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拔河的文化人类学探讨[韩语论文]

资料分类免费韩语论文 责任编辑:金一助教更新时间:2017-04-25
提示:本资料为网络收集免费论文,存在不完整性。建议下载本站其它完整的收费论文。使用可通过查重系统的论文,才是您毕业的保障。

  摘 要:为呈现韩国拔河的历史情况,解释拔河申遗花落他家的深层原因,应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的探讨措施,在对韩国拔河历史起源、地域分布及传承形态进行略论的基础上,从人类学视角解构其祝祭活动的仪式过程,还原其龙蛇信仰与生殖崇拜的稻作文化性格。在考证韩国拔河起源于中国的同时,呈现“礼失而存于野”的历史尴尬,期待唤起对于传统文化遗失与保护的更多思考。
中国论文网
  关 键 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人类学;拔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1-0020-06
  Abstract: In order to present the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f Korean tug-of-war, and to explain the underlying reason for other countries becoming the winners of world heritage application of Korean tug-of-war, by using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analysi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origin,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inheritance form of Korean tug-of-war, the authors dissected the ritual process of its sacrifice activities, and restored the rice-growing cultural character of its dragon and snake belief and reproduction wor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While demonstrating that Korean tug-of-war originated from China, the authors presented such historical awkwardness as “customs that are lost in the upper class are found in folks”, hoping to arouse more thinking about traditional culture loss and protec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cultural anthropology;tug-of-war;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Korea
