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适应模型看中韩合作项目中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一助教
更新时间:2017-04-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在全球化合作的今天,从跨文化适应的视角略论高职类院校在中韩合作办学中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型出发,略论了当前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忽视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模型;中韩合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熊文琴(1978-),女,江西南昌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探讨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36-0051-0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留学热也逐渐升温。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中国与全球化探讨中心联合发布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7)》指出,当前,中国规模空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源国。中国选择进行留学的国家除了传统的欧美、日本等国之外,韩国也成为了较热门的选择(2017在韩中国超过8万)。在这种背景下,国内高职院校的中韩合作项目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中韩两国之间存在的社会文化异同,很多中国在适应韩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种种不适,并很容易在重重压力之下产生各类心理问题,严重的话甚至使得他们在韩国的学习和生活无法继续下去。跨文化适应问题已经成为了作用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当前国内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与此相关的内容、环节或缺失,或流于形式。因此,如何在学生出国之前从跨文化适应的视角出发,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在去韩国之后较好地面对跨文化适应问题,更快地融入到当地文化生活中去是这类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问题。本文从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型出发,略论了当前国内中韩合作项目中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对策,以期为此类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一、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型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跨文化适应问题得到了许多探讨者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其中Berry的跨文化适应模型作用比较深远。Berry总结和略论了文化适应关于文化适应者的作用,韩语论文网站,提出了一个用来略论文化适应压力的理论框架。Berry认为“文化适应经历“、“压力源”和“文化适应压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取决于一系列调节性因素的作用,包括客居国社会的特质、文化适应群体的特征、文化适应的类型、个体的人口统计学及社会特征以及个体的心理特征[1]。 二、从跨文化适应模型看中韩合作项目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忽视的问题 (一)从客居国社会的特质以及文化适应群体的特征看 客居国社会的特质强调的是客居国对不同的种族和文化所持有的包容态度。文化适应群体的特征强调的是文化适应群体在客居国所处的社会声望等级。 首先,从客居国社会特质看,纵观韩国的历史发展,韩国因其地理原因多次遭受外侵,导致韩国非常强调文化正统性以保证其文化的传承,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低。虽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韩国在此方面已有所改变,特别是对欧美等国家的文化包容度增加,但面对同为亚洲国家的中国,很多韩国人内心依然坚信自己文化的优越性,包容性较低。这使得相比在一些包容性强的国家而言,中国学生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要更高一些。 其次,从文化适应群体的特征看,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但是很多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前,时下韩国的新闻媒体中对中国的报道也多以负面为主。这直接导致中国学生群体在韩国所处的社会声望等级较低。很多韩国人对中国学生带有偏见,中国学生也很容易遭受到韩国学生和教授的歧视、排挤和不公正待遇。这往往给中国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一方面是韩国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较低,一方面是中国学生群体的社会声望等级较低,这两点构成了中韩合作办学中的高职生去韩国留学的一个大背景,会对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产生很大的作用。但当前国内中韩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往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忽视了这一部分的内容。很多学校就算给学生开设介绍韩国文化的课程,其课程内容也往往多侧重于介绍韩国的风俗习惯,风景名胜等,关于容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些现实情况没有着重加以说明。这么做会造成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使得学生关于韩国跨文化适应的预期过高,与现实差距较大。去韩国学习之后,学生非常容易因为预期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导致适应不良,产生各类心理问题。二是使得学生关于实际困难准备不足,在遭受到歧视和偏见时,较难以调整自己,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 (二)从文化适应的类型和社会特征看 Berry采用了双维度模式,提出的两个维度分别是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以及和其他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性。根据个体在这两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他区分了4种不同的文化适应: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2]文化适应者既想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同时也想和主流社会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为融合模式;文化适应者想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不能和主流社会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分离模式;文化适应者放弃传统文化和身份,想和主流社会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主流社会的文化身份,为同化模式;文化适应者既不能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也不能和主流社会成员建立联系,为边缘化模式。从berry的文化适应类型来看,边缘化模式产生的心理压力最大,其次是分离模式和同化模式,融合模式产生的心理压力最小[1] 。此外,Berry还认为文化适应者社会特征(包括社会支持关系网的存在与否等方面)也会对文化适应者的心理产生作用。 从文化适应的类型看,很多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生的跨文化适应处于分离模式中。笔者在韩国期间对一些已经去韩国留学的高职生进行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希望采取融合模式进行跨文化适应,即一方面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身份,一方面也希望和主流社会成员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学生难以和韩国主流社会成员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往往处于分离模式中。 从社会特征来看,很多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生的社会支持关系网并不全面。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更多地来自于家人、亲戚和朋友,其中朋友中大部分为中国人,包括国内的朋友和在韩国大学认识的中国朋友,韩国朋友所占比重很小。此外,由韩国大学的老师和管理人员为代表的学校支持系统在他们的社会支持关系网中所起的影响很小。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究其原因,一方面和前文所述的留学大背景有关,一方面也与中韩合作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忽视对学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有关。