时代、德语文学和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德语文学和文化的主题探讨、德国文化探讨(今年主题为德国是怎样变绿的)、运用语言学。伍斯特学院鼓励主修德语系(Major)的学生同时双修另外一个主修专业(Major),主要是历史、国际关系、中国探讨、人类学、交际学、数学、艺术史。这样毕业生就有两个主修(Double Majors)。另外学校也鼓励学生辅修(Minor)国际商业经济专业。 台湾地区开设德语系学校较少。辅仁大学的德语系双主修和主辅修制度类似美国的高校,但是在授课课程上理念和实践有所脱节。根据学校网页介绍:“三年级系内课程着重加深学生在欧洲文化区框架内有关德语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社会的认知,并提供与中国大陆及台湾语言、文学、社会及文化进行反思之机会”,“四年级系内课程除延三年级之教学目标外,并开设商业实务等培养就业市场所需之知识与技能之课程”。这种美好的教学理想在德语系教学实践中很难实施,从辅仁大学德语系为2017年入校新生提供的必修学分表中看到,大三德语系必修课程为四门:德汉翻译、德语会话、德语文学导读、德国文化;大四专业必修课程为两门:德汉翻译、德语会话。三年级选修课程为:现代德语短篇小说选读、德语散文选读、德语新闻选读、德国戏剧演出、德国与欧洲联盟、德国社会经济历史、德文国贸实务;四年级选修课程为:西方文化史、戏剧演出、德语语言学导论、德国与欧洲联盟、中华文化多语谈(德语)、跨文化沟通训练、进阶德语翻译、德国社会经济历史。辅仁大学的德语系教学关注德国文学、历史和文化;部分的涉及了德国社会经济历史和欧盟学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