  2017年12月2日,在{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10次会议上,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联合申请的拔河,正式被列为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消息一出,国内舆论哗然。新浪新闻刊发《韩申遗抢下拔河》的报道[1],表达对拔河申遗“花落他家”的遗憾。湖北日报亦以《韩国拔河申遗,起源于楚国的拔河为何成了别人的?》为题,从起源角度强调中国才是拔河的真正源头[2]。腾讯体育则发表《韩国拔河申遗也能成功!中国传统体育为何不行?》的评论,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亟待解救”的担忧[3]。中国民众对韩国拔河申遗的态度亦被韩国媒体所关注,“中国网民历数包括端午在内被韩国抢先申遗的项目,对本国文化部门的不作为表示愤慨,指责为什么中国不将拔河申遗?为何等到别国申遗后才知道这项遗产的重要性?”[4]
  国人的愤懑不无道理,本是祖宗的东西,反倒被别人“夺去”,面子上必定难过,更何况早些年端午节才被韩国抢注。然而关于韩国拔河,我们又究竟了解多少?又如,韩国拔河果真源自中国?韩国为何与越南、柬埔寨、菲律宾联合申请,却将中国排除在外?反思并解答这些问题,正视自身不足,才能亡羊补牢。基于此,利用留学韩国之便,应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措施,在追溯韩国拔河历史起源的同时,对其地域分布、传承形态、仪式过程等问题展开略论,努力还原其图腾信仰、生殖崇拜的人类学解释,以期让国内同仁在了解“此拔河非彼拔河”基础上,解答拔河申遗花落他家的深层原因,拓宽仪式性民俗体育活动在人类学探讨维度上的空间,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韩国拔河的历史溯源
  拔河在韩国被称为“????”(拉绳),历史上亦有“拔河”、“索战”、“葛战”、“曳索”、“引绳”(绳引)、“e河戏”、“照里之戏”、“蟹战”等汉语名称。从史料记载来看,朝鲜时代(1392―1910年)主要以“拔河”、“照里之戏”相称。近代以来,存在“索战”、“葛战”、“引绳”(绳引)、“蟹战”等名称混用的情况,但以“索战”为主。随着汉字在韩国语言体系中的弱化,相关汉语名称逐渐消失。因韩国拔河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故在名称上亦存有区域性异同。如“????”(拉绳)、“???”(索战)、“????”(引绳)、“????”(灵山地区方言)等,都为“拔河”之意,通常将“????”作为固有名词使用。
  对于拔河起源,韩国学术界有“传入说”和“本土发生说”两种观点。由于韩国拔河历史远不及周边国家,故“传入说”更被认同。就“传入说”而言,亦有“中国传入说”、“东南亚传入说”两种对立观点。任章赫等[5]坚持中国传入说的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汉代的元宵节,南北朝时期的寒食节以及唐代的元宵节、寒食节都有对于拔河施行的史料记载,这些对于拔河起源的最初记录是拔河起源于中国的有力证明”。朴开洪[6]402也以“拔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吴之间的战争,并于公元6世纪至公元9世纪之间盛行于湖南、湖北地域”为依据,强调中国是拔河的发源地。金光彦等[7]598学者则主张拔河起源于印度尼西亚、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东都的拔河中,男性象征太阳,女性象征地母。每年农耕开始的时候,分成男女两队进行拔河游戏,上体模仿前倾后仰的性爱动作”。由于韩国拔河亦存在类似的生殖崇拜行为,故以此为依据,认为其与东南亚地区拔河存有渊源。   尽管韩国学界明确对于拔河的两种起源学说,但拔河究竟在何时、通过何种途径传入朝鲜半岛依旧不得而知。虽有拔河起源于新罗时代(公元668―901年)之说[8],但有史可考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朝鲜中宗25年(1530年)编撰的《新增东国舆地胜览》:“济州俗,每岁八月望日,男女共聚歌舞,分作左右队,曳大索两端以胜负,索若中绝,两队仆地,则观者大笑以为照里之戏。”