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国际物流发展近况与中国物流发展模式选择[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一助教
更新时间:2017-04-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中、韩作为传统贸易伙伴,贸易往来的历史悠长。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中韩两国建交二十二年,双边贸易额已由最初的50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2905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8.55%。当前,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预测2017年上半年中韩两国将正式签署FTA(中韩自由贸易协定),这关于发展两国经贸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中韩国际物流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两国贸易往来的“瓶颈”。如何科学、有序地发展中韩国际物流,已成为目前发展两国经贸关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中韩国际物流发展近况、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促进两国国际物流发展的新模式。 中国论文网 一、中韩国际物流发展近况略论 (一)中韩国际物流运输时间、过关时间不断被降低 2017年,为了优化中韩国际物流装卸次数、运输成本等,我国与韩国签署了《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协定》。在签署协议之前,韩国的货物需经多次周转才能到达我国超市、专场等指定地点,费时且费力,运输成本、排放量都较高,不符合低碳经济发展。在签署协议之后,货物直接进集装箱、上船,装卸次数、运输成本、排放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同时,中韩两国均加大了港口物流的发展,从我国来看,当前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均着力于建设发展综合性的物流中心。如上海已发展成为全球特大型港口,201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达6.32亿吨,持续保持世界第一。从韩国港口发展来看,光阳港的战略重心转为集装箱业务,自2017年已将其泊位增加至33个。光阳港当前吸引了众多中韩两国的物流公司,集仓储、配送、加工等,并依据产品特性、物流特点,科学规划运输方式,从而有效降低公司的物流成本。正是中韩两国港口物流的大力发展,以及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势,从而使得中韩国际物流的运输时间、过关时间都得到降低,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物流效率。 (二) 中韩国际物流航线不断增加,向“海、陆、空”立体式发展 从地理位置来看,韩国与我国沿海省市隔海相望,环渤海经济带是中韩两国海运流通最频繁、最便利的通道。近年来,我国本土有实力的物流公司,如青岛远洋大亚物流企业、中远洋等,纷纷开展了韩国物流公司的合作,从而纵深发展了中韩国际物流航线。从地理位置来看,我国山东省与韩国的直线距离最短,从威海到仁川仅有93海里。由此,双方经贸合作关系长期保持着良好的态势。早在1995年时,韩进海运便在山东青岛设立了中国第一家物流分企业,由此也推动了双方物流迈向新台阶。随着中韩陆海联运协定的签署,改变了原有单一的“威海――仁川”航线格局,中韩国际物流航线不断增加,已新发展了“烟台――平泽”、“烟台――木浦”、“青岛――木浦”等航线。在2017年上海港也新开了国际集装箱航线50余条,其中就包括到韩国仁川港、釜山港、光阳港。除此之外,天津港、大连港等都增加了到韩国的物流航线。尤其在2017年双方正式签署FTA后,随着中韩两国贸易往来不断深化合作,两国的国际物流航线还将不断增加与发展。 (三) 中韩国际物流货物总周转量增速不断增加 自中韩两国建交二十二年,中韩两国贸易总额保持高速增长的格局,双边贸易额已由1992年的50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2905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28.55%。当前,韩国已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目的地,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与此同时,中韩两国之间货物总周转量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十年间中韩两国货物总周转量由2017年的15204.8亿t・km增加到2017年的25832.7亿t・km,增幅高达269.9%。货物周转量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运输生产成果,通常是运输经济重要的考核指标。总体而言中韩两国货物部周转总量增长态势较好。尽量2017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作用,中韩货物总周转量急剧下降,而后,随着两国经济逐渐复苏,货物总周转量保持平稳上升势头,运输效率大幅度提升。 二、中国与韩国在国际物流发展中存在的差距比较略论 (一)中国国际物流系统效率低、成本高 目前,与韩国相比我国国际物流系统效率低下、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两国双边贸易往来经济的发展。成本过高是中国国际物流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以2017年为例,我国国际物流成本占到GDP总额的49.72%,韩国国际物流成本占GDP总额的15.3%。而美国、日本这一比重仅为8.7%和7%。由此可见,我国国际物流成本过高,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韩国也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我国国际物流系统的衔接较差,造成货物在运输过程中,运输、仓储时间长,装卸次数过多,由此造成运转效率低下,既耗费人力、物力,还延长了物流时间。以货运汽车的生产率为例,我国单车年产量约为3万吨公里,韩国单车年产量是我国的9倍多,约为28万吨公里。另外,我国国际物流速度慢也是制约中韩两国经贸往来发展的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国际物流采用集装箱等高效运输形式的比重较低,造成物流速度慢。我国铁路货运的平均运营速度为46.4公里,公路货运的平均运营速度为50公里,而内河航运速度则更低。除此之外,货物在库周转时间较长也造成了国际物流速度慢。如我国原材料等物资的在库周转时间平均为3-6个月。