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启示[德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德语论文 责任编辑:茜茜公主更新时间:2017-05-26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德国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外语论文网 www.waiyulw.com
  
  德国大部分小学实行的是上午半天制(也有少量的全日制学校,在教育改革的呼声中有全部改为全日制的趋势),下午除了少量由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外,例如郊游、参见博物馆等,学生可以回家或者进入专门的托管班。托管班是独立的机构,各年级学生都有,由专门的教师指导学生做作业,安排各种活动,包括音乐、舞蹈、郊游、游泳、参观等。因而,德国小学生学习音乐和舞蹈有三种途径:一是学校的音乐课、文艺演出等活动;二是课外音乐、舞蹈学校或私人教师的训练;三是托管班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其中第一种和第三种途径结合,与我国的学校教育相类似,只是在学习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区别。第二种途径则与我国的社会音乐教育无异。
  德国小学通常每个班级每周一节音乐课学校设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和专职音乐教师。由于德国学校教育施行严格的国家教师资格制度,所以学校音乐教师全部是音乐学院或综合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除通过学校的音乐专业考试获得毕业文凭之外,还必须通过专门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方可获得任教资格。
  德国各联邦州具有教育自主权,各地的教材各有特色,教材内容体系与我国小学音乐教材相似,但是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措施丰富多样,使音乐课成为大多数孩子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德国的音乐课注重综合,几乎每节课都会把唱、跳、模仿、游戏、即兴表演、乐器的了解与演奏结合在一起,环节紧凑,过渡自然,孩子们常常“玩”得不亦乐乎,舍不得下课。笔者将其特点做了如下总结:
  
  1 兴趣选择式导入
  每节课开始有固定的问候歌,随后教师会根据本次课的内容提供若干种导入方式。教师会问学生想做什么,德语论文题目,并随着学生的回答引入该节课。例如“今天我们可以演木偶戏、玩打击乐、做手工、唱歌,你们现在想做什么啊?”这样的导入方式,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可以选择的范围内自由选择,无疑更具有吸引力。如学生的回答出现分歧,教师会根据选择项学生人数的多寡来安排学习内容的次序,并向学生说明,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满足感和期待感。
  
  2 活泼生动的教学过程
  德国音乐教师常常要设计多种教学形式,使学习内容的转换过程自然流畅,往往是音乐与律动、舞蹈、游戏、即兴表演交叉进行,避免了学习内容的枯燥,并使课堂充满生趣。
  
  3 作业式结课
  每个学生都为音乐课准备了一个专用的活页夹,每次下课前教师会把所学的内容与要求发给学生,或者是将要学唱的歌曲,或者是已学会的音乐常识,或者其他音乐小设计……例如让学生将认识的乐器画出来,做手工等。这些材料都放在夹子里,由学生带回家自习,这样周而复始,一学期下来,夹子里积累了很多的成果,也记录了学生音乐科目学习的历程。
  令国内教师羡慕的是,德国小学一个班级人数很少(15―30人),而音乐教室空间较大,所有的乐器、玩具等都摆在教室里,不设固定的桌椅,上课时大家以圆圈围坐,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面对面,融为一体。
  德国小学里舞蹈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为一些文艺表演编排节目来进行。类似中国各级各类的文艺会演或比赛性质的舞蹈活动,在德国非常少见,而更多的是在学校自己组织的各种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很多的表演机会,例如校园开放日、新生入学欢迎仪式、各种宗教节日等。舞蹈节目通常以集体舞形式出现,一般是整个班级不分高矮、胖瘦全部参加,主要是体操类舞蹈和流行街舞,编排动作简单,服装、道具随意。但特点在于音乐节奏鲜明、活泼欢快,舞蹈动作整齐。在我国常见的,精心编排的,有精美设计的服装、道具和灯光配合的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小组群舞等舞蹈形式,在德国学校是极为罕见的。取而代之的是音乐剧或话剧的表演形式,有短小的故事情节,用朗诵、音乐、舞蹈等形式综合表现。德国的教育崇尚自然天成,非常生活化。音乐除了使用伴奏带外,可以由学生或老师利用打击乐器、木琴、钢琴现场即兴弹奏,剧中所需的生活中的音响,例如小鸟的叫声、流水声等都由学生自己找材料、想办法创造;服装只要求能够表现出角色的个性特点就可以了,孩子们甚至可以在自己的日常服装基础上通过剪纸、化装等手段完成;道具也全部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设计完成。有时候,甚至台词也由表演者自己即兴创造,只要是在预设的情节或环境之内。这些表演的编排不属于音乐教师的任务。而一般是各个班级自行组织,班主任督导,学生们自己创作与表演。如果有需要,可以邀请音乐教师参与指导。
  
