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和深化,这就对国人能否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外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德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是欧盟成员国当中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经贸合作伙伴,中德两国之间深层次的交往越发趋于活跃,德语也成为继英语之后最有必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门外语。 德语作为一种语言,其本质是交流的工具,其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德语教学领域,传统的纯外语语言能力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作为高校德语教师,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对高校的德语教学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 1、当前高校德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 高校德语教学往往人为割裂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导致日常的德语课堂教学重语言的形式,轻语言的内容与意义,使语言学习严重脱离了实际应用语言的交际背景。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它凝聚了每个民族自己特殊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教育这种传播方式将文化在人与人之间传递下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使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交流思想,协调行动。要学习一种语言,特别是学习一门外语,就必须要了解这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以及形成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高校德语教学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就一定不能忽视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1.3 在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中,教师侧重于语音、语法、词法和句法等知识的讲授,强调提高学生对外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这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集中投入到对词汇、语法和课文的讲解上,学生只重视语法、词汇的记忆,很少有机会实际操练,即使有操练,德语论文网站,也是以词汇、语法的练习为主,而不是结合现实的交际背景场合练习语言的正确应用,结果导致学生能说各种句型的变体,却不善于结合各种情景进行交际,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很差。 2、对高校德语课堂教学的建议 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抛弃教师中心观,提倡学生主体观,要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要基于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心理认识活动,将书本知识的传授转向学生的自我认知,让学生在认知中强化学习的主体意识,发展语言技能和学习能力,并挖掘学习的潜能。“教学相长,以学为主”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以积极的学习活动来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对德语的兴趣,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2 在高校德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就国家范围来说包括整个社会概念,包括德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学、教育、文学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就民族而言包括民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伦理观念等方面。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当然也包含了各民族的不同特性。 外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是文化教育,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具备相关文化知识就不能掌握好一门外语,德语论文,外语教学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因此,在德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对文化异同认识的敏感性,是高校德语教学的一项紧迫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