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在理解中國浪漫主義的時候, 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理解浪漫主義文學的特點並不是單一的. 事實上, 因爲浪漫主義本身就是以對理想不斷的憧憬爲基礎的, 所以在近代西方浪... <中文摘要> 在理解中國浪漫主義的時候, 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理解浪漫主義文學的特點並不是單一的. 事實上, 因爲浪漫主義本身就是以對理想不斷的憧憬爲基礎的, 所以在近代西方浪漫主義中也存在相同的問題. 此外, 西方的浪漫主義運動結束以後, 許多國家與民族均接納了浪漫主義文學思潮, 並基於各自的社會文化需求進行重組, 因此浪漫主義變得更爲複雜. 所以中國的浪漫主義也絕不是一個確定性的概念, 而是存在幾種具體的形態. 最重要的是, 擺脫傳統社會迎接近代史的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啟蒙主義態度對於浪漫主義的轉型與分化起到了非常直接的影響. 五四時期知識分子以追求西方近代性的立場爲基礎, 顯示出強調個人主觀感情與人文理想的浪漫主義傾向. 雖然, 這種傾向隨著19世紀30年代提出的社會理想的蘇聯式革命理論而顯得有所退步, 不過在作家的意識中, 浪漫主義傾向仍然以個人與集團的融合爲前提持續著. 此外, 19世紀30年代開始出現了美學浪漫主義, 這種浪漫主義不受蘇聯的影響, 同時獨立於以前的五四啟蒙主義、反駁近代性, 集中於中國本土性. 在城市化已有所發展的上海等地, 還發現了蘊含現代主義的浪漫主義潮流. 基於浪漫主義傾向以多種形態登場, 本論文認爲, 爲說明抗戰期間浪漫主義分化的情況, 應該持有開放型浪漫主義視角. 即, 需要記住, 中國的浪漫主義作爲反映西方歷史性的文學思潮, 雖然以西方浪漫主義概念爲基礎, 但同時作爲反映蘇聯政治意圖的創作措施, 也混入蘇聯式的浪漫主義概念. 不僅如此, 開放型浪漫主義還包含貫通文學歷史的人類創作精神的浪漫精神概念. 這不僅可以視爲開放型浪漫主義具備反映中國本土性的可能性, 而且還可以視其爲中國浪漫主義轉型的轉折點. 以上述背景爲基礎, 抗戰時期的浪漫主義在分散與非主流的位置上, 以分散的形態發展.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 現實主義始終占據主流, 隨著抗戰時期民族危機意識被喚起, 被認爲最能爲戰爭現實做貢獻的現實主義更加全面地顯露了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 抗戰時期的浪漫主義或者在現實主義內部以轉型的形態持續, 或與民族主義情緒緊密結合並發展, 或在意識到巨變的文化與經濟局勢的情況下尋求發展. 具體來看, 抗戰時期浪漫主義大體可以分爲三大發展趨勢. 首先是在抗戰現實主義作家的創作意識中, 出現了以辯證法方式接受的浪漫主義傾向. 五四啟蒙運動開展不久, 就接納了強調革命理想的蘇聯文藝理論, 在唯物辯證創作措施中, 浪漫主義被認爲是與個人主義和觀念論相同的概念而被排斥. 但後來, 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中, 爲填補經濟學上的主觀主義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提倡革命的浪漫主義作爲美學對應物. 對此, 中國對於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中提倡的浪漫主義, 單純地認爲是強調理念性與理想性的左翼文壇的專屬. 在這種情況下, 已經在五四時期奠定了自己創作觀念與措施的知識分子, 顯示出在抗戰現實主義的框架下混淆了革命的浪漫主義與以前的浪漫主義的一面, 或者通過對革命的浪漫主義理念性的反駁, 顯示有意接近五四啟蒙主義浪漫性的傾向. 其結果是, 抗戰時期文壇顯示了五四啟蒙主義式浪漫主義的特點複蘇的現象, 尤其是重申了關於個人主體性的問題. 這種浪漫主義傾向, 在抗戰時期文壇掀起了主觀爭論等論戰, 其結果是偏重於理念性的抗戰現實主義作家的意識在審美方面得到了完善並進一步深化. 抗戰時期浪漫主義的第二個發展趨勢是在抗戰時期右翼文藝界戰國策派知識分子提出的民族文學論中發現的浪漫主義傾向. 戰國策派主張的文化形態史觀是反對因歷史理性主義而導致人類文化被判斷爲一元化價値的現象, 認可文化的多樣性, 旨在高度評價民族文化, 最終反映出希望中國民族從帝國主義侵略中解放, 走向理想世界的願望. 這符合始終反對推進近代性的理性主義, 堅持要回歸到理想世界的19世紀30年代美學浪漫主義的特點. 此外, 戰國策派爲克服抗戰的不安感, 提出了民族理想, 采用了浪漫反諷的觀點, 接納了尼采的自由意志論與英雄崇拜思想, 提出了強調五四啟蒙主義式浪漫主義中所持有的個人主體性的思想. 此外, 將這種個人概念與民族主義和集團主義相結合, 將浪漫主義自我意識無限擴張. 這種戰國策派的浪漫主義傾向於具備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抵抗性含義. 同時, 從構建近現代東亞秩序提供新的視角方面來看意義重大. 此外, 戰國策派的浪漫主義傾向在抗戰這一框架下, 在以現實主義爲中心展開的抗戰時期的文壇, 提出以浪漫主義爲代表的多種文學傾向的可能性. 