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克格勃军官,俄罗斯总统普京曾于1985年8月至1990年1月在民主德国工作过近4年半。当年与普京一起共事、交情甚笃的克格勃退役军官阿尔塔莫诺夫如数家珍地讲述了普京在民主德国的这段非凡的经历。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好友牵线应招到职 冷战时期,民主德国是世界两大阵营对抗的前哨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其特工部门激烈较量的舞台。正因为如此,苏联克格勃将大量特工派往民主德国。柏林专设有克格勃本部。除本部之外,国内其他一些地区还设有克格勃代表处。每个代表处实际上就是一个间谍小组,德语毕业论文,编制一般为3至7人不等。民主德国国家安全部简称“斯塔希”。克格勃人员随身携带有“斯塔希”证件。 德累斯顿克格勃代表处设在该市安基里卡大街4号的一幢别墅里。该代表处是人数较多的一个,连同处长拉扎列维奇上校在内一共有6个人。他们工资待遇不高,每月只有1800民主德国马克。此外,还有少量卢布补助。作为奖金,后来每人每月还另发100美元现金。 按规定,克格勃派驻国外所有特工的工作都是有期限的。因此,定期进行人员轮换是常有的事。时值1985年夏,来自列宁格勒的鲍里斯在这里的工作期限马上就要届满了。 鲍里斯刚到柏林克格勃本部出了趟差。他在那里获悉,上级正在为他们代表处物色人选。 获悉后,鲍里斯自然想起了他早在列宁格勒反间谍机关就结识的同乡好友普京。因此一回到德累斯顿,他就竭力向处长拉扎列维奇推荐普京,并当面详细介绍了普京的有关情况。鲍里斯特别指出,普京是列宁格勒大学法学系高材生,博学多才。走出大学校门后,他即被分配到克格勃第401学校。不久,普京又被保送到了红旗学院。在这两所专为克格勃培养情报干部的学校里,他先后经受了最严格的训练,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不仅掌握徒手格斗、空手对付手持刀枪的敌人等全套自卫技能,而且还身怀绝技,会熟练地驾驶各种汽车,得心应手地使用任何枪械。鲍里斯断言,在红旗学院的应届毕业学员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普京。为此他建议拉扎列维奇“多方活动”,无论如何也要把普京争取到手。 拉扎列维奇是早于1982年秋就来到德累斯顿履行新职的。听了鲍里斯的介绍之后,他也不由地动心了,未及见面就已深深地喜欢上了普京。作为资深间谍,他深知,情报工作最需要的正是像普京这样文武双全、出类拔萃的青年军官。拉扎列维奇遂向上级点名要普京,并很快如愿以偿。 1985年8月的一天,德累斯顿克格勃代表处来了一位招人喜欢、风度翩翩、像运动员一样的淡黄发小伙儿。这就是年仅32岁、多年之后成为俄罗斯总统的普京。 鲍里斯和普京的交接工作只用了几天时间。接下来,普京一边抓紧时间熟悉工作;一边“恶补”德语。为此,普京还虚心拜一位同事为师,虽然他的德语早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样短短一两个星期之后,他就全身心地融入了代表处这个小集体,也完全进入了工作状态。 普京为人谦和、干练沉稳,初来乍到就在代表处享有良好的口碑,受到同事们的普遍赞扬。从此,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沃洛佳”。 多种渠道广搜情报 莫斯科当时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当作主要对手,自然就对其各国的任何情报都感兴趣。因此,他们的主要任务实际上也就是做一些日常性情报工作,具体说就是做两件事:一是广辟情报来源、获取情报;二是处理情报、略论情报。做第一件事,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招募间谍;做第二件事,主要是对所获信息进行略论总汇,拟写略论材料,最后呈报中央。总之,一天到晚他们主要是和信息打交道。这完全是一种程序化的、相当枯燥的差事。他们就像是太空站上的航天员,过的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生活。 其他工作也不少,如他们还须定期在其他国家寻找与他们的间谍秘密接头的合适地点;在德累斯顿注册处协助联络下,印制假护照等等。此外,他们还多方设法搞科技情报。如,那时联邦德国不时有各种学位论文寄给民主德国的一些科学家。他们在海关伺机将这些论文扣下,然后将其寄给“斯塔希”和克格勃。凡是有关计算机和激光的论文,他们都分别加以复印,而后发往莫斯科。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作为代表处的一员,普京当然也大都积极参与其中。 根据不同情况,代表处内工作还有明确分工,每人承担的任务也都有所侧重。普京头脑机敏、通晓德语、精明强干。他有迷人的外表和非凡的魅力,擅长交际,善于同各种人打交道。在4年多的时间里,普京凭借自己这些独特优势而独挡一面,异常出色地执行一项又一项任务。 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驻有美国“绿色贝雷帽”部队――美国特种部队,维尔特弗莱肯和明斯特两地还设有美国重要军事基地。虽然民主德国“斯塔希”对这些目标很感兴趣,但其特工却无法接近。于是,“斯塔希”便请克格勃帮忙。