[9]352《东国岁时记》也记载朝鲜的拔河民俗,“湖西俗,有炬战,又以T索分队把持相牵引,不被引者为胜,以占丰,即古之e河戏也,畿俗亦然,l徒又有此戏……岭南俗有葛战,以葛作索,大可四五十把,分队相引以决胜,谓之占丰。”[10]201成书于朝鲜肃宗七年(1781年)的《秋官制》亦载有“善山私奴四云与千学同居一寸,洞规正月十五日,每曳索戏。今年正月十五日,老少齐会曳索,临罢拔刀断索之际,误触千学致死”的故事[11]293。又如“夜,村人为拔河戏,男女分曹挽索凡五次,男四输,女子鸣`鼓舞,以奏凯曲,诚可观也”[12]4。1910年,随着朝鲜王朝灭亡,韩文逐渐成为官方文字,韩语论文题目,“????”等韩文名称开始频被使用。“旧俗,各面民丁会集,分左右便两。条大索,其大十圆,悬小索数千,各并引之,若引遇限界则便是得胜处……名之曰‘????’(拉绳)”[13]127。
  从文献资料略论来看,中国更有可能是韩国拔河的真正起源。首先,韩国古籍中 “拔河”一~的确实记载是两者源流关系的证明。除前所引“拔河”文献外,又如“月隐云间,雪加树头,韩语论文范文,此在他时,亦可奇玩,况于上元之夕乎。可谓良辰之奇景也。街童邻儿,或拔河,或掷朴因,而参差不相杂也”[14]167-168。其次,韩国拔河多在正月十五举行,而唐代《封氏闻见记》亦有记载:“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旦望日为之”[15]54,故可推断韩国拔河更有可能传袭华风。最为重要的线索是,成书于朝鲜英祖时代的《舆地图书》(约1757―1765年间)清楚记载了朝鲜原州地区“曳索占丰”的游戏是仿唐时拔河而为之。“原州马头戏,每年五月五日,邑人分东西曳索争勇以占丰凶。西胜年丰,东胜年凶,以决胜负。盖马头云者,东大山直走海中,状如马头,元不西顾。邑人畏其直走,以绳牵之,因以为戏。盖仿唐时拔河之类也”[16]908。或因汉文难以通识,这些确凿记载在韩国学术探讨中鲜被提及,而这些原本沉寂的史料,恰是韩国拔河起源于中国之力证。
  2 韩国拔河的地域分布
  20世纪初,朝鲜半岛的拔河广泛开展,正月拔河之俗蔚然成风。1936年,日本学者村山智顺[17]曾对朝鲜的乡土娱乐活动展开调查,其中也包含拔河。1941年,调查报告在朝鲜总督府刊行的《朝鲜的乡土娱乐》中公布。从调查结果来看,朝鲜半岛超过半数的被调查地域都有拔河开展,且主要分布在汉江以南地区。
  汉江以南的庆尚南道、庆尚北道、全罗北道和忠庆南道、江原道等地域,拔河开展非常普及,这些地区现在属于韩国领土。处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咸镜南道、平安南道等区域则鲜有开展[18]。
  20世纪20年代,朝鲜半岛的拔河大会渐成规模。1921年3月22日的韩国《东亚日报》[19]就曾报道“利川邑举行六千民众参与的拔河大会”。对1921―1936年间,《东亚日报》《中央日报》《新韩日报》和《中外日报》等韩国主流报刊登载的“拔河大会”举行地域进行统计,结果与村山智顺的调查情况基本吻合,庆尚南道、庆尚北道、全罗北道等开展较为普及的地域,举行拔河大会的城市也相对较多。
  1937―1953年,受二战(日本从朝鲜募集兵力及物资)和朝鲜战争作用,拔河开展大不如前。南北半岛分立后,韩国迅速西化也给传统民俗文化带来巨大冲击。随着现代拔河在学校、军队等机构迅速发展,传统拔河的分布逐渐萎缩。“为了保存与开发民俗文化遗产,提炼韩国的文化特色,韩国政府于1962年制定‘文化财保护法’,①对历史上存在并传承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舞蹈、歌剧、工艺技术、游戏等进行挖掘、保护与开发”[20]。韩国政府的“文化财”保护方法使得包括拔河在内的民俗文化重现生机。1969年,灵山拔河被列为国家重要无形文化财。至2017年,共有6个地区的拔河被列为无形文化财,其中国家重要无形文化财2项,地方无形文化财4项。在国家政策作用下,韩国传统拔河得以复苏。至20世纪80年代,形成以机池市、昌宁郡灵山、宜宁郡等为代表的主要传承地域,传统拔河的基本样相和祝祭习俗得到很好的保存。
