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古典文学中理想国形象差异及其成因再研讨--以“桃花源”与“栗岛国”为中心[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老师更新时间:2017-06-09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在相似经验中所形成的独特心理使人类分化为不同的民族,而其生息繁衍的空间则进一步深化了异同--这种异同自然会投影于其审美情趣上,最终反映在其文学著作之中。中国与韩国同处儒家文化圈,自古便有着丰富多样的交流。尽管在“慕华”、“事大”等思想的作用下,这种古代的交流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作用与接受的关系,但半岛文人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潜意识里必然会揉入本民族的特色,使其在书写同一个母题的时候表现出许多与中国文人相异的地方1。一、理想国之“同”及其成因(一)土地:支撑“理想国”的骨骼从本质上来看,“乌托邦”是一种精致的社会理想。在漫长的岁月中,土地作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承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影响--这一点无论是在“桃花源”还是在“栗岛国”都有鲜明的体现。“桃花源”之中的人“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2,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农本主义的思想--在这里,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最为基本的生存资料,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单纯地依靠自然而生存。就这一点而论,“桃花源”实际上将人在封建制度下对地主的人身依附转化为纯粹自然条件下对土地的依......(论文页数是:3页)       [继续阅读本文]

韩语论文韩语毕业论文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