近几年来,随着中韩合作项目的发展和成熟,韩国大学对中国提出了较高的语言要求,即中国学生必须拥有三级以上韩语证书才能进入专业课的学习。这直接导致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重语言技能培养,轻人际交往等相关技能培养。虽然语言技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和韩国人进行交流,但与韩国人进行人际交往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也不能忽视。很多学生因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缺乏,难以和韩国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并由此面临较大心理压力。而且,因为在尝试与韩国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过程中经常遭遇挫折,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容易产生“惰化心理”,即在韩国学习期间基本上只建构一个以自己同胞关系为基础的生活圈,不利于其在韩国的文化适应,也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 (三)从个体的心理特征看 Berry认为文化适应者的个体心理特征,包括关于文化适应的态度和动机、人格特征、认知评价等方面均会作用到文化适应过程以及文化适应者的心理健康。许多其他探讨也表明,良好的文化适应的态度和动机能够帮助个体克服跨文化适应中出现的困难,缓解各种心理问题;个体一些良好的人格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影响比较明显;此外,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是各类应激源和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 但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中韩合作的高职生既没有用积极的态度和动机去面对文化适应,也缺乏一些良好的性格特征、正确的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很多学生在韩国学习期间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过日子,逃课的现象也比较严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不够重视。究其原因,主要和他们的办学特色有关。近年来,很多中国学生选择去韩国留学的原因部分是因为和欧美、日本等国相比,韩国的学费相对较低,学历的获得也相对较容易。这些学生往往在国内高考中没有取得好成绩,又不愿选择再次复读,所以希望通过去韩国留学拿一个文凭。因此,中韩合作办学中的高职生的整体水平较差。再加上当前国内的高职院校的中韩合作项目往往采取“2/1”等形式,即学生在国内学习二年,然后去韩国学习一年,最后获得韩国大学的学历,学生在国内的时间较短,而且语言和专业课学习任务较重,使得学校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个人心理特点方面的培养。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其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中韩双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面对中韩双方存在的文化异同和客观现实背景,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一方面应与韩方加强沟通力度和合作深度,把合作办学当做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而不应让双方的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应该强调合作双方都应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付出努力。学校应督促韩方在校园内为中国学生创设一个较为包容、开放、平等和合作的学习生活环境,并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帮助学生适应当地的学习和生活,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持续性。另一方面,学校也要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提高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近几年来,很多学生选择韩国留学往往受到席卷全球的“韩流”的作用,通过许多影视著作,很多中国学生对韩国持有较好的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着重介绍双方存在的文化异同和客观现实背景,免费韩语论文,使得学生关于去韩国留学后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1.学校可以及时追踪已去韩国的的留学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建立个人档案。学校可以通过这种追踪调查,切实把握学生在去韩国之后面临的常见问题和困惑,并把这些内容及时整合进现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让学生切实地为去韩国留学做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2.学校应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相关问题的解决技巧。例如,针对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的问题,学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两国文化之间在异同以及社交礼仪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传授学生和韩国人交往在技能。学校可以请韩国的教师为中国学生开设相关的讲座,也可以请已经留学的并适应良好的学生利用暑假或其他假期回国时间为准备去韩国的学生开设讲座或交流会,将他们的第一手经验直接传递给学生。 (三)加强学生良好个人心理特点的培养 1.学校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留学目标。正确的留学目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跨文化适应的积极态度和动机。而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动机又能够指引和维持的个体活动并使之朝一定目标和方向进行,并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在跨文化适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2.学校应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很多探讨发现控制点是心理适应有效的预测源。如 Kuo等人的探讨发现外控点是在美国的中国移民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预测源,比人口统计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生活改变因素都重要[2]。因此,学校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学会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主要归因为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归因为命运、机会、运气或其他外部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特征。 3.学校应帮助学生掌握积极的认知评价方式和应对方式。当个体经历一个应激事件时,个体首先需要对该应激事件本身作出认知评价,紧接着还会对自己能否成功应对该事件,对自己是否有应对能力进行认知评价。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应对该事件的认知评价尤为重要。就算应激事件本身是负性的,但只要个体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应对该事件作出肯定的认知评价,个体就能够树立自信,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其次,个体会依据自己的认知评价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并对采取应对方式后形成的各种结果作出进一步的认知评价。积极的应对方式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有助于缓解应激源带来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实际上,在整个过程中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积极有效的认知评价会促使个体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反过来又能够进一步巩固积极的认知评价。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问题应对水平,并帮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进.文化适应问题探讨: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45-52. [2]亓华,李秀妍.在京韩国跨文化适应问题探讨[J]. 青年探讨,2017(02):36-42. 责任编辑 王国光 |
免费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