莫斯科也早已盯上了这些目标。所以,千方百计地搜集其有关情报也成为他们代表处的重要任务之一。当时处领导责成普京主要担当此项任务。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累斯顿已是民主德国一座拥有5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该市及其周围地区与联邦德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很多居民的亲属都在联邦德国定居。这些人常常来德累斯顿地区探亲,“斯塔希”总是将其探亲申请交由他们代表处审批。这样,每年普京审批的这种探亲申请都数以千计。审批时,他须在大量的探亲申请中注意是否有居住在上述军事目标附近的人。一旦发现,便如获至宝,进而就设法从这些人中套取上述军事目标的有关情报。 普京的另一项任务是在德累斯顿科技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中为克格勃物色潜在间谍。首先他须摸清,哪些留学生的亲属在其国内属于政界上层人物,而后便将这些留学生作为搜寻目标,进而设法将其中的一些人发展为间谍。这样,他们学成回国后即可成为非常有价值的情报人员。克格勃在德累斯顿招募的4名间谍中有2名负责与这些回国的情报人员进行联络,并协调其工作。这2名间谍名义上算是民主德国刑侦局某部门的警官,而实际上他们则完全是在为克格勃服务。这两人定期在距德累斯顿不远处的一个农村地点与普京接头。 因工作出色,普京先后被提拔为处长助理和处长高级助理,并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其军衔也随之由少校晋升为中校。 形势骤变撤离回国 1989年11月,柏林墙轰然倒塌。自此时局突变,在德全体克格勃人员也陡然陷入困境。这年12月5日,德累斯顿数以千计的愤怒群众一大早就走上街头进行示威。他们先冲击了民主德国“斯塔希”机关,紧接着又潮水般地涌向德累斯顿克格勃代表处,很快将其大院团团围住。未几,数百人即已冲进大院,并试图闯入办公大楼。情况十分危急。楼内有大量机密文件,但代表处人员却无力有效地予以保护,因为这里平时只有几个警卫值勤。这天,普京正好在楼内值班。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疾步向已冲进大院的示威者走去。他自称是德语翻译,遂以流利的德语,客气地问示威者想要干什么。普京耐心地解释说,这里是苏联军事机关,力劝他们尽快离去。但这些人个个横眉竖眼,充满敌意,显然不肯就此罢休。普京面无惧色、镇定自若。他飞快地从一个正在值勤的警卫手中要过一枝冲锋枪,厉声警告:谁要是不听劝阻,胆敢冲击大楼,他就要开枪。示威者一下子被“震”住了。于是,他们便很不情愿地陆续退出了大院,但大院围墙四周的示威者仍然迟迟不肯离去。情急之中,普京给驻当地苏军打电话求援,但他得到的却是冷冰冰的回答:“没有莫斯科的命令,我们什么也不能做,而莫斯科却始终沉默无言。”这之后又僵持了好几个钟头。苏联军人姗姗来迟,最后总算赶到了现场。示威者见势头不妙,这才悻然离去。 从此,德语毕业论文,局势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代表处人员无法继续坚持工作,遂奉命做撤离准备。出于安全考虑,他们及时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和来往,其谍报网也随之停止了一切活动。 普京敏锐地觉察到,柏林墙倒塌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势所难免,这是一种不祥之兆。他断言,苏联迅速丧失在欧洲的阵地固然令人扼腕,但这也是一种必然。这表明大势已去,无可挽回。多年后,上面说的“而莫斯科却始终沉默无言”这句话还深深地烙在普京的心间。他说,正是莫斯科当时的这种冷漠使他心寒,使他彻底绝望。普京这样沉重地回忆说:“当时,我就有一种预感:苏联将不复存在。很清楚,国家现罹患重疾。这是一种绝症,是一种不治之症。这病就叫瘫痪,国家政权行将瘫痪。” 不幸的是,这话竟被普京言中了。此后苏联解体的严酷事实恰恰印证了他的上述预言。这也充分表明,普京早在其从政之前就已具有一个政治家非凡的洞察力。 国家前途未卜,命运岌岌可危。作为坚定的爱国者,此刻普京最为牵挂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1990年新年刚过,代表处全体人员即开始撤离。是年1月,普京偕妻带女(5岁的大女儿玛莎和在民主德国出生的4岁的小女儿卡佳)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列宁格勒。普京在民主德国4年多的克格勃生涯就这样结束了。此后,他多次表示,他非常珍惜自己的这段经历,也深为自己这段历史而自豪。普京曾这样深情地回忆道:“最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同别人进行交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拥有了一颗爱国心,我由衷地热爱我的国家。” 显然,普京的这段经历,对其出任总统后如何治理俄罗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编译自俄罗斯《消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