  德国小学音乐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笔者在德国观摩和参与上述小学音乐舞蹈教学与表演活动中,对比国内的情况,萌生一些感触,希望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之处。
  
  1 音乐课的教学目的
  笔者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对德国音乐教育理论的学习,将德国中小学校音乐课的教学目的理解为“情感体验”和“文化传导”。这一目的体现了其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也决定了其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措施。
  “情感体验”实际上也属于我国大力提倡的音乐审美教育的范畴,但是这种审美教育鼓励学生自己感受、参与,而不是在教师的说教下完成。换言之,它强调从音响中感受音乐的情绪变化,产生情感共鸣,而不是以外部的说教告诉学生这是好的或那是不好的。这可能是由于德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不再一味强调音乐的美育功能的缘故。除了音乐、美术,德国学校的美育还有宗教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信仰任意选上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课程的一种)和伦理课,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前者通过教义里的故事,后者则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讲授做人的基本原则和社会道德规范,培养美的观念,类似于我国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因此,音乐课不再有专门的“美育”要求,学校音乐课、舞蹈活动实际上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快乐时光:他们可以在这里学知识,但是不像语文、数学那样拘谨、枯燥,而是在唱、念、做(手工)、打(演奏打击乐器)等游戏活动中学习;他们可以在这里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尽情表现自己;他们还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活动和其他孩子们通力合作,增进同学友谊……
  “文化传导”则是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以及大量移民导致的多元文化社会里,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领域形成的一种对音乐、舞蹈课程的新要求。一些联邦州新版的音乐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来自各国的民歌、器乐、舞蹈音乐等,让学生能够接触和感受各国各地区不同的音乐文化,从而达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即树立文化平等观

念,消除偏见、增进了解。在德国的很多学校里,一个班级常常由德国孩子和一些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孩子混合组成,教师可以首先选择这些移民国的音乐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团结与融合。一种较为流行的教学措施是倡导“角色扮演”或“情景阐释”,其基本教育理念是将陌生音乐放回到其原有的文化与社会氛围中去感受与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通常是采用电影、录像等现代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首先通过观看,认识这一陌生文化,然后教师引导创建情景,由学生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力图再现所见到的,身临其境地感受这种音乐。但是,音乐表演不是终极目标,它将音乐嵌入本来的文化环境之中,使有组织的音乐学习就像在真正的生活中一样,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语境的重建。有音乐教育家认为,青少年应该在这种跨文化与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中学会在有众多音乐种类的“音乐超市”中有意识地、主动地正确选择音乐。
  德国学校音乐课的这一目标对我们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而言,应该说不无启迪。美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无疑是应该坚持的。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如果仅仅强调音乐课的美育价值就有可能忽视甚至降低了音乐的其他功能,将有可能使音乐课程边缘化。
  