  3 韩国拔河的主要形态
  “????”一词中的“?”为“绳索”之意,“???”则相当于汉语“拉”或“拔”。韩国拔河用绳多以稻秸制成,有些地方亦用葛藤、树皮等物为材料。20世纪90年代开始,民俗探讨者对韩国拔河类型进行归纳。任章赫等[5]主张将韩国拔河分为单绳拔河、双绳拔河和背向拔河3种类型;宋英柱等[21]则主张将其分为单绳单一型、单绳复合型、雌雄绳单一型和雌雄绳复合型4种类型。因后者对双绳拔河进行更为细致的区分,故更被学界认同。
  1)单绳单一型。
  “单绳单一型”拔河主要分布在全罗南道、庆尚道一带,多在正月或中秋举行,代表地区为高敞郡。这一类型的拔河类似于现代拔河,但更强调娱乐性和民俗性。《东国岁时记》中记载的济州“照里之戏”即这种形式。济州岛风俗,村中男女中秋节时聚集在一起,分左右两队抓一根大绳进行拔河。相关于雌雄绳拔河而言,单绳单一型拔河规模小、娱乐性强、易于开展,少年儿童亦常以此为戏,没有特别的祝祭意义,亦未在韩国的“无形文化财”保护之列。
  2)单绳复合型。
  “单绳复合型”拔河又称为“蟹形拔河”,代表地域是庆尚南道密阳市甘川村,在正月十五进行。蟹形拔河是将稻秸编成直径60 cm左右圆环作为母绳,然后在母绳上分两边各系4~5根子绳,子绳末端系成刚好套住脖子的套环。因为绳子展开的形状和参与者爬行的样子很像螃蟹,故被称为“蟹形拔河”。“参与人数多时,可增加子绳数量,也可在子绳上再分出支绳。参与游戏的人将子绳末端挂在脖子上,手脚同时触地,绳经腹部从两脚之间穿过。听到号令之后,两队队员背向奋力往前爬行,将对方拉过中央线的队为胜”[22]。游戏开始前,村民聚集在一起举行堂山祭,祭祀过程中,以巫傩的形式表演歌舞。祝祭结束后,通过“骑马打仗”游戏选出参与拔河的主力军。②挑选出来参与拔河的村民先进行两人一组的背向拔河(游戏措施与蟹形拔河相似),获胜者可以在接下来的蟹形拔河中选择有利位置。密阳蟹形拔河独具特色,完全不同于其他拔河,它的人数较少,通常为10~20人左右。   3)雌雄绳单一型。
  “雌雄绳单一型”拔河在韩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开展,分布最为广泛,代表地域是机池市和灵山市。这一类型的拔河分雌绳和雄绳,雌绳绳头编成一个圆环,象征女性生殖器;雄绳绳头编成比雌绳略小,稍显椭圆的形状,象征男性生殖器。“雌雄绳各长40~100 m不等,母绳的绳身直径0.5~1 m不等,从绳身上引出若干与绳身长度相当的子绳。或先从绳身引出侧绳,再于侧绳上捆系子绳,如机池等地拔河”[23]。因形似蛟龙,故又称为“龙绳”。拔河时,村民分成东西两队(部分地区以性别分队),将雄绳绳头插入雌绳绳头内,并用1根直径30 cm、长3 m左右的“???”(栓木)从雄绳绳头穿过,将雌雄绳牢牢拴住。之后,众人抓住子绳奋力后拉,努力将对方的绳头拉过界线。
  4)雌雄绳复合型。
  “雌雄绳复合型”与“雌雄绳单一型”的游戏方式大致相同,只是在绳的结构上略有区别。“雌雄绳单一型”连接绳头的绳身是完整的直绳。而“雌雄绳复合型”在绳头后直接分叉为4~5股绳身,绳身上再系上子绳[21]。因为雌雄绳连接以后的形状类似螃蟹,亦被称为“蟹形拔河”,代表区域是三陟郡和东莱郡。
  4 韩国拔河的人类学略论
  现存的4种拔河形态中,雌雄绳拔河分布地域最为广泛、历史最为悠久,是韩国拔河的主要传承形式,亦是韩国拔河申遗的主体内容。故以其为代表,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韩国拔河的仪式过程、图腾信仰、文化性格等展开略论。
  4.1 拔河祝祭的仪式解构
  韩国拔河并不只是单纯的游戏或竞赛,而是融合祭祀、农乐等民俗文化元素的祝祭仪式。各个地区的祝祭内容和仪式过程都不尽相同,但大都包含“续绳”、“祭祀”、“出绳”、“交合”、“拔河”、“绳子处理”等环节。“续绳”即制作绳的过程,在此不作赘述。祭祀是拔河活动的主题,拔河本身就蕴含了浓郁的巫祝性质。祭祀时间或在“续绳”之前,或在“续绳”完成时,因地而异,由村民推选的祭官择吉日而定。祭祀以堂山祭为主,“堂山”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城隍庙,是掌管地方的神灵。祭祀活动按照各地风俗进行,村民们聚集一起,祈祷丰年平安。除堂山祭之外,机池等地还会举行龙王祭,祈祷龙王能给村庄带来风调雨顺的好年头。