最後, 抗戰時期浪漫主義的第三個發展趨勢是 : 在繼承美學浪漫主義及城市現代主義新浪漫主義趨勢的自由主義立場上體現的浪漫主義趨勢. 徐訏和無名氏以浪漫主義的憧憬的基調爲基礎, 探究自然的人性, 在具備回歸自然的傾向同時, 蘊含著哲理性與幻想性, 兼備符合浪漫主義回歸中世紀傾向的特點. 他們即接受了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等多種文學思潮的影響, 在中國浪漫主義發展過程中, 其著作仍然具備最接近西方浪漫主義的典型性. 他們雖然具有商業主義或自由主義傾向, 不可否認著作逃避現實的一面, 但他們的著作主要是對因戰爭武器的發達而導致的機械文明與戰爭賦予合理性的理性主義的反駁, 體現了浪漫主義的特點, 所以可以說在抗戰時期的文壇中具有一定的意義. 綜上所述, 在開放型浪漫主義的前提下, 抗戰時期浪漫主義在分割的文化區與話語空間中, 與多種文學傾向相結合, 比任何時期的內容都要豐富. 不過, 再次要重新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浪漫主義總體性的問題. 其間, 對中國浪漫主義的研究主要停留於根據文化思想、文學流派、文學運動、創作精神、創作措施等概念分類浪漫主義文學現象等方面, 幾乎沒有討論有關浪漫主義的整體傾向. 但是, 文學思潮與只說明相關現象相比, 應該從根本上考慮作家與創作活動. 即, 應該考慮作家所屬的社會文化與美學觀點以及對讀者造成的影響, 才能確保其具有的整體性的觀點. 基於上述觀點, 中國浪漫主義終究是以中國傳統的浪漫精神爲基礎, 形成的一種外向型憧憬基調, 從始終沒有擺脫中國民族與現實這一框架的觀點上看, 可以確認其總體特點. 處於分散狀態的抗戰時期浪漫主義也以現實的關注爲中心, 從這一點上來看, 可以說是適用了較爲一貫的標准. 抗戰時期的現實在中日戰爭爆發以後急劇展開. 戰爭初起, 民族主義意識被鼓舞到最高潮, 以此爲基礎, 1938年3月27日, 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 它涵納了包括無產階級文藝運動、國民黨民主主義文藝運動、自由主義文藝運動的各個層面的作家, 建立了文學“抗日統一戰線”, 文壇整體上表現出樂觀及激昂的情緒. 但是, 1938年10月武漢陷落以後, 隨著首都遷至重慶, 抗日戰爭進入對峙階段, 1941年皖南事件爆發, 文學的統一運動遭遇瓶頸. 於是, 抗戰時期文學在國統區、共統區、淪陷區等不同的社會制度與政治背景下, 受到越來越強烈的制裁. 因此, 抗戰時期文壇脫離了戰爭初期樂觀與激昂的文學傾向, 開始面對現實, 陷入了整體停滯的狀態. 此外, 開始擺脫單純的抗戰意識, 對民族歷史與未來進行多方面多角度進行思考. 抗戰時期浪漫主義的多種傾向共同反映了抗戰時期文壇的需要而登場. 在抗戰現實主義論中辯證應用的浪漫主義傾向, 針對抗戰初期的理想, 偏重於單純樂觀情緒的左翼現實主義作家意識提出了更深層及平衡的視角, 出現了符合長期戰爭現實要求的層面. 在國統區右翼文藝界戰國策派的民族文學論中應用的浪漫主義傾向最終也強調了民族的力量, 蘊含希望擺脫被侵略民族現實的意圖. 此外, 被歸爲後期浪漫派的徐訏和無名氏的自由主義式浪漫主義傾向, 以在戰爭環境中, 以大衆性的男女之間愛情故事描寫了出來, 確實給人逃避現實的印象. 但如果把中日戰爭放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全世界範圍內的戰爭背景下, 以全人類的視角來觀察的話, 他們的著作提供了對永恒與最本質的人性與愛情的考察機會, 爲那些因爲戰爭而受到傷害的人提供了新的希望. 此外, 提供了對理想的現實世界本質進行深思熟慮的機會, 對於民族與人類的未來表現出深層的關切. 因此, 他們也仍然是在對現實的關心之上, 體現出浪漫主義的特點. 如果說現實主義的基本精神是克服現實的矛盾, 在現實中創造新的世界, 那麼中國的抗戰時期浪漫主義則與之相反, 是根據直觀, 將被規定爲絕對價値的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結合起來, 反映要克服現實矛盾的渴望. 從現實的所有束縛中完全解放出來, 享受真正的自由與和平, 這種對理想化世界的渴望, 通過抗戰時期浪漫主義傾向被表現出來. 不可否認的是浪漫主義憧憬的基調在中國的抗戰時期現實中, 被應用於民族解放和建立近代國民國家體制的世俗渴望之中. 但這只是限定於抗戰時期這一特定時期體現的浪漫主義, 在以後中國文學史上浪漫憧憬的對象具有不確定性. 当前, 在中國文壇上, 有關浪漫主義的新理論呈現多元化地發展, 相關研究的空間是很廣泛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 抗戰時期浪漫主義研究不只是停留於對過去文學史的回顧、整理與反省中, 它的文學史意義可以視爲推動包括現在在內, 未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發展方向的奠基石. 更進一步, 即使在危機的現實中也不會被時代氛圍所吞沒, 而是面向更爲美好的世界這一真誠態度的層面來看, 超越國家與民族, 對於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來說, 也是有意義的. ,韩语论文题目,韩语论文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