  2 音乐、舞蹈普及的深度和广度
  所有的音乐、舞蹈活动,例如舞蹈表演、音乐剧,在德国学校里只要学生愿意,不管高矮胖瘦,都可以参加。笔者在德国的一次难忘的经历是:在一个音乐节上,广场上挤满人群。节奏感强烈的音乐响起,大多数人都开始扭动身躯跳舞,大腹便便者、白发苍苍者、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流连忘返的中年人,一边端着酒杯一边自得其乐地扭动;甚至卖餐饮的服务员。也在一边工作一边随着音乐节奏快乐的扭动,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让每一个人情不自禁地动起来。除了现场气氛强烈的感染力,难道没有这一因素,即这些人从小时起就能够参与所有的音乐舞蹈活动而培养出来的毫无畏惧感以及快乐情绪?试设想,如果同样的音乐节在中国举办,会有多少人能够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自得其乐地手舞足蹈?恐怕许多人会有“自惭”“畏惧”的心理,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尽管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很多中小学校将音乐、舞蹈等课程与课外活动切实做到了实处,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能够参加音乐和舞蹈表演的,总是少数一些人。因为在我们的文艺演出中,除了大合唱和少量集体舞有众多的参与者,更多的是精心编排的小型节目,常常是老师挑了又挑,只有那些身材、长相都好,德语论文网站,又有一定音乐、舞蹈基础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更多不能参加的学生认为唱歌、跳舞是别人的事情,自己五音不全或者太丑、太胖,不是唱歌、跳舞的那块料,从而对音乐、舞蹈学习产生距离和恐惧,这种从小“自惭”的观念甚至会作用到其一生。还有一种情况是,音乐、舞蹈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为了参加各级各类文艺比赛,为学校争脸面。一到比赛,学校与教师都会全力以赴,比赛一完,立马松劲,音乐课可以调换为其他课程,舞蹈课外活动可以因种种原因而中断。素质教育在这种时断时续、时紧时松的过程中如何贯彻与坚持?培养学子终身参与音乐的习惯,不能仅仅是当前音乐教育学者的呼吁,更应该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让人喜爱音乐,并从中得到教育。
  德国小学教育中音乐、舞蹈普及的深度与广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即音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舞蹈成为人们表达快乐的自然动作,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3 创造思维的培养
  德国的音乐课堂中,经常让学生随着音乐即兴表演,或者根据指定主题即兴演奏音乐(更确切地说,是制造音响。因为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有完整的旋律等);在音乐剧表演中,从编脚本、做道具与服装,到舞台表演,很多时候都是由学生自行创造。孩子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一种直接与主动的参与方式,学生在创造中表现自我,体会乐趣。或许这种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措施是由于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在其发源国的普及与深入的结果。相比而言,国内音乐课中虽然也有启发式教学,也有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参加过奥尔夫教学法培训或至少了解一二,但音乐课堂教学更多的还有一种“老套”的知识灌输和教化教育。尤其是舞蹈节目,从音乐选择、动作编排、服装道具几乎全部是老师包办,学生只能按照要求做,否则就会挨批评。学生对音乐、舞蹈的感受是一种间接的、被动的参与方式,其创造力在无形中被抹杀,久而久之,其学习兴趣受到作用,只有靠外部压力来维持。
  
  4 动手能力的煅炼
  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相关的是动手能力。德国小学的教室里,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抽屉,里面放着做手工必需的剪刀、胶水、各色纸张等。孩子们经常自己动手做点东西。例如母亲节到了,给妈妈做个小礼物;万圣节到了,每个人做个小灯笼一起上街游玩;音乐剧中需要一棵树做背景道具,大家一齐动手制做;甚至可以自己做一些简单的乐器,所需的材料常常是废物利用。经常这样做,手就巧了,而创造思维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或许有人认为。音乐舞蹈课程只需要学生会唱会跳就足够了。但是如果在教学与表演活动中,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东西,不仅可以使其创造精神得以释放,更可获得一种主动参与的快乐,使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例如,在儿童舞蹈编排中,经常会碰到服装、道具、舞美等设计难题,如果能够让学生也动起手来参与创作,不仅可以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主动参与的快乐,或许还能够从这些小脑袋冒出的主意里获得意想不到的童真、童趣的创作灵感。
  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正在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对于音乐教育的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基础,采用何种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对教育的结果都至关重要。但愿本文对德国小学音乐教育的介绍与感悟,能够引起国内音乐教育界同行们的关注,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的是为了中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明天更好!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