  拔河当天,先举行“出绳”仪式。村民们将绳抬起(有些地方为拖拽),挥舞农旗,在农乐鼓舞下绕村游行,寓意龙神驻守村庄。游行路线事先规划,通常会安排雌雄绳在最繁华的街巷或指定的稻田会合。雌雄绳会合后,雌绳一方将绳头竖起,雄绳一方将绳头调整成垂直角度,众人合力将雄绳绳头从雌绳圆环中穿过。雄绳绳头进入雌绳后,用栓木卡在雄绳圆环中央,“交合”仪式完成。雌雄绳“交合”时不能1次成功,而是故意反复尝试几次,象征交媾过程的持续。“交合”仪式完成后,祝祭主事站上绳头发号施令。“第一声号令时,各部村民抓握好绳子;第二声号令时,双方稍向后拉,调整身体姿势,进入准备状态;第三声号令时,拔河正式开始”[24]。
  拔河通常1个回合决定胜负,扶安、井邑、金堤等地则采用三局两胜甚至更多局数的游戏形式。胜负由祝祭主事判决,获胜则预示着丰年和好运。朝鲜时代,也有些地方用拔河胜负来决定税赋的承担。近代以来,主要用牛犊作为奖品,获胜村落会载歌载舞地凯旋。比赛决出胜负的瞬间,胜方绳子就会成为村民争抢的对象。韩国巫俗认为,妇女将胜方绳子熬汤喝掉可以生儿子,还可以用来治疗腰痛等症状。雌雄绳交合处的绳子更是备受青睐,沿海地区的渔民甚至会花钱购买,祈祷丰渔平安。
  以上是雌雄绳拔河的共通环节,各地在细节上会有所不同。机池拔河有“授农旗”的习俗,农旗是各个村落农事的象征,祭祀时必须树立在堂山前,祝祭主事⒂≌掠≡谄焐希出绳仪式时授予各村。灵山拔河则融入其他类型的角力游戏。雌雄绳会合时,各村落用竹竿悬挂农旗,然后分东西部进行旗战,农旗掉落则退出比赛。旗战结束后进行绳战,雌雄绳绳头抵触(非交合),站在各自绳身上的男童在绳头位置进行角力,掉下绳身者为负。朝鲜时代,灵山拔河还有“阵战”游戏。各部选出大、中、小3位将军,于拔河时披甲骑马进入敌阵,防御的村民则用木棒等物进行驱赶。“虽然是游戏性质的,但场面有时会得不到控制,马眼被刺瞎甚至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25]。这样的习俗现在已经消失,但大将、中将、小将的角色被保留下来,在拔河时站在绳身上呐喊助威。
  4.2 生殖意象的凸显
  “韩国拔河是龙蛇信仰咒术性的具体体现”[26]。江原道横城郡、全罗南道顺天市等地将拔河称为“龙拔河”,庆尚北道蔚珍郡将绳头部分称为“龙头”。机池市等地的拔河还要举行“龙王祭”,“水宗黄海,源发机池。其势浩荡,其气澄清。龙居浩荡,海龙瑞祥”的祝词更是表达了对龙神的敬畏。在韩国的民俗观念中,“这种稻秸制成的娱乐工具,不仅是简单的草绳,而是具有生殖意象并能护佑一方的人格化神灵”[27]。绳是龙蛇原型的互渗拟态,是将龙蛇对象化、功能化、人格化的文化形具和载体。
  龙蛇图腾在大多数场合都是男根或男根交媾功能的象征,这种生殖崇拜在人类文化史上多有印证。伏羲女蜗的蛇身交尾寓意着雌雄交配和阴阳交合,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种族繁衍。《圣经》神话中,“蛇的影响象征了男根的影响……男根生殖影响的发现,使人类认识到男女交媾与生殖的直接关系”[28]336-337。“彝族每年都要举行祭龙仪式,认为如果不祭龙,不与龙进行象征的交配仪式,就人丁不兴旺,六畜不发展”[29]227。正如赵国华[28]337所言:“以蛇象征男根的生殖崇拜,已经是一件广为周知的历史事实,无论是欧洲的希腊,非洲的埃及,西非的原始民族,大洋洲的土著,北美的印第安人,以至于西亚的希伯来人,都曾经以蛇象征男根。”