总体而言,在中韩国际物流发展中,我国相比韩国存在着物流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等差距,已成为目前发展中韩国际物流的“瓶颈”。 (二)我国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已得到很大发展,然而相较于韩国,免费韩语论文,还是显得落后。这也成为阻碍中韩国际物流发展的因素之一。当前,我国运输网络密度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运输网络发展严重滞后,美国这一数据为6869.3,德国这一数据为14680.4。与韩国相比,韩国这一数据为4934.38公里/万平方公里。这一系列的数据,还未考虑人口因素。由此可见在发展中韩国际物流中,中国与韩国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要着力发展与韩国的贸易关系,就必须要加快提升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自2017年以来,我国着力于发展海运,然而很多货物都必须要通过国内运输网络才能到达港口,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不利于中韩国际物流发展。 (三)我国国际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当前,我国国际物流运输方式很多,已发展了“海、陆、空”立体运输网络。然而在装备标准等方面还与韩国存在着较大差距,如装备标准不统一、信息管理水平不高等,造成不同运输方式无法得到有效衔接。据商务部数据显示,中韩两国贸易往来海运占到了80%以上。在货物的贸易往来中,往往需要从不同的地方通过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到达威海、天津、上海等港口,再通过海运出口到韩国仁川、光阳等港口。在此过程中,至少需要转换一次运输方式,由于采用散装、或标准不统一的集装箱,延缓了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大幅度降低了装卸效率,延长了国际物流时间。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物流公司中使用机械化、自动化装卸设备的不足20%,使用集装箱设备的物流公司不足30%。而韩国物流公司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达到80%左右,且装备标准统一,装卸效率较高,货物损失率较低。正是由于中韩两国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距,造成货物在我国的运输过程中,需要多次装卸方能到达港口,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货物损耗量的增加,也延长了货运时间,无法适应中韩国际物流的发展。 (四)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无法有效衔接中韩国际物流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公司发展滞后,无法有效衔接中韩国际物流,造成物流效率、服务质量总体水平不高。随着我国与韩国贸易往来密切,韩语论文,本土的物流公司纷纷与韩国物流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中远洋企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韩国际物流的发展。然而,这只是本土少部分拥有着绝对实力的物流公司,而大多中小物流公司仍旧停留于传统的发展模式。与韩国相比,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严重滞后,具体表现于:一方面,受长期计划经济的作用,当前我国很多商贸类公司仍旧保留着自有物流中心,缺乏现代物流管理理念,造成物流服务水平不高、效率较低。当前我国商贸类公司中拥有自有物流中心的比例达到六成左右。由此,造成物流市场需求不足,这也严重阻碍了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第三方物流公司总体数量庞大,多达70万家。然而真正能承担起国际物流、提升全球服务的物流公司少之又少。大多数第三方物流公司均属于中小企业,占到我国物流公司的八成以上。因其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缺乏专业人才、物流管理理念陈旧等特点,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为客户拓展物流功能,无法与国际物流进行有效衔接。而韩国第三方物流公司近几年来得到蓬勃的发展,物流行业经过整合、重组,整体实力雄厚。且韩国的商贸类公司均需要依靠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货物的周转、仓储,也为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同时,韩国物流公司中采用信息系统运作的达到了64%,对物流服务进行了拓展,能够适应现代国际物流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物流服务。例如韩国国际物流已有效地利用IT技术,如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供应链管理SCM等。与韩国相比,我国第三方物流公司信息化程度不高。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物流公司采用信息系统的仅为18.3%。也就更谈不上与中韩国际物流的无缝接轨,严重作用了国际物流效率。 三、中国在中韩国际物流发展中的模式选择 (一)改变原产地模式,变“中国制造”为“韩国制造”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中心,“Made in China”的货物遍布于全球。借助于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加工厂”,如鞋、玩具、服装等,在全球的销量中占据很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在发展“Made in China”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如我国劳动红利2017年开始逐渐消失;国内低附加值加工公司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效仿,有逐步取代中国加工厂的趋势,如巴基斯坦等;在全球激烈的竞争格局下,国内公司还常遭遇国外变相的出口额度等贸易壁垒。长期以往,我国作为全球重要“加工厂”的地位将不复存在,也并不利于“Made in China”的持续发展。由此,国内的出口公司应改变思维模式,拓展销路。借助于中韩两国陆海联运协定的签署,以及2017年即将正式签署的FTA(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变“中国制造”为“韩国制造”,改变货物原产地的模式。当前,韩国具有着便利的物流条件以及其他有利因素,将有助于国内出口公司实现打响品牌、远销全球的战略。一方面,韩国与中国近在咫尺,山东省威海距韩国最近,仅93海里。自两国陆海联运协定签署以来,双方大力发展港口航线与协作关系,为原产地模式的改变奠定了物流基础。