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英语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语法的负面作用[英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英语论文 责任编辑:小天老师更新时间:2017-04-21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略论英语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语法负面作用

摘 要:以双宾句的探讨为视角,/英语论文本文梳理了一个多世纪的汉语语法探讨,评述了各种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探讨措施在“指导”汉语语法探讨中的得失。最后指出,要探讨汉语的组构规律,仅靠引进国外理论不行。只有对汉民族的语言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汉字特点进行探讨,才是正确的抉择。

关键词:双宾句 传统语法律 结构主义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 功能语法 认知语言学

“五四”运动时期,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形成现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探讨,语法成为显学。这种改变,肇始于1898年《马氏文通》给汉语探讨带来的是“语言观和语言探讨理论与措施的彻底更新。”使汉语探讨突变性地进入了“现代期”(潘文国,2017)。从此,国外的各种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探讨措施,都能对汉语语法的探讨起着“指导”影响。双宾句一直是各个时期,各理论派别的语言探讨者关注的对象之一。本文以现代汉语语法为重点,以双宾句为具体的探讨对象,考察各种语言学理论和措施是如何作用和左右现代汉语语法的探讨。根据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指出汉语语法探讨必须走独立自主的探讨道路,只有对汉民族的语言哲学思想进行深入探讨,认识到汉字本身的特点,认清汉族人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才是进行汉语语法探讨的正确方向。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与双宾句探讨传统语言探讨,分为语音、词汇和语法三大方面, 20世纪初,语言学进入现代期,这种局面依然如故。在语法探讨方面,略论的标准是意义,探讨词类和语法成分的对应联系,考察“哪个句子成分由哪些词类充任,哪些词类能充任哪些成分。”也就是“略论出一个句子的几大成分,说明某个成分由什么词担任。”(陆俭明,1989)。关于双宾语,主要是进行定义,对能进入双宾语的动词进行分类。如,黎锦熙(1998/1924)提出“双宾语”的定义:“有一种外动词,表示人与人之间(或人格化的事物之间)交换一种事物的,如‘送’‘寄’‘赠’‘给’‘赏’‘教授’‘吩咐’等,常带两个名词作宾语,叫做双宾语。”吕叔湘(1990/1942)以动词为准,提出:“一个动词除起词止词外,还可以有各种补词代表与此事有关的人或物。”其中,代表人的,他用了“间接式”,也就是间接宾语,代表物的,他用了“直接式”的名称,也就是直接宾语,并把它们归于叙事句下。赵元任(1980/1968)认为“有少数动词可以有两个宾语:一个是间接宾语,代表动作作用到的人;一个是直接宾语,代表动作所做的事情。”并把双宾语分为四类:给予类、取得类、教类和借类。以动词为核心进行分类,对从形式上区分双宾语结构,有很多好处,但是,动词后两个名词之间的联系如何,当时,他们没有涉及到。不过,这关于今后的探讨,开了很好的头。有学者,用双宾语的这一定义,对古代汉语中的相同的结构进行了探讨。1950年代,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理论与措施开始作用汉语语法探讨,语言学者用这一理论与措施探讨汉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陆志韦等的《汉语的构词法》。1960年代,朱德熙先生用这一理论写成的《现代汉语形容词探讨》、《说“的”》及《对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等,成了汉语语法探讨措施论上具有指导性的文献。结构主义对汉语探讨的作用,一直到1980年代。在双宾语的探讨上,学者们专注于描写双宾动词的语义特征,对双宾动词归类。李临定(1980)把能进入双宾结构的动词分为三大类;朱德熙(1982)也分为三类;马庆株(1983)分为十四类;李临定(1984)分为十一类。这些分类,一方面,拓宽了人们对双宾动词的认识,另方面,在不断细分的同时,汉语却出现了很多无法解释的语言事实。这就会对结构主义的措施产生了疑问,如果提取了动词的语义特征后,分类还是五花八门,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汉语事实不听话呢,还是这种语言学理论本身有问题?由于结构主义语言学重在对语言的结构进行描写,没有顾及或者就不管语义的探讨,所以关于每个字都是音形义的结合体的汉语来说,难怪有那么多的例外。对汉语双宾句的讨论,用建立在与汉语相距甚远的印欧语基础上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当然只能是无法找到“对内具有统一性,对外具有排他性”的规律这一目标的。

二、生成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双宾句探讨1980年代后,生成语言学理论也引起学者们的注意,虽然这方面的探讨不多,“在中国大陆真正能跟踪了解、掌握乔姆斯基理论的人很少,能用乔姆斯基理论措施来考察、描写、解释汉语的人则更寥寥无几。”(陆俭明, 2017)。在双宾句的探讨上,“受Larson(1988, 1990)探讨结果的启发,顾阳(1998)认为,跟英语一样,汉语中同样存在与格结构和双宾语结构的区别,并认为,汉语的双宾语结构是由与格句衍生而来的。”(转引自满在江, 2017)。刘丹青(2017)从类型学的角度探讨了汉语给予类双宾语结构。略论了汉语给予类双宾语结构几种句式各自的话语特点和认知特点。何晓炜(1999, 2017, 2017)则从英语或者英汉两种语言出发,讨论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的联系,结果表明,这两个结构之间不存在转换联系。这些学者的讨论,让大家对生成语法理论也有了怀疑,据何晓炜的介绍,乔姆斯基本人认为双宾语结构是由与格结构转化而来的,其他一些学者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与格结构是由双宾语结构转化而来的。如果说,这两种看法各有道理的话,还可以理解。但是认为这两种结构之间不存在转化联系,既然转换生成语言学认为语法结构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分,结构之间可以自由变换。那么,认为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间没有转化联系,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联系呢?按照生成语法的理论,他们各自的深层或表层结构又是什么呢?关于这些问题,生成语法律派的探讨者没能给出合理的答复。1980年代以后,还引进了格语法理论,在配价语法的基础上,探讨与动词共现的名词性成分,并对这些成分在语义上进行分类,力图使动词的配价更加精准。在双宾语的探讨上,比较理想的动词是三价动词,即如“施事/V/与事/受事”所示,一个动词,要能跟三个名词性成分共同搭配。但是,动词究竟是进入双宾语结构之前就具有三价动词的特征,还是双宾语结构能够对动词赋予三价的能力,出现了循环论证的问题。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