  列维・布留尔[30]150认为,原始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永远精确地按照事物和行动呈现在眼睛里和耳朵里的那种形式来表现对于它们的观念。它们不去描写感知着的主体所获得的印象,而去描写客体在空间中的形态、轮廓、位置、运动、动作方式,描写那种能够感知和描绘的东西。”韩国传统拔河便是这种原始思维的完美呈现,“绳由稻秸绞合扭结而成,相互依抱周密无间,充盈着浓烈的交合意象,雌雄绳头交错勾结的深层潜性原型是以男根为核心的男女交媾”[31]。人们力图通过续绳、出绳、交合等仪式场景构建和描绘龙神诞生、巡游、交合的具象思维,通过控制绳,即龙蛇的现实原型驾驭龙蛇本体产生的超自然力量,从而实现丰收增产、消灾祈福的原始诉求。   绳的自然形象发展为生殖文化形象,是具有相同特征和内在神秘联系的两种事物在初民思想中发生互渗和类比联想的结果。“这种互渗或混融本质上是初民对男根和以男根为核心的交媾活动本身在种的繁衍过程中所起影响的承认和推重,绳即是对交媾生殖这种原型事物的形象模仿和行为拟态”[32]。朝鲜时期的庆尚南道等地区,雌绳被称为“奶奶绳”,雄绳被称为“爷爷绳”,绳上还要分别准备“堂山奶奶”和“铁龙爷爷”。雌雄绳交合时,要举行旧式的婚礼仪式,摆上蜡烛、祭品和麻线等物。雄绳为“新郎”,雌绳为“新娘”,仪式结束后才能进行雌雄绳的交合仪式[33]。通过拔河,人们与绳之间建立某种特殊期望关系,是基于人们对绳(龙蛇)所蕴含的生殖意向的集体认同。
  4.3 稻作文化性格的体现
  韩国拔河丰农、多产、祈福的文化象征是农耕社会稻作文化性格的具体体现。从韩国拔河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汉江以南的稻作农耕地区,稻秸是制绳的主要材料,汉江以北地区由于稻秸来源并不充足,广泛开展雌雄绳形式的大绳拔河存有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韩国拔河的地域分布特征。拔河与稻作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亦可解释朝鲜半岛直到朝鲜时代才开始盛行拔河的原因。虽然韩民族在形成之初就已经存在农耕文化,但直至国家体制更为坚实的高丽、朝鲜时期,农业才成为国家真正的重心。从《世宗实录?地理志》和《舆地图书》的记载来看,自15世纪前期到18世纪中期,朝鲜半岛的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朝鲜王朝也颁布许多鼓励农耕的律令。水稻种植范围的扩大为拔河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这也是朝鲜时代拔河成为岁时风俗的根本原因。
  如果把视域扩大到整个东亚地区,仍可以看到相同的景象。在日本的加计吕麻岛,“居民在祝女的神事活动之后举行‘拔河’活动。在拔河比赛中,如果女孩赢,暗示水稻丰收;如果男孩赢,暗示渔捞丰收”[34]319。冲绳、鸠间岛等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日本南部地区,亦存有类似的拔河祝祭活动。隋唐时期的中国,占丰祈福的拔河同样盛行。《隋书?地理志》[35]796言拔河“用致丰穰”,唐玄宗的《观拔河俗戏诗・序》云“俗传此戏,必致丰年。”[36]32虽然这种“用致丰穰”的拔河时至今日已难寻踪迹,但在中国南方稻作区域仍流传着舞草龙、茅古斯等以稻秸为素材进行丰年祈愿的祝祭活动,其寓意异曲同工。
  拔河蕴含的生殖意象,实际上意味着丰饶多产的农耕礼仪的残存物。正如唐代诗人张说[36]223在《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中所言:“今岁好施钩,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长河。斗力频催鼓,正都更上筹。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春行拔河,意在宜秋,这也是拔河祝祭多在正月十五进行的用意所在。正月为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之始,十五为满月之时。拔河与季节的循环、月的丰饶、无限的生命力系结一起,成为风调雨顺、丰收多产的仪式象征。除生殖意象外,龙蛇呼风唤雨的神秘功能亦使得初民将其与拔河紧密关联。龙在中国被视为主宰雨水的神灵,特别是在南方稻作农耕地区,龙神崇拜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人们通过赛龙舟、舞龙灯等活动祭祀龙王,祈雨求福、祝祷平安。“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兴起的竞渡,目的是通过祭祀图腾――龙,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之灾”[37]。韩国古代亦有将虎头放入汉江或深潭之中,以此惊动龙王从而降雨的巫俗。