另一方面,韩国产品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信誉,且韩国釜山、光阳港有着便利的物流条件,便于货物远销全球。由此,尤其是韩国在釜山等地建有保税加工区,可以鼓励我国有实力的纺织、轻工业公司到此处租用厂房,从而加工“Made in Korea”。关于中韩两国而言,改变原产地的新型模式是双赢的合作。从中方来说,避免了国内的恶性竞争、出口贸易壁垒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加工业的崛起。从韩方来说,吸引国内在加工区的投资、为其大量就业岗位以及增加税收等。 (二)发展保税物流区模式,构建全球性物流网络 中韩两国公司在贸易往来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被占用,这不仅是出口公司,关于国际物流公司也同样面临。以中国对韩出口为例,通常产品在出口清关后能够获得一定比例的退税。然而,由于我国的出口与通关时间较长,退税也往往迟迟无法退还到公司的账上。出口数额越大,出口公司、国际物流公司的呆滞资金也就越多。在中国国际物流公司的经营中,如果不能够为出口公司垫付出口退税,也就意味着接不到新业务。这种资金被长期占用,国际物流公司的业务量大幅度减少,并不利于其持续、健康发展。由此,中韩国际物流公司可以改变思维模式,进入到韩国的釜山保税物流区。在釜山建立仓储中心、配送中心,中韩国际物流公司能够即时获得出口退税,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升资金周转,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同时,随着中韩两国贸易往来的不断纵深发展,我国的制造业更是迅速崛起,伴随着大型物流公司业务量呈几何级增长。当前,我国的船运企业、制造公司、物流公司等都有意向对外投资,构建全球性的物流网络。由此,政府可以牵头,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将中远、中外运、海尔、容声等有意向的公司集中在一起,共同构建基于全球国际物流网络。尤其是目前中韩两国在国际物流领域的合作还不足,可以将大连建成中韩国际物流航运中心,在未来东北亚地区起到枢纽的影响。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韩物流互联互通 基础设施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中韩国际物流发展的“瓶颈”。成本高、效率低、产业化滞后成其显著特征,既不利于构建全球国际物流网络,也不利于中韩两国贸易的纵深发展。因此,目前中韩国际物流发展的重点应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从而保障国际货运通道。一方面,发展中韩国际物流的重点是落在投资港口、船队的建设上,重视货物集装箱化,装卸机械化、自动化。借鉴国际做法“政府兴办、公司经营”,从而为中韩国际物流市场提供硬件保障。另一方面,重视国内运输方式的优化配置,对现有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更好地与国际物流衔接。如打破国内网点、国际网点的区分,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网点资源的优化;在港口建设上,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设立专用的码头货站;对物流运输网络进行优化设计,避免往复运输;提升包装的规范化、科学化,减少运输损耗;提升集装箱化运输、统一集装箱标准,减少装卸次数;科学设计泊位与船舶停靠时间,提高物流效率。 同时,在发展中韩国际物流中,要加强互联互通。首先要加强复合型国际物流人才的互联互通。当前我国物流队伍参差不齐,国际物流队伍中更是高端人才匮乏。由此,加强与韩方国际物流人才的联合培养,既能够引进具有国际物流管理理念、技术水平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又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强有力的中韩国际物流人才队伍。其次要加强双方国际物流的有效衔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掌握国际物流进程并及时进行调整,促进国际物流服务的整体提升。 (四)深化中韩国际物流的技术合作模式,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在双方正式签署FTA(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后,将促进双方贸易的进一步合作与交流。中韩贸易往来必将更加密切,更是为国际物流的技术合作带来了良好的契机。当前,我国国际物流的技术建设较为滞后,与国际物流的要求与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加强中韩技术合作,从韩国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技术水平,对加快我国国际物流技术改造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崛起为电子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加快电子物流的发展,势必促进物流体系的低成本、高效率、高利润。相关技术的引进与开发,也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通过利用电子物流技术,能够将商流、物流、资金流有机地进行整合,从而提升速度与效率。另一方面,在发展中韩国际物流时,必须加强物流标准的国际化进程。韩国的托盘标准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造成费用较高,我国采用的托盘标准也不统一。标准化是国际物流发展的基石,由此两国物流公司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大力推动物流发展与国际标准接轨,从而促进两国国际物流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项伟峰. 中韩国际物流和贸易结构协同发展探讨[J]. 物流技术, 2017, 33(8): 240-242. [2] 蔡芸, 汝宜红, 杨一铭, 等. 中韩物流技术竞争力因子略论探讨[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 11(2): 40-45. [3] 王利梅. 中韩区域物流合作必要性研讨[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7, 11: 008. [4] 赵松岭. 国内外低碳物流发展的比较与借鉴[J]. 对外经贸实务, 2017 (1): 90-92. [5] 李廷妮, 邓春. 低碳物流发展策略探讨――以国际旅游岛为例[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7, 35(11): 9-10. [6] 黄超俏. 探究中日韩自由贸易合作框架下区域内国际物流发展趋势[J]. 中国外资, 2017, 18: 007.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