  绳与雨的联系是绳在形态、内涵上与龙蛇存有相似和沟通。通过草把、草龙等象征物间接地与雨水发生关联和互渗,从而祈求风调雨顺、农作丰饶,@正是拔河盛行于稻作农区的深层动因。“从宗教行为上看,拔河属于一种祭礼龙神的宗教性仪式,从巫术行为上看,它又是人们作为龙蛇形象以感应龙神而降雨的巫仪”[38]。人们力图通过真实的绳来表达和描绘虚拟的龙蛇形象,通过原始性的具象思维构建绳与龙蛇之间的显性关联,从而通过控制绳这种龙蛇的现实原型来实现对变幻莫测、无法感知的超自然力的控制。由此可见,拔河内隐着农耕稻作民族期望控制雨水的强烈祈愿,充盈着通过绳(龙蛇)的交合仪式实现丰收多产的原始诉求,体现岁时风俗循环性、农耕仪礼制度性、农事信仰咒术性的稻作文化性格。
  通过以上略论,韩国拔河的历史起源、传承形态及其蕴含的图腾信仰、生殖崇拜等文化特征逐步清晰。韩国申遗的拔河并非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认知的单绳拔河,而是具有仪式祈福意义的雌雄绳拔河。我们平常所见拔河实由西方传入,并曾经是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而韩国申遗拔河起源于中国,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隋唐时期盛极一时的祝祭拔河传至朝鲜半岛后,与当地民俗交织融汇,衍绎成具有韩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并传承至今。而韩国联合越南、柬埔寨、菲律宾联合申报拔河,独将中国排除在外,亦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朝鲜半岛与中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历代政权大多依附中国,朝鲜时代对中华文化的慕习更是无以复加。即便在今日,韩国四处飘扬的太极旗和随处可见的汉字牌匾,都在无时无刻地强调着韩国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正是这种文化上的同质性,使得韩国迫切希望通过“非遗”等途径彰显民族文化的自主与独立。所以在拔河申遗过程中,韩国弱化“中国起源说”的文化真实,在拔河源流问题上转向“东南亚起源说”,从而实现“去中国化”的文化诉求。
  注释:
  ① 韩国政府颁布的961号法令《文化财保护法》是针对保护和发扬其本国“有形文化”(物质文化)和“无形文化”(非物质文化)为宗旨而设定的。“无形文化财”相当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② 两人双手交叉相握,形成“8”字形的“马”。一人骑于“马”上,通过推拉方式使对方下马。
  参考文献:
  [1] 新浪新闻. 韩申遗抢下拔河[EB/OL]. (2017-12-04) [2017-12-07]. http://news.sina.cn/o/2017-12-03/ doc-
  ifxmihae8890967.shtml.
  [2] 马明玉. 韩国拔河申遗,起源于楚国的拔河为何成了别人的?[N]. 湖北日报,2017-12-03(02).   [3] 张津铭. 韩国拔河申遗也能成功!中国传统体育为何不行?[EB/OL]. (2017-12-04) [2017-12-07]. http://gb.cri.
  cn/41280/2017/12/04/7511s5188177.htm.
  [4] 朴一根. “拔河也被韩国抢占”――拔河登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不高兴了[EB/DL]. (2017-12-03) [2017-12-07]. http://hankookilbo.
  [5] 任章赫. 传统体育拔河的历史[J]. 韩国体育学会会刊,2017,14(1):105-115.
  [6] 朴开洪. 韩国民俗学概论[M]. 首尔:萤雪出版社,1997.
  [7] 金光彦. 东亚细亚的游戏[M]. 首尔:民俗院,2017.
  [8] 新罗时代的遗物,民众的东莱索战[N]. 韩亚日报,1938-01-05(01).
  [9]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38[M]. 首尔:民俗文化促进会,2017.
  [10] 洪锡谟. 东国岁时记[M]. 首尔:民俗院,1989.
  [11] 今村昌平. 民俗人类学体系[M]. 首尔:民俗院,2017.
  [12] 国史编撰委员会. 韩国史料丛书・续阴晴史(下册)[M]. 首尔:国史编撰委员会,1980.
  [13] 崔永年. 海东竹枝[M]. 首尔:奎章阁,1925.
  [14] 郑观海. 观澜斋日记[M]. 首尔:国史编撰委员会,2017.
  [15] 封演. 封氏闻见记[M]. 北京:中华书局,2017.
  [16] 韩国史料丛书・舆地图书・补遗篇[M]. 首尔:国史编撰委员会,1980.
  [17] 村山智顺. 朝鲜的乡土娱乐[M]. 首尔:集文堂,1992.
  [18] 许龙镐. 民俗游戏的全国性分布和农业性基盘――以拔河、摔跤为中心[J]. 民俗文化探讨,2017,41(2):41-60.
  [19] 六千名的大蟹戏[N]. 东亚日报,1921-03-21(03).
  [20] 徐永锡. 重要无形文化财保存20年[J]. 国立文化财探讨所,1984(17):364-386.
  [21] 宋英柱. 我们国家拔河的体育考察[D]. 清原郡:韩国教员大学,1993.
  [22] 表仁柱. 荣山江流域拔河文化的构造略论和特征[J]. 韩国民俗学,2017,48(11):299-332.
  [23] 徐钟源. 拔河性格的持续和变化――以近代橹行[J]. 实践民俗学探讨,2017,17(2):157-190.
  [24] 李昌植. 拔河的传承和正月元宵节[J]. 韩国文化和艺术,2017,15(3):207-252.
  [25] 张筹根. 对于拔河的探讨[J]. 韩国文化人类学,1968(1):56-62.
  [26] 苏赫肃. 稻作文化性拔河的传承探讨[J]. 南道民俗探讨,2017,22(6):135-167.
  [27] 林在海. 岁时风俗[J]. 韩国民俗学,1990,23(9):285-308.
  [28] 赵国华. 生殖崇拜文化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9] 何星亮. 中国图腾文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0] 列维?布留尔. 原始思维[M]. 丁由,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1] 尹光凤. 岁时游戏的性象征体系[J]. 韩国民俗学,1995,27(12):257-281.
  [32] 何根海. 绳化母题的文化解析和衍译[J]. 中国文化探讨,1998,19(2):74-81.
  [33] 苏赫肃. 韩国拔河的稻作文化性格[J]. 农业史探讨,2017,9(2):1-16.
  [34] 任兆胜,李云峰. 稻作与祭仪:第二届中日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C].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
  [35] 魏征. 隋书・卷三十一・地理下[M]. 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17.
  [36] 彭定求. 全唐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37] 胡小明,杨世如. 独木舟的文化解析――体育人类学的实证探讨(二)[J]. 体育学刊,2017,17(1):1-9.
  [38] 何根海. 拔河游戏的文化破译[J]. 民间文学论坛,1998(1):53-58.

免费论文题目: